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又要搞大动作了!(1 / 1)

加入書籤

讨论持续了数个小时,直到夜幕降临,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

周副部长起身,拿起桌上的草稿,拍了拍白杨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今天就到这里吧,白杨同志,你好好休息,接下来的担子,可就真要压在你身上了。”

白杨也站了起来,送周副部长出门。

夜风微凉,吹散了办公室里凝重的气氛,却吹不散两人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责任。

周副部长驱车离去,白杨则重新回到办公室,将那些写满构想和难题的草稿收拢。

第二天清晨,周副部长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

他没有急着处理其他文件,而是将昨晚与白杨讨论的要点一一罗列出来,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小灵通”生产与推广的详细计划书。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深思熟虑。

他知道,这份计划书将决定“小灵通”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在周副部长伏案疾书之时,一个消息如同春风拂过柳梢,又似涟漪般在四九城的各大国有工厂厂长圈子里悄然传开。

起初只是只言片语,说是第一机械工业部最近又在酝酿一个大项目,而且听闻这次的项目规模空前,不再是单一工厂的改造,而是要对多个老旧工厂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线改造。

“听说了吗?第一机部又要搞大动作了!”

“可不是嘛,我听说这次的项目,比以前的任何一个都要大,而且涉及到高精尖的电子技术!”

“高精尖?难道是军工项目?可要是军工,那也轮不到我们这些民用厂子啊。”

“谁知道呢,不过有风就是雨,咱们总得提前打听打听。现在厂子效益都不怎么样,要是能搭上这趟车,可就活过来了!”

一时间,四九城内的厂长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摩拳擦掌。

他们深知,在当前这个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能够获得部委的重点项目,就意味着资金、技术、人才的倾斜,更意味着厂子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

那些平日里门可罗雀、机器老旧、工人无精打采的工厂,仿佛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于是,各种“通天过海”的本事都使了出来,托关系、找门路、请客吃饭、送礼拜访,只为能从这股“春风”中分得一杯羹。

张德才便是这群厂长中的一员。

他是四九城一家国有电子厂的厂长,厂子名为“京城无线电元件厂”。

说是电子厂,其实主要生产的还是些老旧的收音机元件和黑白电视机的简单电路板,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也一年不如一年。

这些年,厂子的效益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有些入不敷出,工人的工资也常常发不全,怨言颇多。

张德才为此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

他今年五十出头,身材有些发福,脸上常年挂着一副愁苦的表情。

不过,他可不是个简单人物。早年间,他曾是周副部长手下的一名技术骨干,后来才调到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担任厂长。

虽然现在分属不同部门,但这份师徒情谊和上下级关系还在。

也正是凭借着这份“特殊关系”,张德才的消息总是比别人灵通几分。

当“小灵通”项目的风声刚刚传出时,张德才便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

他知道,周副部长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部长,而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虽然隶属于地方,但业务上与第一机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他隐约听闻,这次的项目与“通信”和“微电子”有关,而这正是他厂子虽然薄弱但却有所涉猎的领域。

第二天一大早,张德才便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直奔周副部长的办公室。

他没有直接提项目的事,而是先从厂子的困境说起,声情并茂地向周副部长“诉苦”。

“周部长,您可得给我们这些老厂子做主啊!”张德才一进门,便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仿佛真被逼到了绝境。

他将手中的公文包放在地上,先是恭恭敬敬地给周副部长倒了杯茶,然后才坐到沙发上,长叹一声。

周副部长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坐下。“老张啊,怎么了?一大早的,愁眉苦脸的。”

他知道张德才无事不登三宝殿,而且这幅样子,八成是冲着“小灵通”项目来的。

“周部长,您是不知道啊,我们厂子现在真是举步维艰!”张德才擦了擦额头并不存在的汗,语气带着哭腔:“工人同志们都指望着厂子吃饭呢,可现在订单越来越少,设备也老旧不堪,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根本没法跟那些新兴的厂子比。”

“去年,我们厂子甚至还亏损了,工人们的年终奖都差点没发出来,我这个厂长,真是愧对大家啊!”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着周副部长的脸色。

见周副部长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便继续添油加醋:“您是知道的,我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那也是有历史的老厂子了,当年也为国家建设出过力。”

“可现在,眼看着就要被时代淘汰了,我心里真是急啊!周部长,您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们机械工业的掌舵人,您可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这些老厂子就这么垮了啊!”

周副部长听着张德才的“诉苦”,心里明镜似的。

他知道张德才的厂子确实面临困境,但更知道他今天来的真正目的。

这些年,像张德才这样的厂长他见得多了,一有新项目,就跑来“哭穷”,希望能够获得扶持。

“老张啊,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只靠几个老厂子。优胜劣汰,这是市场规律。”周副部长语气平静,但话里有话。

张德才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摆手:“周部长,您误会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当然知道要发展,要进步!我们厂子也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地搞技术革新。”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我们厂子里也有不少技术骨干,他们也想为国家做贡献,可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新的项目,他们也使不上劲啊!”

他凑近了一些,压低了声音,试探性地问道:“周部长,我听说最近部里在酝酿一个大项目,好像是关于通信设备的?”

“我们厂子虽然现在不行,但毕竟也是电子厂,在无线电方面还是有些基础的。要是能给我们一个机会,哪怕是生产一些零配件,我们也能把厂子盘活啊!”

周副部长看着张德才那双充满期盼的眼睛,心中叹了口气。

他知道,张德才这是顶上了“小灵通”项目了。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涉及到的技术难度和生产要求都非常高,绝不是随便哪个老旧厂子都能承担的。

但他也理解张德才的急切,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厂子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分一杯羹呢?

“老张啊,你消息倒是灵通。”周副部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说:“部里确实在规划一些新的项目,但具体是什么,现在还不能对外透露。而且,这次的项目,对技术和生产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的厂子能承担的。”

张德才一听,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激动:“周部长,您就给我们一个机会吧!我们厂子虽然现在落后了点,但我们有决心,有毅力!”

“只要部里能给技术指导,给设备支持,我们保证能把任务完成好!我们工人同志们,那是吃苦耐劳,只要有活干,再苦再累也不怕!”

他甚至开始描绘起厂子的美好未来:“要是能参与到这样的国家重点项目中,我们厂子就能彻底翻身了!工人们也能有盼头了!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周部长!”

周副部长看着张德才那副急切的样子,知道他今天不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沉吟片刻,最终说道:“老张啊,你的心情我理解。这样吧,三天后,部里会召开一个全系统厂长大会,到时候会公布一些新的项目方向和要求。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到时候来参会吧。”

张德才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承诺,但能参加会议,就说明还有机会!

“谢谢周部长!谢谢周部长!我一定回去好好准备!”他激动地站起身,连连鞠躬,仿佛已经看到了厂子起死回生的希望。

送走了张德才,周副部长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几天,他的办公室恐怕要门庭若市了。

这些厂长们,为了厂子的生存和发展,真是拼尽了全力。

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小灵通”项目搞好,让更多的工厂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国家的工业进步。

他重新坐回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秘书的号码:“小王啊,你通知一下,三天后,在部委大礼堂,召开第一机械工业部下属所有工厂的厂长大会。”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要求所有厂长务必亲自到场,不得缺席。会议内容,主要是关于部里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以及一些新的重点项目。你把通知发下去,务必确保传达到位。”

周副部长特意强调了“所有工厂”和“不得缺席”,他知道,这次“小灵通”的生产,不再是单一工厂能够承担的,而是需要根据生产类型和配件需求,将任务分发给多个厂子,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这既能分摊风险,也能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带动更多老旧工厂的升级改造。他要借这次会议,将“灵通计划”的宏伟蓝图,正式向整个系统公布。

与此同时,白杨研究所内,白杨的办公室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周培明。

周培明院士,年逾花甲,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

他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提着一个老旧的公文包,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

他走进白杨的办公室时,白杨正对着一块电路板沉思,听到开门声,抬起头,看到是周培明,脸上立刻露出了尊敬的笑容。

“周老,您怎么来了?快请坐!”白杨连忙起身相迎,亲自给周培明泡了一杯茶。

“白杨同志!”周培明接过茶,却没有急着喝,而是激动地拍了拍白杨的肩膀,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

白杨见周培明如此兴奋,心中也有些好奇:“周老,什么好消息能让您这么高兴?”

“是信息高速公路!”周培明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提高了八度:“我们成功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第二阶段已经全部完成,国内的几个大城市,京城、沪市、羊城、山城,都已经成功开通了网络!数据传输稳定,速度也达到了预期!”

白杨闻言,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喜。

他当然知道“信息高速公路”项目,这是他前世的概念,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将这个超前的概念提了出来,并亲自参与了核心技术架构的设计。

这个项目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通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

而周培明院士,正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为了这个项目,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太好了!周老,这真是振奋人心的消息!”白杨由衷地赞叹道。

“可不是嘛!”周培明激动得脸都红了:“我们决定,三天后,在京城举行一个盛大的验收仪式,同时也是正式的开通仪式!到时候,上面的领导都会出席,我们想邀请你过去,作为项目的主要贡献者,你必须到场!”

“我一定去!”白杨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

两人坐下后,周培明喝了一口茶,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然后又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白杨啊,这次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周培明目光深邃,看向窗外:“我们现在实现了几个大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但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网络的便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对未来的网络发展,有什么看法?”

白杨沉吟片刻,结合前世的经验和对当前技术水平的理解,缓缓说道:“周老,我认为未来的网络发展,将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首先是网络的普及化和泛在化。”

“现在我们主要连接的是大型计算机和科研机构,未来,网络将深入到企业、学校,甚至最终走进千家万户。这就需要降低接入成本,简化操作流程,让普通人也能方便地使用网络。”

“降低成本,简化操作……”周培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次,是网络应用的多样化。”白杨继续说道:“目前网络主要用于数据传输和科研信息共享,但未来,网络将承载更多的功能,比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甚至远程办公。”

“这就需要我们开发出更多基于网络的应用软件和平台,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周培明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些概念对他来说,虽然有些超前,但却充满了吸引力。

“第三,是网络技术的持续创新。”白杨拿起笔,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简图:“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复杂化,我们现有的网络架构和传输技术可能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我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传输协议、更高效的路由算法、更安全的加密技术,以及更强大的网络设备。比如,光纤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都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特意提到了无线通信,这让周培明想起了“小灵通”。

“说到无线通信,白杨啊,你最近搞的那个‘小灵通’,是不是也能和网络结合起来?”周培明突然问道,他虽然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但对白杨的其他科研成果也一直保持关注。

白杨点点头:“是的,周老。‘小灵通’的本质是一种移动通信设备,未来它可以作为个人接入网络的终端。”

“想象一下,当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国,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部‘小灵通’时,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信息,进行通信。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周培明听得激动不已,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宏伟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一个信息畅通、万物互联的未来世界,正因为白杨和他们这些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而变得触手可及。

“这简直就是一场信息革命!”周培明感慨万千:“白杨啊,你真是个天才!你的想法总是那么超前,那么富有远见!有了信息高速公路,再配合你的‘小灵通’,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

白杨谦虚地笑了笑:“周老过奖了,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只是打下了基础,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没错!”周培明重重地点头:“我回去之后,会向上面汇报,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去。我们不能再落后了,必须迎头赶上!”

两人又就网络安全、数据存储、人工智能等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培明虽然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但他思想开放,对白杨的许多超前理念都能迅速理解并吸收,这让白杨感到非常欣慰。

他知道,有周培明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坐镇,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未来可期。

时间在热烈的讨论中飞逝,直到秘书敲门提醒,周培明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

他起身告辞,临走前再次邀请白杨三天后务必参加信息高速公路的验收仪式。

“白杨啊,到时候,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周培明拍了拍白杨的肩膀,眼中充满了期待。

白杨郑重地点头:“一定!”

送走周培明,白杨重新回到办公桌前。他看着桌上关于“小灵通”的资料,又想起了刚刚与周培明讨论的“信息高速公路”。

他知道,这两者虽然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一个负责信息的传输,一个负责信息的终端。

未来,它们将共同构成国家信息化的骨架和血肉,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