第737章 倭人攻打古阳李(1 / 1)

加入書籤

高句丽王后坐在自己的梳妆台前,也在思考自己此次出使大唐之行该如何?她知道自己此次去大唐,是回不来了,也不能回来。她的丈夫是什么品行,是什么样的人,她非常的清楚。她回来之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为了掩饰自己的耻辱。她回来之后,王后肯定就不会是她。最好的结果,就是她的丈夫还能够继续的供养她,让她能够安度一个晚年。

如果对方再心狠一点的话,可能都会把自己当做赏赐大臣们的一件工具。让自己这个曾经的王后,沦落为众多大臣们的玩具,这可不是她所想要的。从高高在上的王后沦落成玩具,还是自己曾经曾臣子们的玩具,这让她怎么受得了。即使是做玩具,也要做一个有价值的玩具。

去他的国家大义,国家利益,自己的丈夫都让自己去和别的男人...。她为什么还要为这个丈夫,为这个国家考虑。此次出使她最大的目标就是和女儿留在大唐,获得一个尊贵的身份留在大唐。有着自己那个蠢丈夫给予的大量的钱财,应该能够做到吧!

她在考虑着,这次出行是大唐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能够成为大唐皇帝的妃子?再不行的话,给大唐的某位大臣做妻子也是可以的。看着铜镜中自己的容貌,她露出一份自信,就不相信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那场大海战结束之后,李蘅就返回了被他命名为古阳李的村镇。经过了几天的发展,村镇建设的已经稍微像点样了一些。

有工程机器人配合五十名工程人员,再加上有现代化工程机械的使用,一面城墙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在这里建设的城墙还比较简易,因为对于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来说,太过于高大的城墙,根本就不必要,完全是浪费。

就比如说在大唐主要大城市,建设的城墙基本上要高达十丈左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御敌人。一丈的高度相当于三点三米,即使是县城,城墙的高度也在五六丈左右。而对于倭国这里,完全就不需要这么高的城墙,他们这里的人平均身高就矮小。而且还是土著人,没有什么高手。

所以城墙,李蘅设计的也就是三丈,高十米,采用单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就足以应付这个国家的军队了。所以城墙的建设也比较快。一面一公里的城墙,七天已经基本建设完毕。以这个速度差不多再过二十天,就可以把整个城镇都围绕一圈城墙保护起来。

看完他们工程进度,交代了众人一番,然后李蘅就离开了,返回大唐。

在古阳李外二十四公里左右的距离,有一座城镇。这个城镇,在整个倭国算得上比较繁华的城镇了,可以排进其二十名。这个小城镇,大概有一千户左右的人口,六千多人,城镇中心就是这个国家大名所在。

即使是所谓的,倭国统治者其所居住的住所,也是简陋的可以,不过就是一些木头建造的,比较广阔一点的房屋而已。并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穷在这里,能有一个小桌子,就已经是非常的奢华了,所有的的人都是席地而坐,脚下垫个垫子。

其中一个留着发髻,好似武士打扮的人,跪倒在大名面前说道:“阁下!在我们西南方向,大约四五十里的地方,新出现了一个叫做古阳李的势力。敢在那里擅自称王,据打探,还有人在那里称自己是神。我建议去讨伐他们。如果他们肯臣服,愿意为大名阁下效劳,我们可以饶他们一命。如果不愿意的话,那就剿灭他们。”

那个大名,拿着简易的陶制茶杯,喝着水说道:“好的,你的请求我应允了。你准备带多少人?”

“那个小镇没有多少人,只有一百多户人家。我觉得带十几个武士,两三百人就可以了。”

“好,没有问题,那你就去吧。”这个大名的实力,在倭国还算是比较大的,手下有一百多号武士,有两千多人的武装。当然这所谓的两千人的武装,就是大多数拿得起竹竿的那种,其中能配备刀剑的人,也就三百号人左右。士兵也就是稍微强壮了那么点,这个强壮还是相对于倭国小矮子而言。按照李蘅这一方的评判,这些都叫乱民。那些能拿刀剑的也只能叫做流寇。

在李蘅的武装人员手里,这些连战斗力都不能算。真要在战场上遇到,这些都是炮灰,都是来送人头的。

很快,大名手下这个武士头头,就组织了二十名武士,带了三百多人,向着李蘅新建立的势力出发。这样的武装力量,在倭国也算是比较强大了,能打一场比较像样的战争了,或者说能打一场像样的斗殴。

他们的队伍一出发,李蘅这边就得到了消息。对于这种事,李蘅留下的武装力量,自然是自己会应付。在对方来到自己领地外一公里的时候,李蘅留下的这一百名武装人员,就有六十人在这里等候了。

御敌于国门之外,向来是李蘅的思想,有人说,打仗是一种费钱的行为,李蘅从来不认为打仗是费钱。我国人之所以认为打仗费钱,就是因为长期的儒家思想所造成的。总是等到别人打到自己家里来,才开始反抗,那当然是越打越费钱。因为在自己家里打,打坏的坛坛罐罐都是自己的,毁于战乱的城池也是自己的。最后打走了敌人,这些不需要建设吗?那自然是费钱。

所以在我们眼里,打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在M国眼里头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人家之所以三天两头的打仗,还能打得起,自然是有原因的。按照我们那种算法,M国打仗早该打的连裤子都穿不起了,可是人家活的活的比谁都富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