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农本主义(1 / 1)

加入書籤

多瑙河,这是一条串连拉斯洛治下诸国的重要河流。

将其称为奥地利、匈牙利及巴尔干诸属国的母亲河也毫不为过。

常常有吟游诗人在赞颂皇帝功绩的诗篇中将这条美丽的河流比作上帝对皇帝的恩赐。

他们常说皇帝靠着这条“蓝色的丝带”将维也纳以东的绝大部分土地牵在自己手中。

这种说法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多瑙河连通着拉斯洛治下的众多国家,而且承载着对于奥地利经济而言十分重要的陆上东方贸易线路。

尽管满载货物的船只从黑海到维也纳之间要分别向保加利亚、瓦拉几亚、塞尔维亚、匈牙利和奥地利各国缴纳不同比例的关税,但那些高价值的商品,如香料和丝绸,还有拉斯洛所重视的硝石,最后都能从维也纳销往帝国各地,并取得丰厚的利润。

在击退奥斯曼人后,被阻断的东方商路再次开启,拉斯洛立刻与恢复自由的热那亚共和国展开深度合作,授予其在保加利亚黑海港口的大量商业特权,从而支持热那亚人在黑海上与威尼斯、奥斯曼人竞争。

这个时代的商业竞争可不像往后那么平和,小规模海战如过去数百年间一样时有发生。

虽然热那亚人在基奥贾海战被威尼斯人击垮后一蹶不振,但失去威尼西亚的威尼斯人也实力大损,远不如前。

于是,在奥斯曼人支持下的威尼斯和在拉斯洛支持下的热那亚人再次在地中海中部和黑海展开激烈的交锋。

拉斯洛靠着热那亚人的东方贸易航线,终于从威尼斯人的垄断贸易中摆脱出来。

而那些从遥远东方运来的商品在运抵保加利亚后,很快就会沿着多瑙河一路转运至维也纳。

因此,维也纳本地的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繁盛,多瑙河沿岸诸国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关税收入。

多瑙河的商业价值只是其众多功用之一,真正决定多瑙河地位的是其农业价值。

从肥沃的维也纳盆地,到广袤的匈牙利大平原,再到命途多舛的多瑙河下游平原,东南欧这片广袤的土地因为多瑙河的流淌而变得生机勃勃。

尤其对奥地利而言,多瑙河是这个国家得以存续和通往强盛的关键。

在地处多瑙河流域维也纳盆地的奥地利本部地区,据统计其耕地面积占比接近全奥地利耕地面积的50%,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要知道奥地利本部占全奥地利领土面积还不到30%,却能提供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均衡的比例,其根本原因是奥地利超过一半的国土都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及其延伸出的丘陵地带。

无论是施蒂利亚、外奥地利和卡尼奥拉的大片丘陵,还是蒂罗尔连绵不绝的山丘,都不是适合耕种的土地。

不过,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适宜种植葡萄的土壤条件弥补了这些缺点,所以这些地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唯独新近吞并的威尼西亚州有一片完整的弗留利平原,其产出的粮食极大缓解了奥地利本土的压力。

即便如此,发展维也纳盆地的农业对拉斯洛而言也是壮大实力的重要方针。

这里作为奥地利的精华和核心区域,其王室直属领地占比最大,而且分布最集中,是奥地利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

如果能够将这片沃土发展起来,拉斯洛的实力和财力也将继续增强。

而且,在奥地利发展农业对拉斯洛而言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实验。

他在匈牙利大平原上还拥有大片土地,其中不乏无人耕种的荒地,尽管他一直在吸纳德意志移民,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帝国人口才刚刚从黑死病的余波中恢复,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

拉斯洛的“向东远征”计划在波西米亚大获成功,吸引了很多因为人口增长和分割继承而再次失去充足土地的流民。

但是在匈牙利和更远的保加利亚,期望中的人口激增并没有出现。

相比起遥远的东方,帝国境内有名的富庶国度波西米亚显然更容易吸引移民。

当然,拉斯洛也很清楚人口的增长不能够完全依赖移民。

如果他治下的领地生活条件改善,人民安居乐业,人口自然就会加速增长。

而要实现这一切,发展农业就是最根本的举措。

此前,拉斯洛已经探访过奥地利本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他的一些发展农业的法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行,但是仅仅目前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多瑙河流域广泛分布的皇室庄园和村庄多不胜数,拉斯洛会从低级贵族和本地教士中挑选官员负责担任王室直属领地管家,负责在辖地内调度劳役维持秩序和推行法令。

这些领地管家们就是被称作王室执达吏的群体,不止在下奥地利州,他们同样广泛存在于蒂罗尔州。

而在其他州,虽然也存在此类官员,但他们管理的土地面积并不算多,奥地利贵族领主们占据的土地更加广阔。

除了这些王室地产管理者,还有一类人也被称为王室执达吏,那就是王室税务官。

他们分属不同的机构,前者归属宫廷总理府管辖,后者归属宫廷财政委员会。

具体而言,奥地利本部地区的领地管家们都由奥地利宫廷总管辖制,负责执行皇帝和顾问团规划和颁布的法令。

现任的奥地利世袭宫廷总管名为维特·冯·埃伯斯多夫勋爵,他在不久前才从去世的父亲汉斯手中接替这个职位,为拉斯洛效力。

这个家族的封地位于维也纳城郊,自13世纪以来便一直把持着宫廷总管这个重要的职务。

维特在继承这个职务之前曾长期担任拉斯洛的侍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皇帝的亲信。

因此,拉斯洛决定将在奥地利本部发展农业的重任交到他手中。

毕竟身为多国君主的拉斯洛不可能亲自去扮演中世纪庄园领主手把手教农民们怎么种田。

他所能做的就是颁布相应的法令,然后监督法令的执行,观察法令的效果。

维也纳城郊的皇室庄园内,拉斯洛正带着包括维特在内的几名侍从视察庄园的情况。

日头爬过教堂的尖顶,庄园积蓄的雾气渐渐散尽,映入众人眼帘的是规整的三大片耕地。

耕地之间以道路相隔,每一片田地都被划分为众多规整的条田,其间以树枝标记条田的边界。

即使是强迫症患者,看到这井井有条的土地大概也会感到舒适。

最南边的春谷地刚过了除草的时节,新苗蹿的齐脚踝高,几十条狭长的田垄像被木匠量过似的,笔直地从土坡脚下延伸到河边。

在没有播种的休耕地上,一个汉子正牵着挽马犁地,产自格拉茨的“萨克森轮犁”的木轮碾过土埂,发出沉闷的声响。

铁犁头轻松切开湿润的泥土,翻出底下深褐色的新土,混着去年埋下的一些豆科植物的根茎和羊粪肥——这是皇帝传授的法子,用这种简单的肥料养地力,比单纯的休耕要划算得多。

农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犁过三遍的休耕地就是比犁过两遍的地产出更多。

没人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但不妨碍他们照着领主,也就是皇帝的指示去做。

犁过的田地像一道道波纹,顺着条田的走向铺展开,把整块耕地切成均匀的长条。

这一个长条的条田就是一个佃农每天能够照料、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就是分配给佃户们的责任地。

看到这秩序井然的场景,拉斯洛的心情变得舒畅。

“这里是我建设的模范庄园,一切改革的尝试都会在这里,以及另外几个模范庄园中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到所有王室领地内的村庄和庄园。

这就是你今后主持农业发展的工作流程,一定要认真遵守,明白吗?”

拉斯洛等人骑着骏马在庄园的干道上缓缓前进,在田间劳作的佃农们纷纷向皇帝鞠躬致意。

这些为拉斯洛承担改革风险的佃农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优厚待遇。

尽管拉斯洛的本意是为了防止这些抗风险能力极差的农民因为他的决策错误而破产,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这些贫苦人之间收获感激和尊重。

“陛下,虽然我学习过一些经营产业的知识,但是对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我......”

从小接受标准骑士教育的维特面露难色地望向侃侃而谈的皇帝。

虽然他因为必然继承宫廷总管的职位而学习过更多的知识,但是对于种田他还真是一窍不通。

拉斯洛轻笑着摇头说道:“我知道你不擅长这些,所以我会给你配几名专业的顾问,他们过几天就会从米兰赶过来。

你所要做的就是统筹规划,带领他们一边摸索,一边推广新的农业技术。

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别让我失望。”

维特感受到皇帝对他的殷殷期盼,当即神色一正,严肃地回答道:“请您放心,陛下。”

“不用如此紧张,那几位顾问已经为米兰服务多年,经验相当丰富,你只需要参考他们的建议来就好了。”

拉斯洛说完又有些放心不下,接着叮嘱道:“我的想法是继续推广你眼前这种三圃制的耕作方式,轮种谷物和牧草,采用广泛流行的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

推广三圃制的重点是轮式铁犁的运用。

格拉茨的铁匠们很多都能够生产这种工具,但是价格并不是单个村民或是佃农能够承受得起的。

因此,你应当组织农民们以村庄、庄园为单位集体采购。

如果他们实在付不起钱,或是不愿意采购,也可以尝试给他们试用,或是允许他们分期付款。

关于移民的吸纳与安置,还有荒地的垦殖,这些都需要你多加关注。

另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开渠灌溉,筑坝防洪,米兰人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们治理波河水患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的第一个永久性灌溉设施就是米兰人修建的。

多瑙河春季和秋季泛滥频繁,经常造成不小的财产损失。

尽管我目前没有足够的财政预算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缓解洪涝灾害,但是发动领民以劳役的形式建设小型灌溉设施和防洪设施还是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劳役的调度要合理,不能为了赶工期而罔顾法律,压榨民力,这方面监督要严格。”

“我明白了,陛下。”

尽管维特对拉斯洛的长篇大论还感到有些迷惑,但是他知道接下来会有专家协助他完成工作,这让他心里安定下来。

比起作为一个主导农业改革的技术官僚,他更像是以皇帝亲信身份外派的“监工”。

这样一想他马上就恢复了信心,决定要好好表现,向皇帝展示他的能力。

拉斯洛则有些忐忑,他的这些尝试只能在漫长的时间中得到检验。

前世他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田地仅存的印象就是遍布整片土地的棉花。

他记得那时县里鼓励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为此大幅削减了种植粮食的耕地。

在多年的发展后,他的家乡一度成了全国棉花产量最高的县。

然而鱼米之乡的土地种出来的棉花品质远不如西北省份产出的优质棉花,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销售却成了大难题。

因此,那两年农户们承担了巨大的损失,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等到他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时,已经再也见不到一株棉花,小麦和玉米再次占据了那片土地。

有的时候国家的政策也许只是做了一个不太起眼的调整,然而作用在底层的农民们身上效果就相当恐怖了。

因此他的改革才会如此谨慎。

如今他要引进的技术,大部分都是在其他地区被证明切实有效的技术,而且符合维也纳盆地的自然条件。

至于说他从前接触的什么精耕细作,基本没法在奥地利使用,气候差异简直要突破天际。

因此他只能先改良一下这些欧洲老农民们几百年都搞不明白的沤肥技术,充分利用粪便、秸秆制造有机肥料。

一开始农民们可能还有些无法接受,但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优势时,拉斯洛相信他们会自发广泛使用。

在给维特勋爵安排完任务后,拉斯洛与侍从们沿着多瑙河畔的大道返回维也纳。

奔腾的河水在一旁发出巨大的声响,让拉斯洛的思绪回到了前些日子他偶然看到的一份统计数据。

多瑙河在过去一百年间似乎正在改道,而且这个过程还将持续下去。

河道不稳定导致大河汛期水位上涨和泛滥的情况越发频繁,时常威胁到沿岸的农田和村庄。

拉斯洛隐约记得在1501年多瑙河出现过一次超大规模的洪水,直接淹了大半个维也纳。

他希望自己可以避免此事发生,然而以他目前的财力而言大规模治水并不现实,而且欧洲人现在也没这技术。

说不定到时候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拉斯洛对此虽然颇为忧虑,却也无计可施。

抛开心中那点杞人忧天的焦虑,拉斯洛催动坐骑加速向维也纳奔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