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林家人回礼(1 / 1)
“妈,我们买到了。”
林秀秀对母亲露出一抹笑。
“后天上午的车,明天还能再歇一天。”
“那就好,那就好。”
宋玉玲如释重负,转头对林大栓说。
“他爸,赶紧挑两只大的山鸡扒干净,给海川带回去。对了,你再下到后房柴房把那些晾干的松蘑都拿过来。”
“我知道了!”
林大栓说完就转身出去了。
“林婶,就别太折腾您和叔了。”
陆海川连忙摆摆手,语气里全是过意不去。
陆海川可清楚,他在林家住的这几天,几乎把林家的荤腥和白面都吃光了。
虽说这山货不用花钱,也不用票。
可松蘑是下雨后才在松树边长出来,去山里采摘本就不容易,更别说还要拿回来晾干,保存,沾不得一点湿。
再说那山鸡,这青盘山村里只有两家猎户,打到的野物更加有限。
所以这不花钱的山货在林家也非常珍贵。
宋玉玲拽了拽围裙边,嘴上却没停。
“秀秀嫁过去就是你们家的福气,你们家可到底是城里人,这点礼算什么?”
“看您说的,林婶。”
“对了海川,还有那些绣花鞋垫的样品,我也都准备好了,都是我们这绣工做最好的了。有我绣的,也有别的乡亲绣的。”
宋玉玲说着就擦干净手,从身后的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布包。
从布包里拿出了几幅鞋垫递给陆海川。
鞋垫的图案都绣得栩栩如生,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山里人的质朴和热情。
陆海川双手接过鞋垫,仔细端详着。
“林婶,这些鞋垫真是太漂亮了,您和乡亲们的手艺真是没得说。”
宋玉玲听了,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你能喜欢就好,对了,除了做样品的鞋垫,我额外还又准备了几副,这些鞋垫你带回去给你爸妈还有妹妹,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们这里的手艺。”
说完,宋玉玲又递过来三幅绣工绣着更加喜庆图案的鞋垫。
这些鞋垫的绣工又复杂了些,可见凝聚着宋玉玲的功夫,这应该是她早就开始绣了。
“谢谢,林婶,我家人一定会喜欢的。”
陆海川郑重地接过来。
他清楚自己家人对这分礼物的认可,就是对宋玉玲这份心思最好的报答。
“嗯,你家人喜欢就好。”
宋玉玲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时,林大栓已经捉进来了那两只大山鸡,正忙着拔毛,开膛破肚,清理内脏。
宋玉玲则在一旁将晾干的松蘑装进布袋里,一边装一边还不忘叮嘱陆海川。
“海川啊,这些松蘑你可得好好收着,回去后用清水泡发,炖肉炒菜都行,可香了。”
陆海川连连点头,心里充满了感动。
他深知,这些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却都是林家人一片浓浓的心意。
后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大栓又借来了生产队里的马车准备送他们出发。
林国栋把最后一袋装着腊肉的包袱往车尾上摆好,扭头对姐姐使了个眼色。
“姐,你就放心跟海川哥回津市过年吧!家里还有我呢,爸妈我照顾得了。”
林秀秀的眼圈顿时红了几分,她伸手轻轻地拧了一下弟弟的胳膊。
这一年多不见,弟弟你不仅人长得壮实了,也更能干,更懂事了。
“我相信你,国栋,可你还要紧着功课复习,力所能及帮爸妈干点活就行,可千万别把自己给累趴下了。”
“我记住了,姐!”
林国栋爽朗地一笑。
一行人上了马车。
林大栓赶上车直奔火车站。
车站距离村子也不算太远,一个多小时后,马车便稳稳停在了火车站前。
陆海川和林秀秀跳下车。
向林大栓夫妇告别。
“叔,婶,我们走了,您二老保重身体。”
陆海川语气中满是不舍。
“嗯,路上小心,到了记得发封电报回来。”
宋玉玲眼里也泛起了泪花,但她还是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说起来,她心里自然不舍的,林秀秀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没在家里过年。
林大栓则在一旁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
“你们走吧,时间不早了。”
说完,他挥了挥手,示意两人赶紧进站。
陆海川和林秀秀拖着行李箱,背着包,一步步走向进站口。
林国栋帮着他们拿着山货。
“国栋,你回去吧!”
陆海川连忙接过林国栋手中的山货。
“国栋,在家好好学习!”
林秀秀只说了一句话,就感觉鼻子酸起来。
“姐,海川哥,你们就放心吧!”
林国栋的眼圈也红了。
回头望去,只见林大栓夫妇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
林秀秀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眼,包含了太多的不舍。
进站后,两人找到了候车室。
候车室里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准备踏上归途的人们。
他们或坐或立,或聊天或发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故事。
陆海川和林秀秀找了个相对安静的位置坐下。
把东西都放在自己的脚边。
两人默默地坐着,谁也没有说话。
陆海川紧紧握住林秀秀的手。
他知道此刻任何语言的安慰都显得苍白。
林秀秀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
这一次背井离乡和他去津市过年,这是多么重要的托付。
唯有日后对秀秀加倍好,给她充分安全感,才对得起她和林家人的这份深情厚谊。
终于,广播里传来了检票的通知。
陆海川和林秀秀站起身,拿着行李,随着人流缓缓向前移动。
检票,进站,上车。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火车在站台边响着刺耳的汽笛声,浓浓的白雾伴随着蒸汽从车底翻涌而出。
陆海川牵着林秀秀的手,两个人拿着所有的行李,匆匆钻进了狭窄的车厢。
车厢里已经熙熙攘攘,在座椅上,过道里,行李架下,到处都是人。
有背大包小包的旅客,有抱着孩子的母亲,还有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嗑瓜子聊天的乘客,彼此的寒暄和谈笑声交织成一片。
“这里,47号和48号,就是咱的座位。”
陆海川指了指靠窗的硬座,随后掠过旁边的旅客,低声道了句“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