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李神的“诚意”(1 / 1)
卫铉击溃葛荣,整整追杀了半天一夜,直抵临榆关关城之下。逃窜的叛军除了单个逃跑的散兵游勇外,聚在一起的军队全部歼灭。卫铉并没有强攻临榆关、收复营州的打算,因为这是李神的任务所以他在关城二十多里外安营扎寨。
“罪将李弼/罪臣刘师宗拜见卫都督。”中军大帐之内,李弼和刘师宗向卫铉行礼。
卫铉扶起二人:“李将军、刘先生临阵倒戈,使我军大破葛荣,虽然跑了葛荣等贼,可我军此番大获全胜,乃是二位弃暗投明之功。朝廷定有褒赏。”
此战打得十分轻松,上党军还没有出动,葛荣军就倒下了。究其原因,便是李弼和刘师宗取得关键作用;他们的功劳,卫铉会如数上报。
李弼还不知道刘师宗是河东柳氏嫡系子弟、卫铉暗子;他之所以临阵倒戈,完全是不看好葛荣、看不到未来,故而与刘师宗一拍即合。
此时的李弼看到卫铉和颜悦色,悬着的心总算是落到实处了,他抱拳道:“多谢都督,末将愿为都督效死、誓与都督共进退。”
“我也很期待,李将军今后加入上党军可好?”卫铉对杜洛周、葛荣高层文武十分了解,这个李弼就是史上的八柱国之一,同时是个有真本事的人,他在西魏北周立下的功劳也对得起柱国大将军、太保、赵国公的封号。
卫铉也不想错过这个文武双全、沉毅雄健、品德高洁的史上名将。
李弼闻言大喜,他降的是赏罚分明的卫铉,而不是腐朽无能、贪婪无度的朝廷,颇为激动的说道:“多谢都督厚爱。末将恨不能早些遇到都督,以至于白白耗费数载光阴。”
“现在也不迟,将军不必懊恼,今后还有很多立功机会。”卫铉笑着说道。
作为一个上位者,卫铉知道这年头你出卖我、我出卖你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节操什么的千万不能相信、但是自己只要长盛不衰,且能收录敬之、临战用之、立功赏之、违令罚之,对方就会死心塌地效命。
卫铉安抚好李弼,目光看向刘师宗。刘师宗上前一步,深施一礼:“卑职刘师宗今日迷途知返,愿竭心尽力为都督效死,还望都督收录。”
“好,回到上党再行安排。”这里人多,卫铉没有挑明刘师宗的身世,他安抚了两人,又见了表现出色的朱昌符、朱昌合等将。
眼见天色已暗,卫铉下令犒劳三军。
。。。。。。
第三天下午酉时五刻,一名都伯在中军大帐门口禀报:“主公,李大都督率军来了。”
卫铉疾步迎出大帐,在神武军护卫下乘马走出大营,远远看到一支密密麻麻的大军披着落日余晖向大军缓缓而来,数千名骑兵各据一方,牢牢盯着来军。
大军缓缓停下,一队骑兵向大营这边奔来。为首五十多岁的大将身材削瘦精壮、目光犀利,颌下飘着苍白长须,显得格外威风儒雅,正是讨北大都督、相州刺史李神。
卫铉翻身下马,迎上前去,抱拳施礼道:“末将卫铉见过大都督!”
他的军职、文职、文武散官都在李神之下,甚至连爵位也不如,自该主动行礼;不过李神并非是装腔作势、狂妄自大的人,他远远就甩镫下马,跑步上前,爽朗的笑着回礼道:“卫都督,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大都督说得不错,这次我们第二次见面,然而我们一直默契的配合作战,这才有今日之功。”李神在内外交困的时候,居然让元孚、崔楷率领两万精骑支援自己,可见他远比杨津、元彝等人纯粹,卫铉也很喜欢和李神打交道。
两人寒暄一番,卫铉向李神说道:“大都督,你们一路辛苦。北大营、东大营是我为安排的营地,那边已经准足食物。”
“多谢卫都督。”李神深为感动,他扭头高喊道:“杨津、源子雍、邓俨、李士约。”
“末将在!”四名披着坚甲的大将立刻站了出来。
“你四人立刻率领大军前往北大营、东大营休整。”李神命令道。
“末将遵命。”四将应了一声,转身舞动令旗,带领数万大军调转方向,向北方徐徐行军。而李神等人则是跟着卫铉,从西门进入大营。
一行人进入中军大帐宽坐。
陈元康将出兵至今的一切都介绍了一遍,最后向李神等人说道:“大都督、诸位将军。据我军斥候来报,杜洛周和贺六浑、尉景等层高没死,他们率先进入营州,掌控全州军政,葛荣残部也退入临榆关。”
“临榆关主将是贺六浑、副将是尉景,军司马是封隆之,守军计有两万余人。至于杜洛周和葛荣手中还有多少兵马,那就不得可知了。”
李神听得眉头深锁,久久无法作声。
一般来说,险关要塞都是面朝前方,背靠内部。比如说函谷关,它就是抵御东方之敌的一道城墙,内里并无险可守,要是大敌从西方杀来,就会失去防御的作用。
临榆关则是完全不同,它是一座卡在辽西走廊西出口的坚固的军城,既能防御东方也能防御西方。南北窄东西长的关城之内,可供数十万人生活。
这一点,已经有了明朝山海关关防体系的雏形。
默然半晌,李神抬眸看向卫铉:“卫都督,临榆关关前、关后都是靠山面海的狭长地带,城关之上只需部署一千多人,就能让关城固若金汤;我们纵然拥有百万雄兵,也没有地势展开大军,只能在关前狭长地带用人命去填。临榆关如今的守军高达两万,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言罢,问道:“但不知卫都督可有破敌之策?”
“除了走海路,似乎没有其他好办法了。关键要有足够多的、能够抵御海浪的船只。”卫铉对临榆关也很了解,它毕竟不是明朝的完善的山海关防御体系;要是走海路,还是大有可为的。
“卫都督所言极是。”李神笑着说道:“卫都督,我为了拿下横山城,令瀛州刺史元谌、章武太守元朗收集船只,打算将一万大军送到碣石山,从背后给新昌城、横山城致命一击。平州事定,是用不上船只了,但是可以用在临榆关。”
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在今年年底收复平州;而今,杜洛周和葛荣都被卫铉打往营州,李神身上的压力不复存在,只是有些烂事让他实在难以启齿。
卫铉见他面露难色,欲言又止,心中已经明白了个大概,不过他虽然想要退兵,却也不会傻乎乎的把后续主动权移交出来。
李神是朝廷任命的讨北大都督,今后的战事自该由他做主,卫铉若无朝廷特别诏命,双方的军权可能还有一番争夺,只不过李神手握大义名分,即便是相争的话,卫铉也争不过。
他之所以没有主动开口,就是等着李神开口。李神一旦开口相求,意味着李神欠下巨大的人情,要是主动相让,什么都捞不到。
过了好大一会儿工夫,李神吁了口长气,拱手道:“卫都督,我有个不情之请,恳请卫都督答应。”
卫铉笑着说道:“大都督,我们都是为国效力,什么都好谈,大都督但请直说。”
“唉!”李神面露苦涩之色,实言道:“卫都督有所不知,麾下将领因为卫都督屡战屡胜之故,已经膨胀到了极致,甚至想要独揽斩杀二贼之大功。”
卫铉敛去笑容,脸色难看的说道:“言下之意,是将上党军撇开了?”
李神咬了咬双唇,还是说道:“卫都督,我也知道强人所难,但确实是如此。唉,若我争取不到,怕是真要控制不住诸军了。”
卫铉冷着脸,默不作声。
一旁的陈元康插言道:“大都督,杜洛周、葛荣主力尽丧,临榆关守军军心涣散、士气全无,只要将之攻克,二贼必死无疑。我军已经打到这步田地,也不差最后一步。现如今,您竟然让我们将即将到手的天大功劳拱手相让,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李神就知道卫铉不会答应,而且陈元康的话让人难以反驳,他虽然能够用讨北大都督身份强逼卫铉离开,但是这也表示两人彻底交恶,此非他之所愿。
默思片刻后,李神说出了自己的条件:“若卫都督答应,我李氏愿将三十万石精粮、五千两白银、万斤黄铜、三万匹白缣送往上党壶关。”
杜弼摇头道:“大都督与我家主公交好,可这要求已经涉及我们上党最核心的利益了;要是为了区区钱粮就此罢手,您让我家主公如何向数万将士交待?”
“此前基础上,翻上一倍。如何?”
名门世家向来喜欢屯田、屯钱粮,平时抠抠搜搜的,可是在事关传承与大权面前,他们认为“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便是拿出全部金钱也是毫不吝惜。李神和身后的赵郡李氏异常在意杜洛周、葛荣的人头,要是能够杀死或者生擒二贼,李氏就能发动人际关际,将李神推上中枢某个实权部门之首。到了那个时候,今天失去的钱粮,很快就能倍加讨要还要回来。
陈元康、杜弼都不说话了。李神承诺的六十万石精粮、万两白银、两万斤黄铜、六万匹白缣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既定数目。
卫铉终于开口了:“大都督,这不是钱粮的问题。而是我和与大都督不是外人。既然大都督这么有‘诚意’,便将此功让与大都督好了。”
李神大喜,连忙起身拱手道:“多谢卫都督,此番人情,李某谨记在心,一应物资会在年底送达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