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创新(1 / 1)
在地方上设置农庄一事上,公孙度是绝不会与地方山头妥协的,他很清楚,当下的世族豪强能够与统治者扳手腕,除了他们拥有了舆论、经济优势外,就是他们手中那些能够在地方上制造混乱的私兵兵力。
当前的农庄,其实与后世朱元璋的卫所旗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为君王在地方上的武力延伸,有了这些与公孙度一条心的地方武装,才能保证那些心怀异志之人翻不了一丝浪花。
其实论起武力,中原地区的农庄民兵远远比不上辽东的府兵庄户,可府兵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它们是需要不断战争、掠夺来进行维持的,中原作为天下之中,天然就限制住了府兵发展,再加上公孙度在中原力主的废奴运动,使得府兵很难在中原扎根。
尽管随着发展,府兵很容易滋生地方军政利益集团,可它们的进取心却是难以取代的。公孙度相信,以府兵军头们对部曲、土地的渴望,边疆那些暂且处于争议的土地,很快便能重新回归大汉的怀抱。
更为现实的是,府兵相对来说,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边防制度。东汉以来,边疆战事导致的财政窟窿,一直是中央难以根治的问题。
东汉的中央政权为了维护统治,通过掌控钱粮军资供输等方式牢牢掌控住了军队,可这样的高昂代价也在连续的战事中得以展现。
至于利益集团,暂时也不在公孙度的考虑之中,若是中央在占据资源、政策等优势的情况下,仍旧不能对边疆取得统治地位,这本身就代表着政权处于衰弱状态,这时候的中原朝廷,最应该的是力争图治,而不是玩弄权术,将稳固的边防折腾散架。
对中原朝廷来说,危机向来是由内而外的。
故而经过幕府官僚讨论,根据府兵在几次战事冲突的表现,认为府兵就应当设置在战事频发的边疆地区。
至于农庄民兵,则是被众人视为公孙度掌控下最大的兵源集中地。因为农庄制度天然保证了民兵们对公孙度的忠心,其次集体农庄的操练也让民兵们相比普通民众有更好的兵源素质。
并且,随着武器更新换代,战争技艺的进步,将来战兵的个人素质在战争胜负的占比将会越来越低,人数、武器、后勤,这些此时人们眼中与军事无关的东西,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将会起决定性因素。
毕竟,按照历史轨迹,真要发展成排队枪毙的战争模式,人多的一方注定占有极大优势。
在这背景下,有民意基础的广大民兵,才是公孙度最为重视的。
那些敢于上书给公孙度,奋力弹劾地方民兵的官吏们,根本就没意识到他们的举措是多么的愚蠢,不论他们的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也不论民兵给地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只要民兵能够有效限制住地方实力派的嚣张气焰,公孙度就不会将之撤消。
想到这里,公孙度抬起手,招来几个侍从,将案几上的弹劾文书收入单独档案,而这些书写文书的官吏们,自然而然的被公孙度打入了另册,将来终有收拾他们的时候。
吱呀!
木门打开,木央带着几个侍从进来,侍从们端着叠满文书的托盘,光是看到那些文书的厚度,就让公孙度眼皮直跳。
但他也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生出撂挑子的想法,须知这时候的邺城,不知有多少人翘首以盼,等着公孙度将繁重的公务分摊到他们头上,以便他们顺理成章的攫取权力。
此时的公孙度越发明白,为什么历史上的雄主们非要亲自花费巨量时间批阅公文。或许他们的处境与公孙度相同,了解官吏士族的脾性,使得他们根本不放心手下的那些官吏,为了心中的政治野望,雄主们不得不对每一份公文慎重以待。
“等等吧,等羽林营的学生成长起来,有了这些与士族格格不入的学子,或许情况会有所改善!”
翻开一份新的文书,公孙度摇摇头,心中感慨着。
手中的公文来自襄平,乃是对今年秋日战事的军备整顿方案,其中涉及了战马、火药、粮草等物资的调拨,州郡战兵的训练整顿。
看到此处,公孙度抬头,看了眼低眉垂首的木央:
“李先部的情况如何?今秋的战事有把握吗?”
木央闻言上前,小心翼翼的瞥了眼上首的公孙度,随着公孙度掌控两州,并且势力随着时间越发扩大,其人的威势越发强大,在木央心中,公孙度表现出的气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在朝堂上反复折腾的灵帝了。
“回禀使君,李先部并未察觉。去年以来,素利部一直与中部鲜卑争锋,两方在草原杀得血流成河。李先部已经成为了素利的粮草补充基地。
仆听闻,柯比能在听说素利掌控了粮草产地之后大为惊恐,已经缩减了开战规模,并且开始在并州等地招募汉民,打算在阴山以南开辟农场.....”
“嗯,看来黑衣卫的情报工作开展的不错。”
公孙度颇为赞赏的点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主动汇报来自胡部的情报,以往中原官吏们对待胡部都是带着傲慢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小觑胡部的态度,在情报工作上便可见一斑。
此刻听闻木央禀报的草原情报,公孙度便知晓,黑衣卫并未原地踏步,开始如他吩咐的那般,朝着四处伸展手脚触手,以探听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对于鲜卑人的内斗,公孙度还是乐见其成的,不论是绕着他走的素利,还是多番抄掠汉地的柯比能,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鲜卑人也不是乌桓人,他们在檀石槐时期便通过歼灭出塞汉军萌发了民族意识,且在后续频发的边境摩擦中,对汉军产生了战略蔑视。
对于这样的部族,公孙度不敢掉以轻心,汉化他们的难度极大,令人感到安慰的是,鲜卑人自掘长城,陷入了内部分裂当中。
所以,最好的做法便是不掺和他们的内战,让他们在激烈的内战中不断消耗人口物资,待势力衰弱之后再出雷霆之兵。
放下关于草原情报的公文,公孙度再度拿起辽地战事的计划书,查看其中的详细规划。
对于玄菟郡以北,公孙度还是很清楚的,多山间隘口,并不适合通大军。
从前,这些地区都是草原胡部南下辽地的要道,漫山遍野的牛羊不需要宽阔的官道便能通过,骑着战马的鲜卑人呼啸来去,同样不需要太好的基础设施,这就给中原这种依托民夫大车进军的军队带去了不小麻烦。
“咦?水运?”
公孙度翻到其中一页,不禁为之惊讶。
“我记得不错的话,辽水在高显以北,有不少湍流瀑布,怕是难以行舟吧!他们,是如何想出来使用舟船转运军资的?”
他放下文书,望向一侧的木央,好奇询问道。
“回禀使君,据派去草原的细作察知,在群山以北,大辽水从辽地延续到草原区域,水量充足,且流速平缓,可以行大船。”
木央上前,来到室内那副巨大地图之前,手指点在高显以北的地形图上,侃侃而谈道。
“玄菟郡有府兵献计,可在大辽水上游设置造船厂,供应上游物资转运。中间的山区隘口,一方面可派遣胡兵驱赶牲畜补给,另一方面,可派遣民夫赶工,修建简易轨道。最终实现水路-轨道-水路的转运路线。”
听着木央的解说,公孙度不停颔首,为辽地军方的奇思妙想赞叹,至少公孙度从前就没有想到,他与此时的人们都进入了思维误区,认为只要航道不通就用不了舟船,哪里能想到船不能越过行路,可造船厂却可以。
公孙度低头翻开书册,这只是一份简易的作战计划,并未写明制定者名姓。
“哦?想不到,府兵中也人才辈出。献计者何人?”
“玄菟郡人士,卑衍。此人,乃是羽林营出身。”
木央闻言,低声回道。对于羽林营学子的能耐,木央同样深有体会,这些人不同于那些眼高于顶的士人们,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中,往往有着让人惊讶的能量,这在木央负责的情报工作中便得以展现。
“嗯.....”
公孙度颔首,并未对卑衍过多评论,只是将此人的名姓记在心中。
他望着地图上的辽北群山,眉头微蹙:
“在辽北设立造船厂想法确实天马行空。不过,可行性如何?有论证过吗?”
“有过!而今辽东的舟船越造越大,且越造越快。想要在辽北建立一个简易造船厂,难度并不大。无非是开辟厂房,设立器械,以及补充原料罢了。熟练工匠、操船水手辽东都不缺。
而且,即便不用器械,仅仅靠着郡兵同样可以造船。辽东民间流行的一种棺材船,这种使用标准板材,利用金属扣件组装的船只,制作简便,载重量大。
尽管有着防护薄弱,不耐风浪,容易漏水等缺点。可在辽北这种舟船绝迹的地方,棺材船承担的任务也不过是转运军资、人员的任务,鲜卑人也没有水军,足以让这种简易舟船纵横辽北之地了。”
“善!”
公孙度闻言,仔细翻阅了计划的后半部分,其中涉及到了辽北山区轨道的修建计划,轨道的线路主要还是沿袭了鲜卑人往常的进军路线。
计划中不仅罗列了轨道修建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指出了其中的要道兵站建设,算是一份可圈可点的计划书了。
让他极为满意的是,计划书很有他的风范,使用了大量图表、统计了充足数据,很合公孙度的胃口。
“行书襄平,让人按照计划着手办理,不得有误。”
公孙度自认为不算什么军事天才,故而对于战事的具体筹划,他还是愿意遵从前线的军官意见,当即大笔一挥,同意了这份计划书。
接下来,公孙度继续批阅公文,其中大半都是各地发来的春耕统筹报告,作为农业国家,春耕的重要性不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击败袁绍之后,公孙度已经掌控了河北平原,山东半岛大部,加上辽东地区,环渤海地区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时间各不相同,从公文中可以看出,各地官府在春耕统筹工作中,也从以往的种子耕牛,到如今的良种、耕牛、农具农机。
农具农机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它们的存在,让以往繁重的农业工作变得简单起来,这就不得不引起了各地官吏的重视,公文上关于推广农机农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啪!
想到去年冬日的少雪,以及钦天监人员对今年灾年的示警,公孙度皱皱眉头思索片刻,最终他抛下毛笔,甩甩袖子,对着室内左右侍卫道:
“走,去城外逛逛!”
轰隆隆!
骑兵行动的巨大声响,让沿途的官民迅速远离官道,人们敬畏的看着金甲骑兵在眼前越过,公孙大旗招展,红色的镶边让每一个直视他的人都不由打个寒颤,仿佛那看见了那抹红色代表的铁血杀伐。
铁甲骑兵开道,左右亲随披甲持刀严阵以待,旌旗招展间,公孙度出城巡视。
那些期盼着公孙度微服亲访的人怕是要失望了,公孙度从来都将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很清楚,以他在此时的所作所为,拉来的仇恨杀他个千百次都不为过。
对公孙度来说,邺城并不是一个善地。这里有太多的士人的痕迹了,以他与士人之间隐隐的敌对关系,公孙度可不敢担保没有人会对他行刺杀之举。
城外郊野中,几十里便有一座华丽精致的庄园,沿途的河流之上,水力的磨坊水碓随处可见。
田联阡陌的情况仍旧存在,只是让公孙度感到颇为欣慰的是,地里少了衣衫褴褛的农人身影,多了些驱使耕牛的强壮汉子。
原因嘛,公孙度很清楚,士人们为了保证家主财富不对外流失,采取了内部主动分田的措施。这样尽管避免了田产损失,可在累计的天价雇佣费用下,田产上劳作的佃户奴仆却在公孙度的严令下不得不加以遣散。
这就使得田野中少了那些耗材的身影,多了汉子这种身高力壮,行事极有效率的农夫进行劳作。
啪!
远处,汉子手里的长鞭在空中一甩,发出一声炸响。
哞!
在鞭梢的威吓下,黄牛不满的哞叫一声,继而埋首前行,连成片的农田,使得耕牛不需要转向,遥遥望不见尽头的田野,让这头老黄牛都感到了一丝绝望。
而在耕牛背后,穿着轻薄单衣的汉子熟练的操作耕犁,将更深处的土壤翻耕出来,随着黄牛向前,缓缓挪动的耕犁在田亩中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划痕。
公孙度驻马,视线从汉子身上移开,远处,一架马车远远驶来,车夫沉稳的掌控马匹,沿着土道腾起长串黄烟。
随着腾起的烟尘渐渐跌落,隐隐的,公孙度见到马车驶入了一座庄园之中。
此刻,精致而不失华贵的庄园内,宽袍大袖的士人济济一堂,只是与从前的恣意张扬不同,而今的他们眼神中都带着一丝难以隐藏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