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关中士族之梦想(1 / 1)

加入書籤

雍州京兆郡长安城历史悠久,秦时建有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汉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相继以长安为都。时至今日,魏朝仍以长安为“西京”。

正午时分,长安城城南崇尚里的京兆杜氏宅院之内,十多名客人聚集在后宅一座宽敞、明亮的厅堂。

厅堂布置的朴素,却很干净素雅。来客也没有穿着锦绣华服的,他们尽皆衣着朴素、干净舒适。这些客人大多是老人,偶尔也有几个壮年和青年,可是他们落座的顺序并没有按老少排列。

这些人全部是关中士族的当家人,一几一席跪坐于地,哪怕是白发老者都是颈项笔直、腰杆挺拔,言行举止之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尊贵与雍容。

从他们的神态来看,显然是谈了很久,现在进入短暂的休憩期。

过了很久,坐在主位上的白发老者缓缓道:“我们都是关中传承数百年的汉家名门;自大魏建国以来,我们主动融入朝廷,争取与家世身份匹配的地位。可惜朝廷认同的四大汉家名门、鲜卑八大姓、军武世家、皇亲国戚对我等异常排斥,以至于我们费尽力气渗透一批人,便在政争中损失一批,迄今毫无成果。”

老人名叫杜观,乃京兆杜氏家主。杜观的声音苍老嘶哑,但是没有人把他看成垂垂老矣、没有力量的老人;他的声音依旧苍劲有力、目光依旧像鹰隼一般锐利。

他冷冷地扫视下方一眼,加重语气道:“河东卫氏亦是汉家名门,其族固然没落已久,可卫家子弟卫铉强势崛起,官拜河东郡王、西道行台大都督、雍州刺史;从他过往战绩及浩大军威来看,万俟丑奴似也非其敌手。”

“而今,卫铉刚刚入关,正需本地士族协助。这是我们崛起的良机,或许也是我们关陇最后的机会!”

杜观没有说太多,但是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大家明白都杜、韦二氏联合举办这场聚会的意思。不过正如杜观所言,饱受打击的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其中的京兆杜、韦二族是关中士族之首。二族自汉朝以来,皆是沐弦歌而起舞、尊经义以获仕,族中子弟或是典军抗敌、或是参预枢要、或是牧守州郡县抚民、或执中枢规治天下。然而如今也是没落得相当严重;反倒是新近崛起的关中豪强敢打敢拼,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长此以往,关中士族必将与草木同朽,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正所谓穷则思变,二族为了家族着想,又看到天下烽烟四起,都想傍上一个强者。而杜氏子弟杜皎是上党行台长史、韦氏子弟韦孝宽是上党军镇将,便打算将重注下在强势入关的卫铉身上。

他们都是需要依附二族的生存的弱者,此刻看到杜、韦有了决定,都没有反对。

坐在杜观一旁清瞿老者名叫韦真欢,乃是韦氏家主,他缓缓的说道:“杜公的意思,我想诸位明白了。我希望大家为了关中士族着想,能够放下成见、放下一己得失,为关中士族全力以赴!谁要是做出利大家之事……”

韦真欢乐呵呵地笑了两声,声音里却带上几分萧杀之意:“那就是我们关中士族的公敌!”

众人明白杜、韦二族心意已决,闻言凛然。一人问道:“杜公、韦公,我姒氏以杜氏、韦氏马首是瞻,但不知我等将要如何?”

韦真欢对他也很客气,捊须一笑:“一是不再向万俟丑奴提供物资、人力、情报;二是利用军中文武,打探对方军情。”

众家主抱拳了一礼,纷纷响应道:“吾等明白。”

齐氏家主齐纬想了想,问道:“杜公、韦公,但不知我等能够能得到什么?”

这也是诸多家主最关心的事情,众人闻言,都将目光看向杜观、韦真欢。

韦真欢瞟了一眼坐于第四席的清秀的青年,开口问道:“伯诚,你以为如何?”

伯诚名叫姒伯诚,乃关中姒氏的家主。姒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因为其父祖都不长寿,小小年纪便成了一族之长。不过姒伯诚年纪虽小,本领却是相当了得。

姒氏这些年韬光隐晦,一心耕耘家族。他们不求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却恰好避过了一场又一场政争,以至家族实力不仅无损,反而蒸蒸日上。

姒伯诚并不是急智之人,但是他有大智慧,凡事经他仔细思量一番,必定是算无遗策。因此姒伯诚年纪虽小,却无人小觑于他。

姒伯诚沉稳的说道:“据晚辈所知,大都督在上党推行新政,最是痛恨贪官污吏,且把上党七郡彻底的清洗了一遍,正因如此,上党行台成了人们称颂的‘人间乐土’。然而他麾下的军事人才虽然数不胜数,政务人才却是少得可怜,更无突出之才。他若想立足关中,需要用到很多郡县之才。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只不过现在谈这些,言之过早。毕竟我们寸功未立,哪有什么资格向大都督索取?所以晚辈认为当务之急不是争取什么,而是努力展现出我们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唯有如此,未来才能理直气壮的面对大都督。”

杜观赞许的点了点头:“伯诚说是对,诸位现在不要惦记着争好处。咱们应该集中力量协助大都督打赢万俟丑奴,同时发动自身之力,暗自搜集地方官吏的罪证,以便大都督整顿整治,只要把贪官污吏拉下马,各州各郡就会出现很多空缺。空缺多了,大家还怕没有好处?”

“正是此理。”韦真欢应和道:“诸公,这是一场交易,你投入越多,将来获得的回报也越多。要是没有别的想法,那就回去安排吧。”

众人纷纷起身,向杜观、韦真欢拱手一礼,交头接耳的议论离开了。

姒伯诚走出杜府,登上华丽宽敞的马车。马车内坐着一名正当妙龄、体态婀娜的白衣少女。

白衣少女花容月貌、云堆翠髻,眉不描而翠、唇不点而红,清丽无端的脸颊白璧无瑕、恬静柔美。

少女名叫姒徽音,今年十七岁,乃是姒氏上上任家主的腹遗女。她与姒伯诚是的父亲是异母兄妹,年纪比姒伯诚还要小了九岁多。

马车徐行之间,姒伯诚把今日聚会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

元徽音听罢,不禁莞尔一笑:“从卫大都督在上党的施政方略来看,他是一个有想法又霸道的人。如今军威赫赫,又有胡太后全力支持;之后就算没有关中士族,他照样可以纵横捭阖。诸位家主‘不王而王’的想法怕是注定一场空了。”

姒伯诚对姑姑听话的程度,就连他老子在世之时也是嫉妒不已,他连忙问策道:“阿姑,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是平民老百姓,就应该尽平民老百姓应尽之责。”姒徽音停顿了一下,又道:“韦杜二族亦不可信。他们现在只是揣摩,毫无依据可言。稍后,我将先人一步,前往扶风郡,当面询问卫大都督的态度。”

“阿姑,扶风郡太危险了。阿姑还是不要去为妙。”姒伯诚截然反对。

“有些事,明知危险也要做。”姒徽音看着自家侄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伯诚,你作为一家之主,需要自己成长起来,不能事事都依靠我。我是一个女人,迟早要嫁出去的,不宜过多干涉家族之事,你要……”

姒伯诚顿时急了,连忙道:“谁人配得上阿姑?”

“这不重要,重要是我想嫁人,想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小女人。”姒徽音心态很正,她接着说道:“我现在确实没有一个心仪男子。可我一旦认定某个男子,并且嫁了出去,那我就是一个为丈夫着想的妻子、为孩子着想的母亲;绝对不可能为了娘家而损害夫家的利益。”

姒伯诚闻言默然,他知道姑姑恩怨分明、亲疏分明,这就是她做人做事的风格。

过了半晌,姒伯诚方才怅然道:“阿姑,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安排人将我送往扶风。”

“好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