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王烁的羡慕!节节高升!(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真尼玛恐怖哦!”

看着手机屏幕上,《人潮汹涌》三天破了2.79亿的票房数字,王烁往嘴里送了颗花生米,一边嚼着,一边啧啧称赞。老馆子的菜还是那个味儿,但是电影票房却邪门的让他看不懂了。

不就是一部冷门的幽默电影吗?居然那么离谱?

“烁哥,这算啥厉害啊?等着瞧好吧,我下部片子一上,保准也这成绩。”

冯大炮端着酒杯,抿了一口,眼神一瞥,旁边的女演员就殷勤的倒酒。

王烁笑了,饶有兴致地放下筷子,身子往后一靠,眯着眼睛问:“口气不小啊!那你敢跟王也的电影正面硬碰硬,放一块档期试试?”

冯大炮刚送到嘴边的酒,顿时感觉有点不是滋味了,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卡在那儿不上不下。

他斜眼瞅了一眼王烁,又瞄了瞄那个女演员,支支吾吾地:“这……正面刚啊?那得看情况吧。要是公司能再给力点,多投点钱,宣发再猛点,院线排片也多给点,那……也不是不能考虑。”

冯大炮的话是这么说,但底气明显弱了不少。刚才的那股子豪气,像被针扎破的气球般。

王烁笑了一声,也没戳破冯大炮的那点小心思。

华艺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好片子都被王也那小子提前截胡了,没有多少给华艺带来高收益的片子。

冯大炮手里能打的牌,早就被王也薅得七七八八了,能剩下啥呢?

像什么《非诚勿扰》系列,《私人订制》,还有那部《唐山大地震》,早就被王也那小子截胡。现在这些电影都是王也的群星文化的成绩。

未来还未出世的《芳华》等电影也被王也给抢先一步,还魔改优化了。

王也准备最近就要找导演开拍。

王也对待敌人,下手是真狠啊!

“跟对方干仗,不如投降!”

王烁仔细思索双方体量,心里暗自嘀咕。

王烁并不知道,要不是时间实在不允许,华艺早倒闭了。

冯大炮所有能拍的电影,王也都想要截胡。

如《1942》,《集结号》,《私人定制等电影,冯大炮就不该拍摄。

冯大炮的立场有问题,若是能稍微改改,绝对能变成顶级的战争片。

可惜啊,王也有实力整理影视版权的时候,很多片子要么是冯大炮已经开始筹备的了,要么就是版权早就买断了,硬抢容易惹官司。

现在群星文化是真把华艺给逼到墙角了。高票房的,高口碑的,还有那些有点潜力的片子,都被群星给包圆了。

未来的前任系列也被群星拿下,华艺的小成本电影基本被群星文化给提前薅干净了!。

华艺现在是啥日子?惨淡经营都算好的了。

去年还想靠着阿狸马那边的关系,搞个上市计划,圈一波钱,结果是财报难看,上市申请直接被驳回。

想想都觉得可笑。

这次冯大炮拍的《太极第一部》,说是华艺的翻身仗,年底贺岁档的重头戏。

要是能爆了,说不定年底还能敲钟上市呢!

所以太极是华艺下血本,寄予厚望的电影。

他们必须万无一失才行,容不得半点闪失。

如此情况下和如日中天的群星去对抗,不是找死吗?

“烁爷啊,你是看乐子不嫌弃事大啊!”冯大炮心中吐槽,但是没敢说什么。而是又端起酒杯,一口闷了。

“大炮,别服软啊,拼一下呗,不就是王也那个后辈吗?怕什么啊?”王烁继续乐呵呵的捯饬着。

冯大炮灌了一口酒,只感觉酒今天喝着真苦涩!

冯大炮嘴上对自己的电影有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仿佛作品一出,必横扫影坛,无人能敌。

但你让他真正去跟王也对抗的时候,自信便如同纸糊的老虎,外强中干,瞬间便能被戳破。

这几年下来,冯大炮在外人面前依旧保持着他那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嘴上谁都不服。

可内心深处,他早就悄然将王也,以及宁昊这些名字,放到了与自己同等,甚至更高一级的竞争对手的位置上。

同一辈分的,能够得到殊荣的也就是张一谋跟陈诗人。

其他的都不配。

但时间流逝的太快了,他不得不承认后起之秀们已经拥有了和他掰手腕的资格与实力。

论电影的艺术性,镜头语言的深度,或许冯大炮还能勉强找到一些优越感,认为自己更有内涵,更专业!

但商业电影,最终看的还是票房,是看观众是否买不买账的。

而在这方面,王也和宁昊他们,却展现出了更加惊人的天赋和效率。

他们更懂市场,更懂观众想要什么。

冯大炮靠什么起家的?

靠的不就是王烁的三板斧,靠的不就是顺应时代,然后通俗易懂的喜剧片吗?

不就是把故事讲得轻松幽默,接地气,让北方观众看得哈哈大笑吗?

他自诩为商业片之王,靠的也是这份对通俗二字的精准把握。

现在,群星文化旗下的王也,宁昊为首的导演团队,已经隐隐有超越他的势头。

他们的很多电影都更加接地气,且受众更广泛。

更可怕的是,在群星文化王也和宁昊带头下,还有很多新生代导演,如程尔,郭帆,滕丛丛,杨庆,文牧野等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新生代导演。

这些人,最初或许只是从小成本的青春片入手,试水市场。

但他们的成长速度,晋升速度,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第一梯队的宁昊早已无需多言。

海外电影节斩获大奖,国内商业票房更是屡创新高。

在冯大炮看来,宁昊已经完全具备了和他平起平坐的资格。

甚至某些方面,例如对新技术的运用,对年轻观众喜好的把握上,宁昊还要更胜一筹。

而下方那一众年轻导演的崛起速度,则更是让冯大炮感到亚历山大。

夜不能寐啊!

程尔,之前不过是跟在王也屁股后面,当个副导演助理的小角色。

结果呢?

没过几年功夫,就开始独立执导青春片,并且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现在,程尔更是已经开始执导六千万级别,中等投资的商业电影。

这晋升速度,简直坐了火箭一般。

冯大炮听闻对方的经历,真的是骂出来几句「酸萝卜碧池」了!

郭帆那小子更是一个异类。

所学的学业本来就是外行中的外行。

冯大炮自诩为“野路子”出身,但在郭帆面前,他都觉得自己算是科班出身了。

要知道他可是大院子弟,小时候是跟着别人见识过很多艺术作品,接受过很多艺术熏陶的。

他郭凡有什么能耐啊?

就是这么一个“外行”,现在居然已经成了能执导一点五亿规模大片的导演。

一点五亿啊!

要知道他冯大炮现在能捞到的最大投资,也不过一亿三千多万。

跟郭帆比起来,他这个所谓的“商业片之王”早就黯然失色了。

杨庆,文牧野,这些导演同样成绩斐然,各自都有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

更别提群星文化还从电视剧领域挖掘了一大批潜力导演。

冯大炮粗略估计了一下,光是他知道群星文化旗下有名有姓且潜力无限的导演,恐怕就有二十多个。

这还不包括那些还在幕后默默耕耘,等待机会的新人导演跟幕后团队。

听说群星文化还在大力扶持新人导演,然后制作更多的电视剧之类的。

这导致整个行业的影视从业者都非常确认。

若没有群星文化这家公司的出现,这些年轻导演或许还在影视圈底层苦苦挣扎,或许还在为了获得一个执导机会,不得不忍受各种剧组潜规则。

按照行业内的普遍规律,他们或许要熬到三十五岁之后,才有机会真正开始执导自己的电影。

但群星文化却打破了这种论资排辈的规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也敢于给年轻人机会,敢于放手让他们去闯,去试错。

冯大炮有些时候听到群星的安排,羡慕的直咬牙。

当年如果自己有那么多的帮助,哪能那么委曲求全啊!

群星文化已经有计划地扶持新人导演,让他们大量拍摄小成本的网剧,网络电影。

目的就是为了积累人才,建立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人才方式,虽然被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抨击为缺乏艺术性,太过工业化,太过匠气。

但是~

懂行的人都明白,这才是未来电影工业发展的趋势。

那些老艺术家,所谓的电影大师真的只是在抨击这种模式吗?

不!

更多的,恐怕是在害怕。

他们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害怕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艺术片不再被观众认可,不再能让他们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吃饭。

嗯,他们也确实正在逐渐失去观众的喜爱。

过去,他们还能凭借拍摄一些“命题作文”式的定制电影,来个旱涝保收,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这两年,影视领域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观众的口味变了。

市场的风向也变了。

那些思维僵化,脑袋不够灵活的老导演,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新时代这艘高速前进的大船。

反观那些精力更加旺盛,思维更加敏捷,系统学习能力更强,并且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新人导演,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创造力,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群星文化从来不吝啬对人才的奖赏,尤其是幕后不可或缺的人才。

取得成绩的导演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合同,还有分成协议,可以让导演跟编剧安心创作,并且还会获得一定量级的分红权。

群星跟华艺这样的传统压榨式影视公司完全没法比较。

因为群星文化条件非常优渥,就算是海外好莱坞的编剧和各类幕后人才,都争取加入群星体系。

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不过这些事情群星没有对外公布,也就业内人士知晓的比较多罢了。

冯大炮跟王烁这样的人看到人潮汹涌的票房后,羡慕跟复杂情绪不是单独的,而是大多数从业者都有的。

一些带有险恶用心的,想着要不要给对方来一下。

一些心理健康良好的,则想着可以也入手这类项目,应该能够捞一笔。

一些电影人则对王也的恐惧更加厉害,听说年末对方还会上映电影,他们都积极打量,不敢跟王也的电影硬碰硬。

当然了,更多的则是观察群星的其他电影,寻找上映的安排。

群星文化现在的战绩很厉害,先说自家制作的电影。

上映十部电影,至少有八部挣钱,两部亏损或者平账。

发行的电影十部里面至少挣七部,另外三部电影则是因为一些问题而无法回本。

这种效率已经非常高了。

要知道影视领域十投七亏,只有极少数电影才能挣钱。

你的影视作品没人脉,无法获得上映许可,丢在仓库里面吃灰的都大有人在。

这不是少数。

一些电视剧挤压了十多年才上映的都是有的。电视台购买了电视剧,找不到好电视剧放在黄金档期,就用一些次级电视剧冲数的可不在少说。

电影上映的头三天,王也基本都在京城跑宣传。

然后周一开始前往魔都,跑了几天,随后则开始了处理公司事情。

而人潮汹涌剧组的主创们则分为了两队,开始巡回路演。争取让电影更上一层楼。

华哥这边单独组队,带着一些小配角行动。

李大白,肖洋,公司的客串人员组成新队伍,也是一同宣传电影。

无法让大量主创聚集起来,会让观众感到遗憾,但这样可以加快路演的场次。

在随后的一周里,人潮汹涌继续取得好成绩。

从第二周的周一到周五,单日平均都徘徊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

到了周六,单日票房还有8000万左右。

上映九天,总票房来到了6.21亿,总票房也从原本预估的10亿降低到了国内8.5亿,海外9亿左右的成绩。

不过具体成绩还需要后续统计才知道。

电影虽然是剧情片,但是电影在国内取得了好成绩,自然不愁版权出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