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咦,宁王妃和北静王妃都没生育过哦~(1 / 1)
情份这种事,
是需要有来有往的。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必然是双方相互的。
像是现在开国一脉,
虽然最开始是因为权和利,
大家重新凝结到了一起。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这就会慢慢的演变成情份,
随着情份的加深,彼此的关系也就越紧密。
只不过东南西北四王府一直游离在外,
除了各家有红白喜事,
从来都不会和他们互相接触。
就像是此时,
北静王水溶笑着走过来,对着贾琮说道:
“宁侯果然是少年英雄,原本以为西府只有一块宝玉。没想到现在竟然是又多了一块美玉,如今获封一等侯,当真是可喜可贺。本王稍后让家里送去贺礼,在送几个名角过去唱几天。”
贾琮也笑着拱手行礼道:
“王爷客气了,自大乾建国以来,唯有初代北静王功高,如今又有王爷这样广结天下名士的贤王,北静王府必然世代尊荣。王爷才是本侯的敬仰对象啊。”
北静王依旧是一副春风和善的模样,
随意的回了礼。
状态看起来是随意,
可却给人一种很亲近的感觉,
没有任何不耐和不敬的意思。
“宁侯也莫要推辞,四王八公十二侯乃是百年的交情。本王只是不喜欢那些生意场上的事情,这才没有和诸位过多亲近,但本王心中一直记着这份情谊呢。”
“太上皇大丧的时候,王妃和太妃还是多亏了老封君的照顾,这才挺过了那七天。原本就想着要好好谢一谢宁侯呢,这次就当做是本王偷个懒,一起送了礼了。”
贾琮笑呵呵的点头跟着北静王闲扯了几句,
心中却在琢磨着这位到底是谁的人?
按照原著看,
表象上是宁王的簇拥,多次对贾家拉拢。
可最后这位不仅一点牵连没受到,
还能和其他三王一起给贾家求情,
让贾家恢复了原本的尊荣。
可那时候贾家已经破败了,
贾母和王熙凤都死了,
贾政一个人竟然撑不起荣国府了。
估计这也是原著里隆正帝答应恢复贾家尊荣的原因,
毕竟注定破败的家族,
就算是恢复了也没几天享受的。
这么看,北静王又像是隆正帝的人呢,
难道和自己一样,
是个去宁王身边‘卧底’的?
不一会儿就有小黄门高声让群臣入朝,
贾琮一边走一边琢磨着早就想好的应对方法,
心说五皇子对不住了,
你爹想坑死我,我只能先坑他儿子了。
朝堂上,
隆正帝看着仅站在平国公赵啸身后的贾琮,
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这个最开始投靠自己的少年,
原本准备留给后继之君的。
结果不仅宁荣二公威望尚在,
就是这个少年都获得孔圣后裔南北二府的巨大声望。
这种情况下,
朕只能这么做了。
毕竟开国一脉不一定要贾家来领导,
史家、王家、牛家哪一家都可以。
而贾琮在下面也是心里叹了一口气,
实在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就闹到这个地步。
声望的确是好东西,
但是宁荣二公的威望太大了,
贾家可不像是平国公赵啸的名声那么臭,
赵啸虽然把持军权,
可他当年数次坑自己人的举动,
让他根本就做不了董卓。
而贾琮,可以!
想到这,贾琮心神忽然震了一下,
随后又给否决了,
现在皇室嫡脉没有年纪太小的皇子,
隆正帝甚至是多年无所出了。
而最多两年内,
隆正帝必然要用自己做刀。
自己也没有本事‘帮着’隆正帝进后宫给那些妃嫔打针啊!
忠顺亲王年纪更大了,
他孙子都比贾琮年纪大。
宁王更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孩子。
咦?
难道是不行?那王妃有点惨啊!
咦?
好像北静王王妃也没有生过孩子,
难道北静王也不行?
这北静王王妃乃是甄家女,
听说长得极为美艳......
就在贾琮胡思乱想的时候,
朝堂上又是开启了一阵阵互殴,
蔡华王超等人为首的帝皇派和三王加上太上皇旧臣的派系打的火热。
蔡华今天都六十多了,
头发胡子都花白了,
但此时说话依旧是底气十足,
首先对着吏部尚书陈升开炮道:
“陛下,如今天下吏治浑浊,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大乾基业计,应当重新考量吏治!微臣等人数日未曾休息,所书的考成法乃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还请陛下应允,先选择一州之地试行。”
隆正帝也没点头也没摇头,
而是故作不知的问道:
“考成法?现在吏部的考量有何不妥?爱卿可是有什么新的想法?不如就趁着今日朝臣都在,说来商议一下。”
看到隆正帝这幅模样,
朝堂上不少的官员都进入了战斗状态,
可蔡华丝毫不惧,开口冷笑道:
“吏部四司的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只是凭借过往的奏报和主观的印象就可以定下一个官员是升迁、降职、调动,简直荒唐!”
“而考成法只有三条核心: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此事不能只交由吏部,而是由军机内阁、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牵头,联合吏部来按账簿登记,定期进行检查。”
“此法一看官员管辖内的政绩推行,二看管辖内的百姓民生,三看管辖范围内的缉捕贼盗,四看管辖范围内的税务收缴!凭借这四点,才能看出一个官员如何,政绩如何!”
“朝廷必须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立限考成,一目了然。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方是万世之根基!”
听到蔡华的话,
满朝顿时哗然一片,
如今朝廷吏部的考核标准被否决了?!
而且这样裁撤官员,
那岂不是很多同窗门生都要被裁减下去?
这可是每一个官员的关系和资本啊!
吏部尚书冷哼道:
“不知道蔡大人所说的考成法如何考?是按照京官六年一考,还是外官三年一考?政绩推行如何算好?百姓民生如何算好?缉捕贼盗如何考核?税收嘛,别的且不说,只粮税如何算是上等?”
蔡华咬了咬牙,沉声道:
“朝堂定下的政策完整无误,无添加无删改的推行下去为上佳。百姓民生要看当地百姓如何生活,缉捕贼盗这是按照定量,每年必须缉捕多少!粮税,重新丈量天下田亩!考成时间,一月一考!”
此言一出,别说是朝堂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就是隆正帝都懵了一瞬,
不可置信的看着下面那个独立面对朝堂所有人的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