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探花(1 / 1)
回到府后。
明晟和桑文便再无克制。
一夜无眠。
汤池中,桌案上,床榻间,尽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次日一早。
明晟便突然发现。
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又更深了一层。
每日获取灵机的频率也增加了两点,达到了四十八点。
这意味着他变强的速度又增加了一分。
实在快活。
另一边。
所有考生的试卷都已经被连夜送去了太学批阅。
数日过后。
便将拟定三家人选。
待送往殿试预览之后,便会正式评出今次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等名额。
在等待结果出来之前。
明晟也是越发的悠闲。
平日里除了偶尔关注一下梧桐商会和三卫的进展,便是合理的分配好时间。
教范若若医术,为林婉儿作画,跟叶灵儿比武,与司理理和桑文厮混。
偶尔还要尽心尽力的完成跟李云睿的交易。
每当这个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有些不是人。
但穿越一场。
他只要自己不留遗憾。
去占有自己喜欢的一切。
其他的,他不在乎。
也不想在乎。
而恰好,现如今,他有这个本钱。
……
皇宫。
庆帝翻看着从太学呈上来的考卷。
很快便被一张被数位大学士评为甲上的考卷所吸引。
神韵天成的字迹,便是他也心神一震。
内容更是严丝密合,颇具堂皇之势。
只一瞬间,他就认定。
此人,当为新科状元。
然而当他看到卷首的名字时,神情便不由泛起一丝阴沉。
明晟!
居然是江南明家的那个小子。
此子一入京都,便旗帜鲜明的投靠了李云睿。
更是频繁出入公主府。
好像生怕不知道他与公主府的关系。
如今,若是成了状元。
其势一成。
等范闲入京,怕是就来不及了。
少女怀春,更倾慕才子。
若这明晟当真被点为状元。
他的安排怕是很难奏效了。
沉吟片刻。
他遥望澹州方向。
心中低语。
孩子,爹再帮你一回。
……
考院放榜当日。
明晟毫无意外的列为一甲之列。
不过并非头名。
而是被点为了探花。
状元和榜眼选给了两个成名已久的学子。
对此明晟倒也并不意外。
虽然他对自己的才学有着绝对的自信。
但才学在权力面前。
一文不值。
庆帝能够将他点为探花,没有将他撸到二甲甚至三甲之列,已经算是顾忌颜面的做法了。
这一日。
等传宴,插花,游街一应流程走完。
天色便已经彻底暗了下来。
提前得了邀请的明晟一路出了门,悄无声息的潜入长公主府。
依旧是当日的汤池。
李云睿穿着梧桐商会旗下成衣行近来推出的黑色丝袜,一身薄纱半露,步伐袅袅的向他走来。
明晟口干舌燥,只觉血脉喷张,难以自抑。
他拉住李云睿的手腕,一手环着她的腰肢,便准备直接开始交易。
忽的。
他心头一跳。
抓着李云睿手腕的那只手,给她把起了脉象。
李云睿似也意识到了什么。
也不再乱动。
片刻。
明晟看着李云睿忽然笑了起来。
“殿下,看样子我们的交易完成了。”
李云睿神情微惊。
“你,你是说?”
明晟很肯定的说道:“是喜脉,殿下,你有了。”
话语间,他心中亦有几分感慨。
一个与他血脉相连的孩子。
总归还是有几分不同。
当然,他其实也早有预料。
他的九品修为圆融无缺,所以也有着极其恐怖的自控能力。
强大的精神能力干涉下。
完全能够轻易影响自身精华的活性。
简单说,现如今他想不想让人怀他的孩子,只在他一念之间。
李云睿不是第一次做母亲,但此刻也忍不住有些激动,更有些说不出的惶恐。
当日,她被刺激的太狠,加上本身便有些隐秘的心思,情急之下便想出了这么个法子。
一方面的确是为了能够紧密无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一种报复性的放纵。
这些日子她也是越发的食髓知味。
甚至有种离不开这个小男人的感觉。
就连当日说要个孩子的念想都已经不怎么在意了。
结果,这个孩子突如其来的就出现了。
这让她接下来一年之内的安排都要生出许多变数。
不过很快,她就迅速冷静了下来。
看向明晟的眼神却越发的热烈。
当即便环着他的脖颈,用力的吻了上去。
极尽纠缠。
良久唇分。
她眼眸娇媚欲滴。
“爱我。”
明晟轻轻揉了揉李云睿的肚子,压着心头燥意,低声道:“别伤了孩子,以后有的是时间。”
李云睿看着明晟眸间的欲色,葱翠的手指轻轻滑过他的侧脸。
“你不是说有别的法子?”
她吻着明晟的脖颈,一路向下,跪了下去。
明晟浑身一颤,深深的闭上了眼睛。
……
几日后。
李云睿以要休养身体为由,搬去了京都郊外的行宫。
明晟直接从暗卫中调配了足足四名九品高手贴身保护。
到底是他的血脉,自然要好生看顾。
另外。
他身为探花,入朝觐见了之后。
依照惯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
正七品的官阶。
看着倒也不低。
榜眼亦是如此。
唯有状元被授予了翰林院编撰的从六品官职。
主打一个清贵闲散。
他倒也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
从他中榜,到被授予官职。
灵机频率先后分别增长了三点。
如今已经达到了一日五十四点。
说不得。
明年范闲入京之前。
他就有机会直接攒够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点灵机,一跃突破至大宗师之境。
还真是令人期待。
……
数日后。
在李云睿的授意下。
工部侍郎时清当朝提出了建造铁路的奏疏。
其中详细描绘了铁路兴建完成之后的种种好处,单单只是一条加强国内各府道联系的作用,便已经足够令庆帝心动。
虽有几人以劳民伤财为由提出了反对。
但历经了数日的争论。
因着李云睿的提前打了招呼,在林若甫,二皇子,太子等人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和庆帝默许的态度下。
很快完成了意见上的统一。
第二日。
便有政令下发至江南。
由内库拨银,各地官府全力配合,督造建设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