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官僚体系的巨大财政BUG,补丁程序竟是腐败(1 / 1)

加入書籤

“老佛爷息怒。后人不明就里,妄加评论,实在不值得动怒。”

慈禧冷哼一声。

重新坐下。

她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在场众臣。

见他们个个低眉顺眼。

心中更添一份郁结。

她太了解这些臣子了。

他们的沉默。

分明是认同那些指责。

但此刻。

谁又敢说出真话?

【事实上清朝无能是真,但腐败二字却是有难言之隐。】

【因为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腐败是其财政现状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持政府运作的必要条件。】

【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见,知县高坐于大堂之上,旁边是师爷和书吏,下面站着两排衙役。】

【史料记载清朝县衙办事人员共分四类,分别是幕友(师爷、幕僚等)、书吏、衙役、长随(知县的家属和亲信)。】

【这四类人员一县之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除了少部分人员薪酬由朝廷支付外,剩余人员薪资吃穿都由知县承担。】

【学术界曾有人做过统计,清朝县衙需要知县承担的人员薪资及办公费用一年高达1400一2000两白银,堪称倒贴打工的鼻祖。】

【官做得越大,耗费越高。】

【作为二品大员的李卫一年开支大概在8000两左右,但清朝官职承继于明朝,官员薪俸极低。】

【二品巡抚一年只有155两薪俸外加155担禄米。】

【咱们简单算一下清朝县令清正廉明不贪不占,全靠朝廷拨款和自身俸禄,那么一年还差100多两银子。

【也就是说哪怕官员拿出自己全年的薪俸,甚至不足以抵消一个月的开销。】

【如果知县不能承担这笔费用,该知县往往会面临抄家流放,妻女强卖为妓的下场。】

【所以清朝县令一到任就只能干三件事,捞钱、捞钱,还是他喵的捞钱。】

“原来清朝官员是负工资打工人”

“不是他们想贪,是不贪就活不下去啊”

“二品大员年薪155两,房租都付不起系列”

“笑死,这不就是现代的35岁职场人吗,工资不够还房贷”

“什么叫制度性腐败,这就是现场教学了”

“上班要自带办公用品,还要负责同事工资,这老板太狠了吧”

“不愧是你啊清朝,把打工人压榨到极致。”

“难怪古装剧里县太爷总在收礼,这是在还房贷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对策就是:捞钱!”

“不贪污就要妻女卖掉,这工作压力也太大了”

大明位面。

朱元璋观看完天幕后。

面色阴沉。

他捏紧拳头。

胸中怒火难以抑制。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

他厉声说道。

声音中充满愤怒。

“居然把清朝的腐败归咎于我朱元璋定下的薪俸制度?这些后人懂什么!”

朱元璋站起身来。

在殿内来回踱步。

他回想起自己当年定下俸禄制度时的深思熟虑。

“我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定下薪俸标准,就是要让当官的过得简朴,与民同甘共苦

“官员若贪图奢华,必然生出贪念。”

“这些人不明白,俸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约束和清廉!”

他停下脚步。

望向殿外。继续自语道。“我多少次亲自巡查,严惩贪官污吏。贪腐的根源在于人心不正,不在俸禄多寡。”

“那些说俸禄低就要贪污的,分明是为自己的贪婪找借口!”

想到这里。

朱元璋冷笑一声。

“清朝的官员要是真有骨气,就该以清廉自守。现在倒好,把责任推到我朱元璋头上来了“要我说,他们是缺了铁面无私的决心,少了严刑峻法的约束!”

最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我一生志在整顿吏治,建立廉洁之风:如今却被人这般曲解,真是...”

说到这里。

朱元璋摇了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

“后人啊,后人!你们可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为官之道大清位面。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

凝视着天幕上呈现的画面。眉头渐渐紧锁。

画面中详细分析了清朝官员的俸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是如何导致官场腐败的。

一个县太爷的合理开支远超过朝廷发放的微薄体禄。这个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不安。

“这···这不可能吧?”乾隆轻声自语。随即提高声调。

“传朕的大学士们来!”很快。

几位重臣战战兢兢地跪在殿前。

“你们看看这天幕所显,可有道理?难道是祖制有误?”乾隆的语气中带着试探。

大学士们面面相觑。额头冒汗。片刻的沉默后。

其中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开口。

“皇上,祖制自有其深意,断不可妄加评议··”另一位大臣立即附和。

“正是!先帝圣明,制度完备,岂容质疑?这些都是···都是下面的官员贪得无厌,德行有亏!”

乾隆看着这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心中暗自叹息。

他又何尝不明白问题所在?

但承认制度缺陷就意味着否定祖制。这是一个帝王最忌讳的。

“也罢···”乾隆挥了挥手。

“加强吏治便是,严惩贪官污吏!”大臣们如蒙大赦。

连连叩首。“皇上圣明!”待大臣们退下后。

乾隆独自凝视着天幕。陷入沉思。

他即便看到了问题的根源。

但在维护祖制与改革制度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或许就是身为帝王的无奈与局限。“祖宗之法不可变··”

他轻声念叨着这句几乎成为清朝统治者信条的话。眼神中却闪过一丝惆怅。

大唐位面。李二观此情形。不禁痛心疾首!自他在位期间。

一直秉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

深知官员体禄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他当年定下的俸禄制度。

使得三品以上大员每月可领取二十石粟。即便最低品级的官员。

也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然而观后世。特别是清朝时期。官员薪俸之微薄。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一个知县年俸不过四十五两白银。这点银两连养家糊口都困难。

更遑论保持廉洁奉公?

这不是等于逼迫他们靠收受贿赂过活吗?善为国者,必先富其民。

而今观之。

后世治国之道却是“刻薄其吏”!

此般苛待官员。

又怎能指望他们专心治政、为民服务?倘若官员俸禄不足以养廉。

那么贪污受贿之风必然盛行。

这哪里是在治国。

分明是在坏国!他在贞观年间。

曾多次增加官员俸禄。

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为国效力。可叹后世君主不明此理。

以薄俸养廉。

结果反倒养出了满朝贪官!

【事实上哪怕你弄到这些钱支付例行开支,还会遇到一些额外费用让你承担。】

【比如朝廷发动远征或者皇帝南下巡游急缺粮饷,那么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总不能只在口头说说吧。】

【在朝廷急缺银子的时候,忠字可掺不得水啊。】

【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为什么被抄家,因为当年康熙六巡江南四次住他们家。】

【这天大的窟窿实在是补不上了,你们想他家历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这可是大清朝数一数二的肥缺,都弥补不了这个亏空,最终导致家道中落。】

【满清腐败问题,不仅仅是儒家士大夫信仰的破灭,而是整个官僚体系存在巨大的财政BUG,而腐败不过是修补BUG的补丁程序。】

——“系统提示:检测到财政漏洞.jpg”

一—“什么叫肥缺啊,原来是真的会把人吃肥的职位”一—“曹雪芹:接待费用超标警告”

一一“康熙:朕只是想去江南旅个游而已···”——“史上最贵民宿:曹家招待所”

一—“古代公务员也不好当啊”

一—“所以说做官最怕皇上来视察啊!”大清位面。

康熙帝正襟危坐。观看天幕影像。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康熙帝猛地一拍案几。

茶盏中的水轻轻晃动。

“朕六次南巡,确实多次驻跸曹家。但朕待曹家可谓恩重如山!”

“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这等肥差皆授予曹家,已是天大的恩典。”“他们不思感恩图报,反倒说朕的驾临让他们家道中落?”

康熙帝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面带不悦之色。

“朕记得清楚,每次南巡,曹家献上的奇珍异宝、精美织物,哪一样不是心甘情愿?哪一次不是极尽奢华?”

“若真因朕的到访而致家道中落,难道不该早些收敛?”停顿片刻。

康熙帝若有所思。

“江南富庶之地,两淮盐政要职,若真把持得当,何愁家业不兴?”

“倒是这些后人,不思究察祖上兴衰之由,只把责任推到朕的身上···”康熙帝冷哼一声。

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

“也罢,历史自有公论。朕待臣下,向来恩威并施。”

“曹家之事,或许确实耗费巨大,但这般归咎于朕,未免太过简单。”

“治家之道,与治国之道同理,若只知奢靡逢迎,不知节制自持,败落也是必然。”康熙帝重新坐下。

掸了掸龙袍衣襟。目光深邃。

“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做官者,既要懂得奉公守法,也要明白量力而行的道理。”

大隋位面。

杨广猛地从龙椅上站起。面色铁青。

双手紧握成拳。

“荒唐!简直荒唐至极!”虞世基小心翼翼地上前一步。“陛下息怒···”

“朕倒要问问你,若是朕南巡江都,沿途官员也是这般推诿塞责,借口财政困难,那该当如何?”

杨广转身盯着虞世基。

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虞世基额头渗出冷汗。

“陛下明鉴,我大隋国库充盈,绝不会……”

“住口!”

杨广厉声打断。

“方才那段影像说得不错,这分明就是制度上的缺陷。”

“朕想起父皇在位时,就曾言及吏治之弊。但朕没想到,竟会演变至如此地步,官员不得不以贪腐来维系政务运转!”

杨广踱步至窗前,

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大运河。

陷入沉思。

“这般制度,迟早会走向崩溃。那些后世之君,又是如何应对这般困局的……”

虞世基看着杨广的背影

不敢作声。

他深知以杨广奢侈铺张的性格。

此刻必定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毕竟他的巡游和大兴土木。

又何尝不是在透支国库。

压榨百姓?

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三三两两的古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有人叹息连连。

感慨做官也不是那么好的事情。能捞到油水是不假。

可一旦碰上这种事情。

那就是倾家荡产的节奏。

当官发财是人人都想的美事。

可真要算计清楚了。

或许种地经商反倒来得踏实。

那些个大官们。

看着风光无限。

却也不知背地里要承担多少压力。

年轻时总觉得当官好。

可如今看来。

有时候不当官反倒活得自在。

那些个大家族。

祖上积攒下的家业。

没准就在一次接待圣驾中就耗得精光。

说到底。

这官场就跟赌博似的。

赢了能发大财。

输了就得倾家荡产。

那曹家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几代人的积蓄。

就这么打了水漂。

【如果仅凭官员自身可怜的薪俸绝不足以支付官衙日常运转,所以自宋朝开始,地方知县及知州就在税款之外开创了火耗和陋规两项收入。】

【火耗是指各种成色的零碎银两,经火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明清两朝政府将耗率定为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的税款需要交120—130两才行。】

【各地方政府以此充实官衙公费,仅河南一省,每年的火耗收入就超过40万两。】

【而在征收粮食的过程中,地方也会以老鼠耗等名义多征收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方甚至能多收百分之四十。】

【接下来说陋规,陋规也被称为规费,是一种惯例收费,甚至不算贿赂。】

【比如送给知县门房的门钱,送给衙役长随的茶钱,以及书吏所得的笔墨费等。】

【在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任何环节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规费才能走通,由此可见大清的水有多深。】

“原来清朝就有加价抽成这一说啊~」!”

“这不就是古代版本的手续费吗?太真实了”

“清朝打工人现状:工资低得可怜,就靠灰色收入”

“老鼠:我真没吃那么多粮食啊!”

“清朝税收:这是税,这是税的税,这是收税的费用”

“现代人:收服务费!古代人:收陋规!”

“震惊!古代公务员竟然是这样月入过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