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唐相请辞(1 / 1)
却说韩莹离开桂州后,回到郢都并没有马上离开。她也是想着这三个丫头难得出趟远门。于是又带着她们在郢都周边游玩了些日子,也见确实打探不到更多的消息了。这才带着她们边走边玩的经随州,返回宁国。
不过她并不知道,此时的任逍遥就在离随州不远的阳县里。
监正司的手段果然厉害,没用多久,便从太后当初宫里一个宫女那里,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竟然得知当初太后在郢都变乱的那晚真的救了一个重伤之人。而这人虽然身受重伤,但太后并未请御医前来诊治,而是让宫中女医给治的。后来太后要去皇陵,便将他们这些人给遣散了。至于后来的事,她们便不知道了。而那个人是什么人,叫什么,她们也不清楚。可能只有太后身边那几个近侍才知道。
乔度一听,心里便明白了。这人定是任逍遥。因为那叶一天曾说过,他在与其交手时,曾将其刺伤。但追至皇宫后,便失了踪迹。加上随后又下起了暴雨,也无法沿血迹寻找。都还以为他是穿过皇宫,从某处逃了出去。没想到竟然是太后救了他。
而在皇陵,太后的住所只有那么大,任逍遥在里边不可能久藏。否则迟早是会被人发现。如今看来,太后身边那紫烟的失踪,定是与任逍遥有关。可是这二人去了那儿呢?
在没弄清楚之前,乔度也不敢向平康帝禀报。于是再度派遣心腹之人,对太后身边及当年随其来虞并在朝中任职之人进行暗中查访。
经过一翻果访之后,最终锁定了两人。其中一人是太后的表弟,现任豫章郡知府。另一个便是洪公公。而洪公公尚有一侄子在楚州。于是立即便派出人手,对这两处进行严密的盯查。
可是近一月之后,派出的人纷纷回报。说是并没有发现任逍遥的任何踪迹,甚至也没有发现他曾来过这里。
乔度一听也愣住了,难不成这二人飞了不成?还是他带着那宫女浪迹天涯去了?
好不容易发现了点线索,但到头来却一无所获,这乔度也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
而这些事,他目前又还不敢向皇上禀报。他深知皇上的性子,在这剩下的几个通缉名单里,别的抓不到,那都没啥。可这个任逍遥若是一直抓不到,甚至是发现了线索却让他跑了,那皇上必然大怒的。
当初皇上也是很看重任逍遥的才能,一直想将其拉拢过来。可后来却终却成了太子那一党之人,以皇上睚眦必报的性子,早就对其狠之入骨了。所以也定是要除之而后快。
于是,他又找来太后身边这些人的卷宗,再度仔细的分析起来。
这一细查,他还真发现了一些端倪。一是有可能是让那宫女带着,去了景国躲避。而去景国的话,那最有可能便是她那表弟在商洛的老家。另一个便是那洪公公在随州阳县的老家。
乔度马上又再派人去这两处暗访,并一再叮嘱,只可暗访,不可轻动。千万不能打草惊蛇。
派去景国的人还没回来,而阳县的探子却先回来了。
他们发现,有一位自称是洪公公侄子,叫洪山的人,于数月前,带着一丫环回到了阳县的祖宅。而且从那人体形、年纪和外貌来看,与任逍遥极为相似。
乔度一听,心中大喜。因为他派人去楚州查访时,早已证实。洪公公的侄子洪山一直都在楚州,并未离开。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假冒洪山的人定是任逍遥了。
事情已基本查明,他也不也再隐瞒了。于是连忙进宫禀报。
一听查到了任逍遥的踪迹,平康帝也是大喜过望,当即便要命乔度立即派人前却将其直接击杀,而不用留活口押回。
乔度一听忙道:“陛下!臣认为此法不可行!”
“这是为何?”
“陛下,那任逍遥在监正司任职多年,即身居高位,又深得范忠的信任。如今监正司的几个主要职位虽已换成了我的心腹,可老人还是占多数。若是动用监正司的人,臣只怕会走漏风声。而臣的那几个心腹,虽然可靠,但武功却一般。毕竟那任逍遥可是灵云门的弟子,他身边那个紫烟,也是梁公公的独门弟子。虽不知其深浅,但料想武艺也不会差。否则慈安太后也不会安排她跟随任逍遥了!”
平康帝想了想道:“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呢?”
乔度忙道:“陛下!依臣所见,这次一定要做到一击必杀。所以,去的人不可过多。以臣之见,还是让圣剑门的叶掌门出手最为合适!”
平康帝一听,忙道:“甚好!不过最好他还是多带几人前去,以防再让那任逍遥给逃了。”
“陛下圣明!”
“传旨,宣圣剑门叶掌门进宫!”
看着皇上派人去传旨了,乔度又问道:“陛下,那这慈安太后包庇朝庭要犯,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呢?”
平康帝竟然笑着问道:“什么?有这事吗?朕怎不知呢?只怕这是坊间的谣传吧!”
那乔度一听,也立马明白了平康帝之意。也忙道:“是臣误听谣言,请陛下恕罪!”
平康帝一笑道:“好啦!你下去吧!待取回任逍遥人头之时,朕给你记一功!”
“谢陛下!”
乔度之所以问起慈安太后之事来,他也是怕皇上一冲动,要对太后动手。所以故意试探的。如今这慈安太后已深居皇陵,即无权,也不掌理后宫。可以说对皇上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但是其身份却十分尊贵,且威望尚存。若是以此事对其发难,除了暂时能一泄心头之愤以外。得到的只会是麻烦和天下人的非议。
一见皇上这态度,那就是装作不知道。乔度也算是放心了。
乔度刚走,太监便来禀报:“陛下!唐相已在殿外等候多时了。”
“嗯!还不快请进来。”
唐相进殿行礼之后便问道:“不知陛下召臣前来可有何事?”
平康帝一边让人给他看座,一边说道:“唐相,朕请你来,是有一事想烦请唐相来拿个主意。”
“不知陛下所问何事啊?”
“是这样的,朕近来听闻梅州、闽中及南海郡一带,因海上商贸兴起而繁华,但也因此有些地方官吏贪腐、奢靡之风盛行。朕本想派员前去查一查,但又恐去的人被他们贿赂收买,最终什么也没查出来。而且这些封疆大吏们,一般的官员去了,又还担心震不住他们。思来想去,恐怕只有唐相亲自前去最为合适。而且这些官吏里,还有不少是唐相的故吏门生。”
唐滨刚要开口,却听皇帝接着说道:“可是唐相乃朝中重臣,朕平时也离不开你啊!再加之唐相如今年事已高,这大老远的往来奔波,朕又担心你的身子骨吃不消,因而是犹豫不决的。思来想去,还是把唐相请来,想听听唐相的意思。”
唐滨为官三十余年,在这相位之上也是十几年了。他这一听,便知道了平康帝的真实用意。
什么查贪腐,那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如果他离京去办这事了,那自然皇上就会安排亲信来代理他的位子。不管他去那边事情办的如何,是否真像他说的有那么严重的贪腐。那回京之后,只怕这相位也就没了。
而且皇帝言语之中故意提出他年事已高,身子骨不行。就算不去,也怕也会拿此事来做文章。即然身体不行,不能为君分忧,那就应该退位让贤。这相位同样还是不保。
其实唐滨心里早就明白,他这相位是坐不长久的。之所以一直没有主动请辞,那是在他得知任逍遥便是大皇子后,也是想利用着在这位置之上还有些权力。想为他多铺些路,至少能想法让其能平平安安的。也算是对得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了。
可如今看来,这平康帝已然是等不及了,这明显是要逼他让位了。无论他做何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想到这里,唐滨起身施礼道:“陛下!老臣近来身体也有些不适,加之上了些年纪,精力也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处理起来,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老臣斗胆向陛下请辞!希望能够告老还乡,回到江陵老家颐养天年。”
平康帝故作意外的起身道:“怎么?唐相这就要请辞?朕还有许多事都还需要唐相辅佐啊!”
“陛下!老臣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啦!还请陛下恩准!”
平康帝叹息一声道:“也罢!唐相为国操劳一生了,如果真的累倒,累病了,朕也是心中不安啊!也罢,那朕便答应了唐相之请。并赐唐相金五百两,绢千匹,另赐江陵上等官田五百亩。以表唐相这么多年来,为我大虞的尽心操持!”
唐滨也只得下跪叩头谢恩。
回到府中,唐滨便将请辞之事告诉了唐若兰,并问道:“若兰啊!你是随爹回江陵呢?还是打算留在京城呢?”
唐若兰一听,不由的问道:“爹,您怎么突然请辞了啊?”
唐滨笑道:“我这相位早已不保,这请辞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的事,没啥不同的。”
“那我……!”
看着女儿犹豫不决的样子,唐滨笑道:“你是舍不得那南宫耀吧?”
唐若兰红着脸拉着他的手臂:“爹!”
“其实南宫耀倒是颇有才学,为人也正直。怎么说也是出身相门之后,我看你俩倒还是挺般配的。也罢!这相府呢,那是要还给朝庭的。城西的那座小院便留给你做嫁装了。不过爹有个条件,那南宫耀也是孤身一人在郢都,所以你俩决定成亲之时,得回江陵来办。怎么样?行吗?”
唐若兰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嗯!都听爹的安排。只是女儿不能时常守在您身边,您……!”
“放心吧!你大哥在老家呢,有他和你嫂子照顾我呢!好啦,你去把南宫耀请来吧!这些事还得当面和他说清楚的好!”
“是!我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