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别人家的孩子(1 / 1)
在这个魔改的时代,
唐末之后陷入了百年的战乱,
期间还有数十年的外族侵入。
当初几只强大的外族起了收揽读书人的心思,
共设立了五个衍圣公府!
这里面却唯独没有孔圣南裔,
南裔当时甚至组建了一群人抗击异族,
最后却惨遭屠戮。
若不是当时天下读书人力保南裔,
怕是当时南裔就被灭了。
南裔从那之后就一直子嗣不昌,
完全不如北府。
后来太祖起兵收复天下、驱赶异族,
为了安定天下,
也曾想让南裔迁回山岽,
可当时南裔的族长不忍动迁先世庙墓,
而主动让爵北孔。
再加上北府一直宣扬自己是嫡系,
为了尽快安抚天下,太祖便将衍圣公府的爵位依旧给了北府。
可北府当年对异族卑躬屈膝,
很是不得太祖高祖喜欢,
他又赞赏南裔抵御外辱、舍身成仁的民族气节,
特地增加了翰林院院首之职,
乃是正三品的官职,一样也是世袭罔替。
院首的权利甚至在翰林院学士之上,
可以对翰林院的所有人考核,
一旦发现品行有问题,就可以直面圣上。
可以说北府衍圣公府是天下人心里的一个圣地,
遥望而不可及的童话。
那么孔圣南裔这是大乾历代翰林院学子的恩师了,
不过南裔一脉的院首也和以前的祖宗一样,
各个都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
只是对教书育人和提升学问感兴趣。
太上皇曾亲笔:‘终日乾乾,与时皆行’八字赠予南府,
这些年南府也有不少年轻学子登北府‘讨教’,
两边互有胜负,但还没有过压倒性的优势。
贾琮如今有救下衍圣公府的声望在,
所以拜访南府是必然要求了。
若不然岂不是透露出一种看不起南府的意思?
听到贾琮这么问,
贾攸摇了摇头说道:
“南府现在的形势不是太好,刚爆发乱象的时候,就有贼人和妖人去攻击南府。南府并不像是北府有那么多的仆人,险些被灭门。”
“幸得周围的世族、学子、望族、官员反应迅速,这才没让惨案发生,不过也因此死伤了一些南裔子弟。虽然现在比北府好一些,但也有限。”
王子朠叹了一口气说道:
“若是单论气节,南裔几乎可以算得上我华夏百姓的代表了,更是天下读书人的风骨脊梁。但是南裔人丁稀少,原本就只有十几个子弟,现在怕是不足十个了。”
“南府又被贼人攻打,不少宅院都损破了。结果他们的脾气又臭又硬,谁去拿钱都不要。非要靠着自己身体力行的重新建起来,搞得大家都灰头土脸的。”
贾琮长出了一口气,
还活着就好!
这要是救下了北府,反而是南府灭门了,
那他别说是声望了,
得有不少人埋怨朝廷大军开拔太慢。
“四位叔父,这件事怎么一直没传出来?按理说这等事早就该传出去了。别的不说,朝堂上若是知道了,怕是翰林院能把皇宫给围了。”
薛时笑着说道:
“就是因为担心这个,南府才叮嘱大家不要传出这个消息。他们给院首去了信,让院首好生安抚那些学子。他们认为,这是南府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扰乱家国大事。”
贾琮揉了揉鼻梁,
脾气这么直的话,怕是不好沟通的。
虽说这次去拜访就是去走个流程,
可贾琮对于这种有气节的人是非常佩服的。
这要是一个谈不好被撵出来,
那可是丢脸丢大了。
事情都谈完了,
贾琮才和四家的族长笑着出了院子。
这个宅院是不错,
不过在不错,贾琮也不能住在这里。
“老三,吩咐几个弟兄明天带她们回去交给平儿,会馆正好缺人呢。”
老三看着贾琮使得眼神,
知道这是要让人暗查一下这些人的身份。
点了点头就去安排了。
贾攸笑着说道:
“行了,你也莫要和我们几个老家伙呆着了,老宅那边早就吩咐人给收拾出来了。正好让这些婢女去服侍吧,好好休息一晚。”
“明天我再让家里的子弟过去,你看看可顺眼。若是不顺眼就让他们回来,不用顾忌颜面。有什么事直接在一开始就说开了,反而是好事。”
其他三个人都点了点头,
现在这四个族长比京都的四家更熟悉也更团结。
贾琮估摸着这次金陵贾家和史家都是送来嫡系子弟,
这些子弟的身份和上一次可不一样,
上次都是旁系,跟着王仁去打秋风的。
“四位叔父,我联合开国一脉在京都城外办了一家书院,这书院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四位叔父若是觉得尚可,可以派一些子弟过去。”
“虽说不敢保证成才,但是对于心性的纠正是绝对可以的。再加上里面有开国一脉的子弟,这个机会也是难得。”
史鼏踟蹰了一下说道:
“琮哥儿,你如今是京都贾家的族长,我们也就不瞒你了。当初迁都分家的时候,为的就是保存家族血脉,不至于哪边犯事全都牵连了。”
“再加上早些年先荣国故去之前送来急信,说是开国一脉,尤其是贾家的权势太过了。需要两边暂时冷淡下来才好,所以这些年联系都少了。”
贾琮愣了一下,琢磨了一会儿说道:
“这样,那四位叔父在金陵城外也弄一个书院。我回头让书院的各科先生和教官过来一些,以他们作为班底,将那边的模式搬过来。”
“贾史王薛四家想要保持长久昌盛,靠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今天和四位叔父聊了这么久,也更加感到了家族的力量。”
四个人眼睛都是一亮,纷纷点头答应了,
这种书院只是听着就非常好。
若是再有京都的先生和教官过来,
那就可以直接开始教学了!
“如此,那就拜托琮哥儿了!”
“哈哈哈,叔父客套了。此乃家族的事,非是一代一人之事。”
四个人都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给了他们不小的惊喜。
看来以后家族的晚辈有了对比了,
这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