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士气(1 / 1)
兴平元年,七月中。
巡视队伍离开渤海郡,前往幽州之时,公孙度却登上了海船,前往了久违的辽东之地。
辽水宽阔,哪怕是尖底的海船也能在风帆的辅助下向着中游行驶,公孙度站立船头,欣赏着沿途风景。
河水汹涌激起团团浪花,浪花再被急速行驶的船头撞碎,划作薄薄水雾,透过水雾,公孙度能看到辽水上往来不停的舟船,细细一数,他惊讶的发现,辽东这处偏僻之地,竟然在船只保有量上远远超过了河北的精华之地的漳水。
往日里蔓延的滩涂,而今都出现了许多灰白的水泥堤坝身影,实木搭建的栈桥像是陆地伸向辽水的手臂,将停靠的舟船护在怀里。
高高的臂架起重机械来回移动,将舟船上的货物进行调运,铺装简易轨道的码头上传出声声牛马嘶鸣。
岸上,商人讨价还价的争吵声,小贩叫卖的呼喝声,以及力夫合力搬运的号子声将公孙度的思绪从时局思考中挣脱出来。
他看着码头附近修建的引水渠道以及其中插入激流中的巨大水轮,这种庞大器械运转发出的轰鸣,将辽东的蛮荒之气驱散的干干净净。
“呵呵,比之河北,辽东的发展的确让人惊讶。”
此前通过一份份报告,公孙度已经了解到了辽东在公孙度的扶持下,工商业正以日新月异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着,但比之冰冷的数字,还是眼前的这些富有生机的场景让公孙度感触更深。
“回禀主公,以物资供应,以及军事潜力上看,当下我辽东之地实力,怕是要远超冀州这等强州了。”
站在公孙度身边的,正是当前的辽东太守阳仪,谈起辽东这些年的发展,阳仪也感到与有荣焉,作为亲身经历者,阳仪是用他自己的眼睛目睹了辽东在五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这种自豪,让阳仪在面对发展尤自落后的冀州士族时,也有了十足底气。
“不仅是工商,辽东民众生活水平因为农庄制度的实施,以及农业器械的推广,得到了飞速提高。属下等遵照主公指示,在辽东农牧并举,让辽东不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肉食品供应,都达到了天下顶尖。”
阳仪在公孙度面前,不停讲述着辽东这些年的发展成果,得益于先发优势,哪怕过程中公孙度因为战事而对辽东多次吸血,也未尝影响辽东的飞速发展。
在阳仪等人的眼中,或许会将辽东的发展归功于公孙度的英明领导,但此刻的公孙度却很清醒,当前的辽东发展速度,就是建立在对后方工业化州郡的吸血之上的。
这些年,哪怕公孙度没有强令推广,在幽州、冀州、乃至青州,有见识的士族豪商通过公孙度的一次次胜利,加上对辽东的深度考察,这些人都意识到了器械化的好处。
想要复刻,仿照,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手艺精湛的高手匠人,还需要已经成体系的水力器械,以及相配套的器械零件,如此一来,后发州郡几乎没有选择,以上种种他们只能从辽东进口。
这种单方贸易,让辽东的商贾们占尽了便宜,某段时间,渤海洋面上漂泊的舟船,有一大半都是要从辽东转运商品货物抵达后发州郡。
按理来说,这样的吸血现象随着后方州郡的发展,将会逐渐消失,毕竟,水力器械化,对那些高手匠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这些人选择从辽东进口,无非是辽东占了先发以及成本优势罢了。
但公孙度此前便收到了土垠传来的方陌等人研发蒸汽机的消息,从消息上的图纸,以及杜期等人的安排上,公孙度觉得此次蒸汽机极有可能现世,当然,初期的机械免不了大大小小的毛病,可这也不改这条消息带给公孙度的震撼。
此前公孙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极为担心自己的莽撞激进,在将来会引起一波波逆反浪潮,以至于让华夏文明再度沉沦。
可当蒸汽机的曙光出现之后,公孙度当即狠狠松了口气,因为他知道,比起水力工坊这种简陋工业,蒸汽机出现后的工厂,就将是那帮士族保守派们完全陌生的东西了。
这台器械的出现与发展,代表着华夏长久的农耕文明将会逐渐向着工业文明进行转换,比之温吞和善的华夏天朝,工业化武装后的王朝又是怎样的面貌?
届时,生产力的急速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又会在天下搅起什么样的风浪?
公孙度不清楚,可他知道一点,在拥有巨大生产力优势的当下,他亦或者中原王朝已经完全有能力将内部危机通过一场场外部开拓进行释放。
到时候,不仅是士族,哪怕是公孙度自己,也很难阻挡汉家儿郎向周围扩张的脚步。
当然,目前而言,新的动力源的诞生,受益者最大的还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辽东,这里有成熟的工厂体系,上下游物流转运链条,只需要将那些费事的水轮换成能常年工作的蒸汽机便可。
“此次攻打草原,辽地的小伙子们参军热情极高,几乎人人牵马,都想要参与到对素利的征讨中去。”
公孙度刚刚想到蒸汽机革命意义时,旁边的阳仪却是讲到今年秋季将要发动的草原战争。
从阳仪的话语中,公孙度不仅意识到而今辽东子弟的心气变高导致的扩张热情,还有便是辽东子弟养马的人数或许比他想象的要多。
“哦?听你言语,辽东民众养马者多?”
“当然,主公有所不知。农庄建立以来,哪怕有器械相助,农庄的土地也很难全部耕作,所以大多采用轮作,而轮作的作物,大多选择的是苜蓿,用以喂养牲畜,另外便是各类农用器械出现导致对大牲口的需求,也使得各个农庄增加了牛马的饲养数量。”
阳仪眉眼一挑,兴致勃勃说起而今辽东农庄的生产体系变化,说到最后还是转到军事上:
“而今主公若是在辽东征兵,骑兵数量怕是要与步兵齐平了,而且,即便是步兵,大多也是会骑马的。”
“辽地杂胡,还有乌桓人对此出了不少力吧?”
公孙度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他抬头看了眼逐渐远离的河岸村庄,说起辽地杂胡起来,这些人往日里乃是辽东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阳仪所讲内容,他立刻意识到了辽东发展,也同样给了这些胡人迅速融入的机会。
“主公英明,胡人虽然粗鄙,可这些人在伺候牲畜上还是有些本事的。各地农庄能够喂养出如此多的牲畜,少不了他们的帮助。再者,随着这些杂胡与汉儿杂居,几代下来,便无论什么汉胡了。”
阳仪连忙颔首,顺带提了句公孙度倡导的同化政策。
“不错!你做的很好。待今年草原战事止息,幽州牧的位置我给你留着。”
公孙度手掌拍在船舷上,接着看向身边的老臣,允诺道。
“这...这,老臣何德何能做州牧?”
出乎公孙度预料,阳仪脸上没有多少执掌大权的喜色,反而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嗯?你不愿意做幽州牧?须知这位置多少人盯着呢?再者,你我相识多年,幽州作为后方,不交给你我不放心!”
公孙度凝眉看向面前低头的老臣,从对方的表现来看,是真的对幽州牧的位置不感兴趣,但公孙度也不是个体谅下属的主,当即语气严厉的质问道,但说到最后,语气还是软了下来,以二人交情说事。
阳仪被公孙度气势一压,当即有些直不起腰来,他心中明白,面前这位再也不是那个与他们谈天说地的老兄弟了,可听到后面的言语,却是眼含热泪,知道在其心中还是看重他们这些老臣。
“仆遵命!”
.....
随着公孙度抵达辽东,预热已久的辽东战争机器立刻发动了起来,辽东到玄菟郡的铁道立刻被军方接管,刀矛、火器、火药,一辆辆载满军事物资的大车向着北方转运而去。
“增加军队中火枪的配比,不要节省火药,每个骑兵都要尽快熟悉火器的使用。”
“重型火炮难以搬运,改用轻型野战炮,另外,弓弩箭矢也不能缺了.....”
襄平城中,公孙度快速扫视着下属奉上的一份份清单,不断下达新的指令,底下的属吏连忙记录,接着便是快步出门,将公孙度的意志传达下去。
面对这场针对草原鲜卑人的战争,整个辽东官场都拿出了十足十的精力,只因为他们很清楚,消灭了位于侧翼的素利部威胁,辽东才算是真的安稳,比之普通民众,他们这些在辽东发展中积攒了足够财富的人更希望辽东安稳。
激昂的民心,涌动的士气,自公孙度踏足辽东时他便感受到了,这些成长起来的辽东势力,早已不满足在中原战事中的缩手缩脚,他们极度渴望发动战争,渴望从敌人的身上撕下足够的血肉来填饱变大的胃口。
但公孙度却不会因此而有所放松,他很清楚,自灵帝西平六年,夏育、田晏、臧旻从高柳县,云中郡,雁门郡三路出塞,征讨鲜卑大败以来,汉家便彻底失去了在草原上的话语权,这也是并州匈奴渐成祸患的来由。
此次公孙度出兵草原,代表着汉家兵锋再一次的伸向草原,不论如何,他都不允许失败。
“传令下去,铁道沿途农庄驿站,务必保证后勤畅通,向各地农庄征调牛马,干草,用于后勤转运!”
知道此战关键在后勤的他再度下令,在了解到而今辽东的战争潜力后,他再也无所顾忌,开始竭力调动资源,以应付接下来的战争。
“另外,给扶余国主简位居传令,命他陈兵鲜卑边境,务必牵扯住鲜卑军力!”
后勤调度之后,公孙度开始从战略上发力,作为扶余国的宗主国,玄菟郡是有权利征调扶余国军力的,当然,若是此战简位居表现不佳,公孙度不介意调转兵锋,将这个日渐衰弱的邻居给灭掉。
“传令给张辽,命他八月从雁门出兵,席卷素利部草场,不求全胜,给我拖住素利部草原精兵就行。”
当然,公孙度也不会忘记上任雁门的镇北将军张辽,那里有幽州提供的充裕粮草,张辽在雁门练兵日久,也该出来活动一下了。
翌日,公孙度乘船出大梁水,转小辽水后进入大辽水,接着借助西北季风上溯,经辽阳、望平、最终抵达此次军兵的出发地高显。
一路上,据公孙度所观,比之大梁水的和缓,滋润了襄平左近良田,大辽水就要汹涌多了,河水冲垮河道,蔓延继而形成沼泽的区域很多,连成一片也便成了人所共知的辽泽。
但辽水汹涌的同时,也让大型舟船有了上溯的可能性。大辽水之上,一列列张开风帆的舟船遮天蔽日,配装了改进风帆的舟船,在强劲季风的助力下,载运着远超车马承载力的物资,向着目的地挺进。
一路上有惊无险,大辽水的水量充足,加之阳仪等人事先疏通河道,让这条水系真正有了承担战事转运职责的可能。
八月初,公孙度抵达了集结重兵的高显城。
站在船头观望,岸边的营帐绵延到了天际,牵着马匹的军兵随处可见,与之相比,远处巍峨的高显城,倒是像个孤岛一般。
“使君来了!”
“主公到了!”
公孙度抵达高显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在他现身于身前时,高显的辽地军兵就几乎要将他淹没,不论是从前并肩作战的老兵,还是听着公孙度传说,受过公孙度恩惠的新兵,人们簇拥着上前,都想要见识这个让他们摆脱困境的主君。
“使君!公孙使君!”
“万年!使君万年!”
兵卒们无意识的呼喊着公孙度的名号,声音汇成浪潮,在整个原野上回荡着。
望着面前的汹涌人潮,以及那些军兵眼中的热切,骑在马背上的公孙度感到一阵头皮发麻,那不是恐惧,也不是激动,而是发自灵魂的颤抖,此刻的他,终于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心所向。
从周围军兵的眼神中,公孙度体会到的是一种狂热,这些年随着公孙度的事迹广泛传颂,辽地儿郎几乎将他当作圣人一般看待,此刻见到真人,不等公孙度说什么激励士气的话,众人的士气便已经达到了顶峰。
“黄袍加身也不过如此,赵匡胤当年,肯定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