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宰割帝国(1 / 1)
在还未确立正式规章制度的帝国会议中,来自帝国各地的诸侯们往往只在会议的第一天聚集。
当一切彰显自身与帝国关连的活动宣告结束后,大部分诸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返回自己舒适的城堡里继续悠闲的生活。
那些与皇帝没有太多联系,且没有什么政治诉求的诸侯甚至恨不得在完成受封仪式后立刻离开。
说到底,所谓的帝国会议比起皇帝管理和统治帝国的工具,其实更像是帝国内的霸主召集的诸侯会盟。
虽然大家对这个帝国无限接近消亡的事实心知肚明,但弱小的他们如果没有帝国这个大家庭的庇佑,很可能被周边虎视眈眈的众多强国所吞并。
为了维持住帝国这个复杂的大型政治同盟,诸侯们都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对诸侯霸主——即皇帝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具体而言,就是大部分诸侯会响应皇帝的号召参加帝国会议。
但是在帝国会议期间,议事的过程并不需要大多数诸侯参与。
实际上在第一天的“会盟”结束后,皇帝就会将帝国会议拆解为多个连续举行的宫廷集会。
皇帝会根据诸侯的地位,及与他本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分批召集一部分帝国诸侯商议帝国大事。
不少与皇帝几乎没有交集的诸侯甚至不一定有机会接受皇帝的召见。
因此,许多诸侯在第一天的仪式结束后就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了。
不过这一回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皇帝在第二天又一次召集了已经抵达雷根斯堡参加帝国会议的所有帝国成员。
地点还是在雷根斯堡的老市政厅,这一次来到市政厅的人数比前一天还多。
诸侯们还是按照昨天的顺序坐在帝国大厅中,而那些没资格进屋的代表则被安排挤在门外旁听。
拉斯洛依旧端坐在自己的王座上,在他跟前是他的顾问兼秘书枢机主教贝萨里翁。
这位红衣主教在今天将作为皇帝的嘴替,公布本次帝国议会的第一份决议,正式揭开帝国改革的序幕。
“来自帝国各地的选帝侯们,帝国诸侯,帝国封臣,自由市和乡村的代表们,今天皇帝将你们召集起来,是为了讨论一项至关重要的,足以影响帝国体制的决议。”
贝萨里翁苍老浑厚的声音在帝国大厅内回荡,将诸侯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拉斯洛扫视过大厅内齐齐注视着他的诸侯们,注意到他们的目光中有好奇,有焦躁,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视线。
“在过往大大小小的帝国会议中,皇帝们一直在使用宫廷集会的方式讨论和处理帝国事务。
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提高会议的效率,但却违背了召开帝国会议的初衷,未能广泛聆听来自各个帝国等级的声音。
因此,睿智的皇帝陛下决定建立规范的帝国议会,以此取代过往的那些非正式议事会。”
红衣主教的话语立刻在大厅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最前排的高级贵族们都安静地坐着,细细揣摩着皇帝的心思。
坐在后排的末流诸侯们则开始交头接耳,猜测皇帝的意图。
大厅外变得有些喧闹,广大帝国底层贵族、市民和农民的代表们纷纷对皇帝的改革举措表示期待。
其实在此前的纽伦堡帝国会议上,拉斯洛就尝试过对帝国会议进行一些改造。
但是由于他跟当时的美因茨大主教迪特里希一世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加上奥地利正在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事,最终未能取代任何改革成果。
无论是皇帝提出的由他掌控的帝国议会,还是用维也纳的帝国宫廷法院充当帝国最高法院,都被美因茨大主教驳回。
不过这一次所有人都明白皇帝不会再遭遇这样的阻碍了。
现任的美因茨大主教阿道夫二世完全是靠着皇帝的鼎力支持才得以上位。
而且,皇帝非常狠厉地处决了迪特里希一世钦定的继任者迪特尔主教。
要知道那可是一位多数票当选的美因茨大主教,地位几乎不容质疑,选侯们也将其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可是皇帝和阿道夫二世的军队攻破美因茨,俘虏了他,然后在维也纳将他公开审判并处决。
这几乎等同于皇帝处决了一位真正的选帝侯之首,帝国大宰相,日耳曼尼亚总主教。
可是,长期在奥地利任职布里克森采邑主教,后来更是成为皇家顾问的庇护二世极力支持皇帝。
这使得帝国内那些心存惧意的诸侯们竟然不敢就此事公开指责皇帝。
现在皇帝想要推行他的那些改革,美因茨大主教恐怕会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支持。
毕竟,背叛皇帝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新组建的帝国议会将分成三个议事团,其中选帝侯议院地位最高,诸侯议院次之,第三议院排在最后。
选帝侯院由帝国的七位选侯组成,美因茨大主教负责主持,详细讨论所有帝国事务,并对决议进行表决。
表决结果遵从多数票通过原则,废止选帝侯的一票否决权,这项权利将被转交给皇帝及诸侯议院。
选帝侯议院通过的决议,若未经诸侯议院批准,则将被推翻。
皇帝有权否决任何不利于帝国发展的决议。
诸侯议院将分为世俗诸侯院和教会诸侯院,分别由世俗诸侯与教会诸侯组成。
奥地利大公主持世俗诸侯院,维也纳大主教主持教会诸侯院。
在选帝侯院通过的决议将在诸侯议院进行表决。
若能达成整体共识,经皇帝批准后,决议即受帝国议会认可正式确立为帝国法律。
第三议院,由城市,帝国乡村,帝国贵族的代表共同组成,由皇帝的代表负责主持。
在上述两院通过某项决议后,皇帝将派代表通报第三议院征询意见,该议院不具备表决权。
在经过协商后,第三议院可向皇帝递交议题,经皇帝批准后将成为议会决议供选帝侯院及诸侯院讨论并表决。
现在,请诸位按照座次顺序,依次进行发言和表决。”
按照规矩,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应该是美因茨大主教阿道夫二世。
拉斯洛的目光已经落在这位贪婪的大主教身上。
他在美因茨的统治已经变得稳固,但是他的把柄都被皇帝握在手中。
迪特尔是怎么被皇帝和他联手弄死的,阿道夫可比谁都清楚。
就凭皇帝那一手操控舆论,颠倒黑白的本事,再加上哈布斯堡家族强盛的军势,让这位帝国大宰相永远不敢忘却来时的路。
而且,皇帝昨晚就已经在密谈中答应提高他在帝国政府中的权位,并给予他一些额外的礼物。
这让阿道夫二世最终遵从本心,背叛了自己的阶层,对皇帝的决议表示完全的支持。
“我同意陛下的提案,帝国的确应该为更多的臣民提供发声的平台。”
诸侯们,尤其是另外几位选侯都用惊讶的目光望向避重就轻的阿道夫大主教。
这份决议的重点不应该是皇帝打算限制选帝侯的权力吗?这家伙到底在说什么?
科隆大主教鲁普雷希特在心底暗骂一句,却对此无可奈何。
排在第二位发言的是萨克森选侯恩斯特,他提出希望扩大选侯在议会中的权力。
但是拉斯洛毫不留情地驳回了他的提议,为此萨克森选侯投下了反对票。
看到年轻的恩斯特选侯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拉斯洛觉得在萨克森制造内部矛盾的计划应该提上日程了。
随后发言的科隆大主教和勃兰登堡选侯都非常坚定地反对皇帝的一切提案。
紧跟着的特里尔大主教和慕尼黑选侯则与前两位截然相反,他们都对皇帝的提议表示接受与赞同。
而拉斯洛本人,作为波西米亚国王,投出了最后且最关键的一票。
选帝侯们最终的表决结果是通过这项决议。
随后是诸侯们的辩论和表决。
马格德堡大主教、萨尔茨堡大主教都对教会诸侯议院的主持者身份展露出野心。
世俗诸侯这边,萨克森公爵、安斯巴赫藩侯、巴登公爵则希望能成为世俗诸侯院的议长。
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让皇帝的人彻底掌控诸侯议院。
奥地利大公控制世俗诸侯院,维也纳大主教控制教会诸侯院,皇帝的胃口和脸皮让在场的诸侯们都惊呆了。
在经过一番漫长的争论和谈判后,拉斯洛最终勉强同意让萨尔茨堡主教主持教会诸侯院。
而世俗诸侯院的主持者必须是奥地利大公,因为在皇帝与选侯以外,绝没有诸侯的身份能高于奥地利的大公。
而第三议院......他们实际上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只能听凭大厅内的权贵们随意决定他们的命运。
为了彰显自己的公正,拉斯洛最后允许纽伦堡和法兰克福的代表进行发言和提议,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出所料的赞同。
大会很快就被解散,拉斯洛在雷根斯堡的市政厅里为各大议院划定了进行讨论和表决的房间。
次日一早,各议院就被分别召集起来,讨论下一个重大议题——建立和划分帝国圈。
奥地利的“首席大臣”埃青作为奥地利大公的代表负责组织和主持世俗诸侯院。
皇家顾问贝萨里翁既是教宗的帝国公使,同时又是维也纳大主教的代表,负责替皇帝监视宗教诸侯院。
而拉斯洛本人则以波西米亚国王的身份亲自出席了在一间秘密会议室中举行的选帝侯院会议。
对拉斯洛而言,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纡尊降贵的行为,不过他还是更享受当面戏耍这些选侯的乐趣。
就比如此刻,他将侍从送来的一份粗略的地图在选帝侯院的圆桌上铺开,欣赏着几位选侯惊讶的目光。
本来应该担任会议主持者的美因茨大主教在见到皇帝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他在简短地介绍过议题后,便将发言权抛给了跃跃欲试的波西米亚国王、帝国皇帝拉斯洛。
其实这也符合百年来选帝侯会议的传统。
美因茨大主教往往具有最后发言和表决的权利,以此彰显他的重要地位。
“早在两百年前,我的先祖鲁道夫一世就曾试图通过重组地区联合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公共秩序,可惜他的努力没能取得成效。
在之后的岁月中,多位皇帝也曾进行过此类尝试,而且帝国的某些区域也出现了类似的组织。
但是,没有明确的帝国法律保护,这些组织很难发挥人们所期待的那些功效。
正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并保护帝国臣民的利益,我才提出了这项帝国行政区改革计划。”
拉斯洛那大义凛然的语气让在座的选侯们差点误以为这位皇帝是个一心为公的大好人。
要不是大家对他干的那些事心知肚明,怕不是也要被皇帝这正义感满满的表演所蒙骗。
拉斯洛并不怎么在意他们的看法,继续推销自己的改革计划。
“如你们所知,我已经在奥地利,波西米亚和施瓦本建立了三个帝国行政区作为示范。
最后的结果表明,帝国圈的构建确实能够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以帝国圈为单位,诸位选侯也能在自己所处的区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协助我更好地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众选侯默然不语,他们都盯着桌上的帝国圈划分图,心中权衡着利弊。
很快几人心中就有了答案。
“在已经存在的三个帝国行政区以外,我打算再划定八个行政区。
勃艮第、下莱茵-威斯特伐利亚、上萨克森、下萨克森、上莱茵、莱茵选侯区、法兰克尼亚和巴伐利亚。
这些行政区所包含的范围我都标注在图中。
我将挑选每个行政区中最有地位的诸侯担任行政区总督,负责管理行政区,对帝国议会负责。”
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首先看穿了拉斯洛的打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把三个宗教选侯全部放在莱茵选侯区,把他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一起放在上萨克森行政区,慕尼黑又在皇帝眼皮底下。
这样一来,剩下的帝国行政区就与他们隔离开来,更方便皇帝对其施加控制和影响。
而且,他们这些选侯窝在同一个行政区内,几乎必然会为了地区领导地位爆发冲突。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皇帝显然打算使用这种手段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可就算看出来了又能如何?
仅仅过去一个夜晚,皇帝就通过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选帝侯院的票型。
萨克森选侯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开始支持皇帝的帝国圈计划。
毫无疑问,皇帝将上萨克森总督的职位许诺给了他。
其余几人的态度与先前无异,勃兰登堡选侯知道就算自己再怎么坚持也无法改变结果,遂投出了赞成票。
在场的唯有憎恨皇帝的科隆大主教投出了反对票,六比一决议通过。
一天后,诸侯院的两个分院也给出了表决结果,决议得到通过。
又经过几天关于帝国行政区细节问题的讨论,这第一项改革的成果总算板上钉钉。
接下来,在建立帝国最高法院,帝国常备军及普遍税的议题中,拉斯洛首先选择了以帝国圈为单位征收普遍税的问题。
不管他的计划制定的有多么天花乱坠,钱始终是一切的根本。
普遍税理论上应该被用来支撑帝国政府的开支,供养帝国议会和最高法院。
而支撑常备军又需要用到另一笔税款。
刨去这些花在帝国事务上的钱,剩下的拉斯洛才能安心揣进口袋里供他自己花费。
怎么让诸侯们心甘情愿地掏钱,成了拉斯洛眼下最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