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兵法之道的大用处(1 / 1)

加入書籤

在这些行军作战之道的知识灌输到王辰脑海中后,他就已经是整个大唐最会打仗的人了。

李靖和李世民乃至于李绩,这三位姓李的,是整个大唐贞观时代战场上最牛逼的猛人。

都是经历过无数次战役,才最终成长为大唐顶级名将的。

李世民那自然不必多说,虽然身份是皇帝,但大唐的江山几乎可以说是他一点一点打下来的。

大唐能够建国李世民当居首功,这也是为什么李渊会忌惮李二,隐太子李建成也会对自己这个弟弟百般忌讳了。

除了李世民本人之外,李靖和李绩那当然也是功勋卓著,都是大唐赫赫有名的顶级将领。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长到如今这个地步,除了有一定天赋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身经百战。

熟读各式各样的兵书,自然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丰富的战场经验。

李靖作为大唐除了李世民之外最会打仗的人,也曾经打过败仗,而且不是一次。

正是因为在战场上吸取经验,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才能够铸就他如今的实力。

但是在这一刻,王辰直接就拥有了,常人数十年都难以积累到的战场经验。

不得不说,这个系统抽奖功能确实是牛逼。

士兵整合、战场指挥、行军作战、兵法谋略,乃至攻守城池,阵法之道。

类目如此庞大的军事相关知识,就已经被完全给完全掌握了。

即便现在把王辰丢到战场上,给他发一千人,他都能用这千人军队玩出完全不一样的花样。

王辰原先在和李世民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曾经戏说自己是诸葛孔明转世,所以上能知天文,下知地理,随手一掐便可知晓古今未来。

当时只是在和李世民开玩笑,随口胡诌的一句话。

结果到了现在来看,好像还真有那么点味道,仿佛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诸葛孔明,那可是顶级高手,战场指挥强人,蜀汉擎天一柱,真正的辅国大臣。

把王辰和诸葛孔明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还真有些那么相似的地方。

王辰有庞大的历史积累,在朝政、民生等手段方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中高手。

而且王辰还拥有诸葛亮所不具备的,顶级轻工业等方面知识技能,这倒是他的一个无比强项之处。

战场指挥就不说了,王辰今天把这块短板补齐了。

剩下唯一的缺憾,那就是王辰目前现阶段在权力掌握上,还是远远比不了诸葛亮。

诸葛孔明那可是蜀汉当之无愧的话事人,整个蜀汉上下连带着皇帝刘禅,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无敢忤逆之辈。

王辰现在距离诸葛亮的程度还要差不少,等他做到三省宰相,甚至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时候,那倒可以和诸葛丞相一较高低了。

……

第二次抽奖机会也用掉了,虽然还是没有抽出自己想要的重工业,但是王辰也算心满意足了。

电力学可以等到以后基础工业发展完善了,大致架构都搭设齐全了之后,再拿出来派上用场。

虽然短时间内没法发挥全部作用,但抽出来了也不吃亏,以后总要到那个水平和地步的。

而这个行军作战之道,就可以称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虽说王辰现在已经正式踏入了文官系统,和李世民、长孙无忌他们称兄道弟。

即将到任的国子监主簿一职,顶头上司国子监祭酒,又是自己的好兄弟虞世南。

可以这么说,在文官系统内,王辰可以混得风生水起,能够轻易获得大量的政绩和功劳。

只要他不挑起派系争斗,不向那些世家代表全面开战,那在文官序列当中,顶尖几位大佬可以保王辰一帆风顺、安枕无忧。

只要熬上些个年头,慢慢的就会走到三省长官的位置上去。

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王辰面前,那就是走纯粹的文官路线,耗费的时间也太长了些。

他身上依然没有玄武门这样的顶尖功劳,又不是大唐开国时的建国功勋,文官政绩的积累再多,也要耗费时间。

反倒是倘若他文武穿插,文官系统混混,到武官系统去又混一混,这样政绩和军功都有了,就能螺旋式的上升。

毕竟大唐还处于文武并重的时代,更加是开国不久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军功授权制度依旧是最重要的来源。

文官当的好,那自然是可以授予一定的爵位。

但与这个渠道相比,靠战场上指挥作战,攻城略地,打赢敌人获得胜利,才是贵族爵位获得的最大渠道。

就以目前朝堂上的众位大臣为案例,只要是随着大唐开国一起走来的,那就有过上战场的经历。

即便是虞世南这种年纪不小,而且还出身书香门第的文人士子,也曾经在战场上做过类似于参军一类的活儿。

更别说长孙无忌这样的文官,其实还到过战场前线,参与过唐朝前期,四面讨伐各路诸侯的战争。

前几日王辰在太极殿上看到的那些大臣,虽然分了文官、武官和勋贵三个队列。

但实际上,这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上过战场打过仗,除了极少数李唐宗室是在大唐统一之后才蹭了点好处。

但不管怎么说,光从这样的表象就能够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军功的重要性。

倘若身上没点军功的话,那将来成为三省长官,也就是大唐宰相,说出去都有些难以令人信服。

而随着时间的跨越,大唐将会逐个横扫周边的各大小国家势力,很快便会平稳四方。

而随着大唐越来越牛逼,周边国家越来越老实,那能够爆发的战争就越来越少,可以捞到军功的机会也将变得极其稀罕。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