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帝国改革的头绪(1 / 1)
在经过一段时间辛勤的工作后,拉斯洛总算摆脱了自施瓦本战争结束以来的繁忙政务。
这还多亏了他的皇后莱昂诺尔作为奥地利临时摄政在他出征时为他分担了相当一部分奥地利政务。
他的枢密院会议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奥地利打理的井井有条,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
与安稳的奥地利相比,东方领土的情况就没这么平静了。
匈牙利摄政韦斯特大主教已经送来多封请愿书,希望拉斯洛能够再度驾临匈牙利商讨国事。
尽管先前颁布的新《金玺诏书》中拉斯洛已经取销了每年必须亲自召开一次国会的限制,但拉斯洛长时间的忽视还是引起了匈牙利贵族们的担忧和不满。
原本韦斯特大主教还能够为拉斯洛顶住贵族的压力,维持匈牙利的稳定。
可随着萨克森军被调离普雷斯堡加入施瓦本战争,许多匈牙利贵族开始质疑皇帝的决策是否合理。
甚至在匈牙利出现了一些流言,声称皇帝正在匈牙利施行“暴政”。
这些流言并非毫无依据。
按照过去那些君合国的传统而言,匈牙利王国的军队一般不会加入奥地利的战争中协助作战。
在平定匈雅提叛乱后,拉斯洛趁机宣布扩充匈牙利军队,将萨克森军调入匈牙利西部稳固统治。
匈牙利贵族们被皇帝的军威所震慑,只能捏着鼻子默认了皇帝的小动作。
此后萨克森军就依靠匈牙利王国的财政维持,极大减轻了摩拉维亚、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财政负担。
这对税制改革过后的匈牙利王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几十万的税收增长使匈牙利可以轻松供养这支突然多出来的“王国常备军”。
然而,当拉斯洛将这支军队从匈牙利调走,并带去瑞士参加战争,一些本就对皇帝心怀不满的贵族们马上开始煽动敌对情绪。
他们指责皇帝没有召开国会商讨便擅自调动王国军队去协助奥地利作战,违反了全体匈牙利人的利益。
这就是反对者们指责拉斯洛施行“暴政”的理由。
不过这样的呼声虽然让摄政韦斯特大主教感到有些难以应付,但实际并未在匈牙利王国内引起太大的舆论风波。
前几年刚被扫荡过一遍的特兰西瓦尼亚根本没人敢对皇帝的决定加以指摘。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波斯尼亚等受到皇帝完全支配的总督区也没人敢说什么。
一些利益受损的斯洛伐克贵族,还有匈牙利本土中南部的反对派贵族倒是热衷于鼓吹这种不利于团结的言论。
但是,当萨克森军真正从瑞士归来,重新进驻普雷斯堡时,那些反对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
拉斯洛很清楚这背后必然有幕后黑手在暗中煽动。
不过以他现在的威望和实力,基本不需要担心这些阴沟里的老鼠在暗地里进行的那些试图推翻他统治的努力。
至于韦斯特大主教送来的请愿书,多半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
拉斯洛的确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布达了,这对他在匈牙利王国的统治不是很有利。
因此韦斯特才会希望他能够亲自去一趟布达,回应一下期盼已久的匈牙利人民的呼声。
可惜拉斯洛虽然有心前往匈牙利振奋民心,但他现在有另一件更重要的大事亟待解决。
况且,跨过年关就到了拉斯洛统治匈牙利的第十个年头。
他在匈牙利的稳固统治有一部分是靠击退奥斯曼人的威望,有一部分是靠强大的军队和赫赫武功,但绝不是靠着对匈牙利人的顺从。
新税制推行后,他得以在匈牙利维持更大规模的常备军队,这就是他掌控匈牙利的底气。
与暂时不太可能出现乱子的匈牙利相比,还是眼下正在筹备的帝国会议更加重要。
拉斯洛正欲借着扫平瑞士的余威,以及萨克森选侯席位交替的时机,在帝国内继续推行他的帝国改革计划。
这是他很早以前就定下的战略规划,自然不会轻易更改。
就在1464年圣诞节,拉斯洛在维也纳发布诏书,宣布在下一年的二月底在雷根斯堡召开新一轮的帝国议会。
可以预见这次会议将会持续比以往的帝国会议长得多的时间,也许会持续几年也说不定。
这一次,拉斯洛推行帝国改革的决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动摇的。
至少要在帝国内建立起像模像样的政府机构,迈出走向集权的第一步。
在圣诞节后的第一次枢密院会议中,拉斯洛与大臣们就如何达成这一目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诸位,关于改革的问题,我们此前虽然进行过一些讨论,但那时的帝国根本看不到实现集权的可能,”
拉斯洛的语气中充满信心与自豪,
“近些年,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情况终于变得对我们有利。
今天我将你们召集起来,就是为了正式探讨一下关于帝国改革的具体事宜。”
说着,拉斯洛将摆在自己跟前的帝国改革方案终极版发给在座的诸位大臣。
这是他结合他本人的想法,以及庇护二世方案和埃青的一些建议给出的最终版本。
在核心思想和改革方向上,这份方案与先前并没有很大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已经基于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修改。
所谓的实际情况就是考察了在施瓦本推行的帝国大区制度和在北意大利推行的永固议会等制度后发现的一些问题。
帝国改革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拉斯洛也没指望能够一步到位。
但起码他应该做到比历史上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更好,否则都对不起他这么多年来的谋划与征伐。
大臣们接过皇帝发来的改革方案,立刻开始翻看起来。
唯独埃青,由于这份方案的起草主要都是由他完成的,因此对其中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陛下,自卢森堡家族的瓦茨拉夫四世以来,帝国在新世纪混乱程度不断上升。”
埃青突然起身,在皇帝和同僚面前开始了他的表演。
“帝国内部深陷胡斯战争、诸侯私战的泥潭,外部还要面对法兰西、奥斯曼等强大势力的威胁。
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是陛下站了出来。
在巴尔干击退奥斯曼,在波西米亚终结胡斯派,在北意大利击退法兰西。
此外,您还坚持维护帝国境内的广泛和平,使诸侯们得以将彼此之间的纠纷诉诸帝国法律。
帝国境内的有识之士,如今都在期盼您这位解除了帝国多重危机的伟大君王能够建立起强权统治,终结帝国内的一切混乱。
这不仅是您和我们的心愿,也是诸多帝国臣民们共同的愿景。”
拉斯洛听完埃青的恭维,嘴角的笑意再也无法压抑。
“这段开场白准备的不错,埃青,”没能绷住笑意的拉斯洛对埃青竖起了大拇指,“就是到时候坐在雷根斯堡会场里的那些诸侯们可能不会认账。”
埃青连忙摆手,躬身对拉斯洛答道:“陛下,我所说的全都是事实。
而且,您在帝国内的威望甚至已经超过了上一位被誉为伟大君主的查理四世。
现在,帝国五分之二的土地受到您的直接统治,您的支持者分布在从低地到维也纳,从波美拉尼亚到北意大利的广袤土地上。
在完成对反抗帝国的瑞士人的压制以后,您的帝国改革之路将更加畅通。”
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奥地利大公国和波西米亚国王,这两个帝国内除皇帝外最高贵的头衔,如今都集中于拉斯洛一人之手。
东西罗马的皇冠现在也是他的掌中之物。
那些再想阻止皇帝推行帝国改革的诸侯们多少得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皇帝的怒火。
“好了,来谈些实际的,这份改革方案如何?”
拉斯洛的目光扫过大臣们,想听听他们是否还有修改的建议。
“陛下,这个帝国最高法院,您打算直接用维也纳的帝国宫廷法院来充当最高法院的角色?”
一向发言较少的皇家顾问贝萨里翁这次第一个进行发言,瞄准了他所擅长的法律领域。
从这份改革方案的篇幅分配上可以看出,皇帝在关于帝国法律规范的问题上并不怎么上心。
改革方案的绝大部分都在围绕建立帝国大区、组织帝国常备军、征收普遍税展开。
毫无疑问,拉斯洛最大的梦想就是掌握一支由帝国臣民们出钱供养的帝国常备军。
这支军队将在他的麾下抗击帝国的敌人,维护帝国的稳定。
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健全的法律和结构严密的司法机关同样能为帝国带来稳定。
“实际上,这些年我的宫廷法院一直都充当着最高法院的角色,很多人也认可这一现状。”
拉斯洛也没有撒谎,因为条顿骑士团、波美拉尼亚、美因茨等地的纷争最初都被上诉给维也纳的宫廷法院审理。
好吧,这其实只是走个过场。
无论拉斯洛最终有没有指示法官进行宣判,调停纷争,最终这些矛盾都转变为了战争。
从普鲁士战争,到美因茨战争,再到如今仍在持续的波美拉尼亚继承战争。
“也许宫廷法院的法律效力并没有那么强,”贝萨里翁很快指出了这一点,“实际上宫廷法院的裁决只不过相当于您的一份诏书。
其最终的结果是向人们展示皇帝的立场,而非真正实现调和矛盾。”
“法院和法警要是有用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战争了。
真正能够维护长久和平的只有武装到牙齿的军队!”
宫廷军事委员会主席阿道夫元帅打断了贝萨里翁,表明了自己的关注点。
“陛下,我们也许应该重新尝试在施瓦本建立帝国常备军,然后推广到其他地区。
您的关于建立帝国雇佣兵制度的方案当然也很好,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争取一下。”
“阿道夫,我又何尝不知这一点呢?”拉斯洛轻叹一声,“然而想让帝国诸侯们将帝国公共利益置于他们的个人利益之上,这无异于要他们的命。
施瓦本人那支数量感人,质量堪忧的军队就是他们给我的答案——想要一支由诸侯们提供的精锐常备军,那就是在做梦。”
“您难道打算依靠奥地利的军队维护帝国的和平?”
阿道夫有些惊讶地看向皇帝,在他的印象中皇帝不可能慷慨成这个样子。
“那怎么可能!”
拉斯洛摇头否认了阿道夫的说法,转而开始思考起他提出的关于组建帝国常备军的建议。
“陛下,设立帝国常备军还是有可行性的。
尽管这些军队规模小、质量差,但其存在本身就彰显了帝国的权威。
在您决心设立的帝国行政区制度和永久帝国议会制度的基础上,要建立这样一支军队实际并不难。
与之相伴随的帝国公共税制度也与常备军制度相辅相成。”
埃青的劝说最终使拉斯洛决定重新尝试建立一支帝国常备军。
与刚刚提到的帝国公共税一样,帝国常备军也是以帝国圈为基础进行的。
而帝国的中央机构,拉斯洛决定设立帝国议会和帝国政府。
尽管他在方案中表现出了通过帝国政府控制整个帝国的愿景,但这样的改革到底能否落实还是个谜。
“陛下,看起来帝国军队并不具备我想象中那样强大的威慑力,并不足以维持帝国的长久和平。”
贝萨里翁这时候终于找到机会重新谈及刚刚被打断的话题。
“也许您应该考虑与诸侯们,尤其是选帝侯们共同组建一个真正受帝国臣民们认可和尊重的帝国最高法院。”
拉斯洛微微颔首,算是认同了这位法学专家的说法。
“可是这样一来,帝国的司法权将不可避免地被分散到诸侯手中。”
另一位教会法学专家宫廷总理格奥尔格说出了拉斯洛心中的忧虑。
“选帝侯们的权势还是太过强大,在能够终结掉这种该死的制度之前,我们只能用些微的让步来换取他们的妥协了。”
拉斯洛有些无奈地说着,不过他马上又恢复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在力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选侯中也不乏我的支持者。
只要能够推行帝国改革,使帝国的集权化提高一些,我们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在俨然已经是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内,任何尝试进行集权的改革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
历史上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所以被选帝侯们按着头同意他们那玩笑般的改革方案,根本原因是外部压力太大。
同时面对法国、匈牙利和意大利方面的诸多战争让他无法集中力量推行集权改革。
而拉斯洛与他不同,拉斯洛已经将周围的对手打了一圈,帝国内的反骨仔也被宰了两个杀鸡儆猴。
现在帝国内还有许多忠心于他的强力诸侯,拉斯洛确信自己的改革一定会取得成效。
在安排好奥地利的诸多事宜后,拉斯洛再次告别家人踏上前往雷根斯堡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