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婚之日(1 / 1)

加入書籤

关于王微身边原本汪汝谦留下的那几个丫环、婆子的处理,王微此前自然也有跟江河商量过。

江河自然也是同意给汪汝谦送回去,他江家又不缺人,留着完全没用,还徒增麻烦。

成亲之后,他便要带着王微前往南京国子监入学。而从徽州去往江浙,走新安江水路,杭州是必经之地。他要去南京,也需要从杭州中转,正好可以顺路把人给汪汝谦送回去。

这也是王微之前就与江河商量好的,而且也已经通知过汪汝谦留下的那几个丫环、婆子。她们得知不久后便能回家,也是颇为高兴。

尽管这段时间跟在王微身边,没那么多规矩束缚,既自由,活儿也不累,但对她们来说,终究是背井离乡,离家太远了。

她们的家人、亲朋好友等,都在杭州,所以还是希望能够早些回去,跟家人团聚。

汉人的乡土情结本就很重,更别说是在这个古代时期了。再加上还有这时代很强的宗族等因素,就更加是故土难离。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家乡。

尤其是对靠种地维生的下层百姓而言,土地也把他们束缚住了,更加不会轻易远离。

其实别说其他人了,就连江河这个从现代世界穿越来的穿越者,眼下都不愿轻易离开已经熟悉的徽州。

当然,他不愿离开的原因,并非是故土难离、宗族关系、舍不得土地等传统因素。

而是因为他目前大部分的基业都在徽州,原先也是以徽州为暂时根据地来进行谋划的。所以一离开,会打乱他原本的许多部署,自然是能不走就不走。

另外,也是他一穿越过来就在徽州,就在江家。待的时间久了,也难免形成了种舒适圈,不愿意去轻易打破。

大部分人其实都比较安于现状,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就算是现代社会,外出务工的人很多,流动人口的规模很大,但也仍然有不少人习惯安于自己的舒适圈内,并不喜欢轻易打破。

就像在一个城市待久了,工作、生活都在这里,便轻易不会再作更换,去往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

做出改变,打破现状,是需要勇气的。

江河在穿越之前,其实也是个安于现状的普通人,并没想过要做出太多改变。

但穿越过来,发生了这么重大的人生转折,以前熟悉的一切全都成了过往,便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了。

尤其是穿越到明末这个时期,还有机会去拯救与挽回一切,阻止满奴异族入侵,那他说什么都要试试,并为此付出最大努力。

迎亲的队伍抵达江宅,江河率先下马,看向后面的花轿。

花轿也随后停在门口,然后一身嫁衣,披着盖头的王微被随侍在轿旁的丫环扶出花轿。

因婚期太过紧急,王微身上的嫁衣自是来不及亲手制作与绣制图案。其实她早前也有为自己准备过嫁衣,但却是留在杭州家中压箱底了。在来徽州之前,她哪里能料到会遇到江河,并嫁给江河。

所以自然是毫无准备,而两地相隔较远,婚期又紧,她便也来不及回去杭州去取了。

眼下身上穿的这件,是买了件成衣,并请人临时改的。虽然也是挑的最好的,请的师傅也是徽州城中手艺最精湛的,但不免还是仓促了些,有些地方她还是不太满意。

但事急从权,也不能要求太多了。而且能够成功嫁给江河,两人从成为夫妻,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倒也可以一切从简。

王微对仪式感看的也没那么重,何况以她的出身,只能是以妾室身份嫁给江河,本来也就要求不了那么多。

江河能给予她的,以及还打破规矩,亲自迎亲,已经差不多是现有条件下所能做到最好的了。

在整体的满意面前,嫁衣上的一点小小不满,以及太过仓促,不少方面准备不足之类,便都只是不重要的小事。

她分得清楚重主次,有些细枝末节,确实不必太过纠结。

接着与江河一起牵了同心结,进门入了正厅后,江流与江母早已是坐在主位上等候。

然后旁边便有司仪高声喊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两人一起行礼拜了天地,完成了最重要的成婚仪式。

其实纳妾的话,这些仪式也都是不需要的,毕竟不是正妻。

但江河愿意这般正式,给她一个完整的仪式,这也让王微尤其感动。拜堂之时,甚至都不禁有些落泪。也就是她盖着盖头,其他人都未能看到。

江河愿意给她这些,也正说明了对她的重视与爱意。这一刻王微只觉着,即便没有正妻的身份,有这些便也足够了。

尤其是江河能够说服江流、江母这两个当家做主的接受,其中肯定也要花费不少功夫。

拜完堂之后,王微便被送进了洞房,也即江河所住的书香园。从今日起,在江河未取正妻之前,她便是这座园子的女主人了。

就是稍微可惜的是,她不会在这座园子里多待。因为成婚之后,他们便要准备动身前往南京了。

江流只给了他们三天时间,三日之后,便会启程动身。

江河对此也并无异议,既然已经不可更改,做好了决定,那多一天少一天的,也不必太过计较。多拖几天,也并无太多意义。

送走王微后,江河便出去陪外面的客人。主要便是许文哲、黄澍等薪华社的同僚,另外江家一些关系较近的亲戚自然也少不了,江村中也请来了几位宗族的耆老。

而且今日徽州知府石万程,以及歙县知县倪元珙,也都很赏面子地亲自出席了。汤宾尹自然也在,可以说,除了江河及江家之外,这两人多少也是冲着汤宾尹的面子。

他们提前打听过了,知道江流专门去宣城请了汤宾尹再回徽州参加江河的婚礼,所以这才决定出席的。

毕竟汤宾尹的身份地位在那里,尤其眼下又通过江河的《薪化月报》洗清了当年冤屈,名声更加传遍了徽、宣两地,还在向江南等地不断扩散,怕是是将来定会被重新起复,再得重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