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打捞太空坟场(1 / 1)
“老板…”
张三有些别扭,这事情自家老板跟他提过,他也想过,可是总感觉有些不自在:“要是论烧钱的行业,其实是有很多的,特别是在搞研发方面,公认最烧钱的行业。”
“以打造蓝星计划为例,其实这一块烧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毕竟咱们要打造的不是以小型卫星为主的,而是中型的卫星,一颗中型的卫星,其造价还有其他的,是小型卫星的十倍还要多。”
“再有就是运载火箭方面,绝对不是寻常的火箭就能够把卫星送上太空的,且还是需要可回收的火箭,这更加有难度。”
“如果说,把三千颗的小型卫星送上太空,有可能需要付出的差不多是300个亿美刀的话,那么咱们要完成这个蓝星计划,预计最少需要1000个亿美刀之多。”
“这还是保守估计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很顺利的话,那么投入只会更大,绝对不会少,有可能最后会多出来两百个亿到三百个亿美刀左右。”
张三尽管是在给出一个大概的预估,可他同时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预估并不准确,他都加多一个保守估计了,表明这1000个亿美刀,是下限,上限没有。
这就很恐怖了!
想想也是,他们是以中型卫星为主的,而不是小型卫星,单就是中型的卫星,其他造价就不是一个小数字,至于说翻新系统,自然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可同款的卫星,你要找那些报废的,也没有那么容易的,特别还是数量高达三千颗左右,更加不可能。
所以说,在这方面上,翻新系统的应用,还真是有限的,就因为不可能找到三千颗同款的卫星,就算是换代升级,也是办不到的,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自己研发技术,而后自己生产同类的卫星。
那么投入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可以说,从自家老板提出蓝星计划之后,再到确定目标,有很多东西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了,那就是烧钱比想象中的还要多,要是发射的是小型卫星,问题倒是不大,初步预计,200个亿美刀就能够搞定。
甚至于,都不需要200个亿美刀,只需要150个亿美刀,他们就能够做到。
特死啦公司花费200-300个亿美刀完成他们的星链计划,可他们发射的卫星数量也只有两千多颗而已,但却是小型的低轨道卫星,造价并不高。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发射小型的卫星,有时候一枚火箭,是可以带着十几颗卫星一起发射的,而中型的卫星,想要一箭十几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箭能够做到三星,或是带上五颗卫星就已经很不错了。
受于技术方面的限制。
可以说,计划调整一下,一个小小的变动,带来的投入就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数字,成本是成倍成倍的提升的。
“这还真是…”
许凡也意识到自己想得有一些简单了,经张三这么一提醒,再细思一番,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当下说道:“蓝星计划正式执行吧,卫星方面,能够用旧的,或是报废的最好,要是不行,就咱们自己弄吧。”
“在南太平洋,有一个太空坟场,原来我是想要把咱们的蓝星计划与那边挂勾起来的,现在看来是不太行了,是我想得比较简单了,但是,南太平洋那边的太空坟场,也不是不能搞一搞的。”
“就当是另一个计划吧,易学习…对于水下机器人,也是深潜方面的机器人,打捞类型的,在技术方面,有没有问题?”
许凡最后问道。
“深潜水下航行器,问题并不大,国内这边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可也只是普通的的深潜器而已,要做到打捞,就有一些困难了,打捞较轻的倒是没有问题,要是一颗卫星,重量高达几吨重,在技术方面会有巨大的困难。”
易学习没有经过实验,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评估,也涉及到技术层面,问题还是太专业了,也很难听懂,可不解释还不行,生怕听不懂:“别的不单,深潜器,一般都是小型化的,动力就明显不足了。”
“如果是要有一定的打捞能力,那么其动力系统就要加大,加大了动力系统,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也是需要一个个的去解决,这又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术问题。”
“比较大型的深潜器,就目前而言,全球范围之内,都没有进行,就因为技术带来的难题,恐怕各国也很清楚的知道,小型化的深潜器,能够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可没有人去跳过,而是从小型化开始研发,等到技术成熟了之后,再去研发中型,再接着才是最后的大型深潜器,整个过程恐怕很难跳过。”
“当然了,那是相对于别人而言,对于咱们而言,还是可以跳过的,可以从中型深潜器开始,只需要弄一艘小型先进的深水器来研究就可以,咱们可以迅速的掌握其中的技术,之后朝着中型的深潜器进发。”
“之后也可以快速的研发大型的深潜器,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时间跨度,绝对不会超过五年,我可以代表整个团队保证,在五年之后,咱们绝对能够拿出大型的深潜器,具备一定重量的打捞技术。”
易学习一口气说了不少,也是难为他了,毕竟他本身就不善于言辞,可为了说得更加清楚,更容易让人听懂一些,略过了很多专业的技术,以简单易懂的言语来表达,可是非常不容易。
当然了!
从他的言语之中,也可以感觉到,他是设了很多的前提条件的,比如说,需要弄一艘先进的深潜器来给他们研究,这倒是没有问题,只需要弄一艘比较差的报废器过来,翻新一下,再换代升级一下,就行了。
之后就他们研究中型的深潜器,只需要打造出来一个雏形,都不需要打造成功,然后让翻新系统弄一下就可以了,之后就是再进行研究,朝着大型深潜器研发。
可不管怎么样,这里头肯定有不少的技术难题需要他们去解决的,那么就需要时间了。
他给出的是五年,这已经很快了,要知道,国家层面上,调集很多的力量,研究小型的深潜器,都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才成功呢。
他们可是跳过,直接从中型深潜器开始,最后达到大型深潜器的水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