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1 / 1)

加入書籤

“朕当年整顿吏治、清查积弊、革除陋规,不知遭受了多少非议。可如今,后人却能看透其中关窍。”

张廷玉恭敬地答道。

“陛下励精图治,整饬财政,实乃千古明君。后世之人对陛下的评价,确实公允。”

雍正轻轻摇了摇头。

目光渐渐深邃。

“朕登基之初,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陋规盛行,官员们将卖官鬻爵视为常态。”

“朕知晓整顿必会得罪权贵,却也不得不为之。”

他停顿片刻。

继续道。

“这天幕所言极是,整个官僚体系确实存在难以根除的弊病。朕虽竭尽全力,也不过是在用各种方式弥补漏洞罢了。”

“后世之人竟用‘程序、‘补丁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朝廷治理,倒是别出心裁。不过这比喻倒也贴切。”

张廷玉见皇帝心情不错,小心翼翼地说道。

“陛下勤勉治国,革除积弊,后人对陛下的评价如此中肯,实在是……”

“好了,朕之所为,不过是尽君主之责罢了。”

雍正抬手打断了张廷玉的话。

“能得后世认可,确实令朕欣慰。”

“只是可惜,这般顽疾,终究未能根除。”

说到这里。

雍正的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之色。

“治大国,如烹小鲜啊。”

大明位面。

朱棣正在批阅奏折。

突然天幕亮起。

显示出一百多年后雍正帝推行养廉银的场景。

“咦?这就是我大明后来的皇帝吗?”

朱棣放下手中的朱笔。

凝神观看。

姚广孝站在一旁。

见永乐帝神色专注。

也不敢出声。

画面中。

雍正正在与大臣们商议。

“火耗归公,设立养廉银,堂堂正正给予官员俸禄,以绝贪腐之源·”

“妙啊!”

朱棣猛地一拍桌案。

“这个办法当真高明。朕也觉得官员俸禄太少是个大问题,难怪底下总有贪墨之事。”

姚广孝见机说道。

“陛下所虑极是。只是我朝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定下的俸禄制度。”

“哼,就是因为规矩太死板,守着祖制不懂变通。”

朱棣冷笑一声。

“你看这位皇帝,倒是个明白人。”

说完又指着天幕继续看。

“不过……此举必然会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朱棣若有所思。

“朕倒要看看,这位皇帝如何应对那些大臣的反对。”

画面继续播放着雍正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场景。

朱棣越看越是赞叹。

姚广孝轻声提醒。

“陛下,此事需要统筹规划,量入为出·.·.”“知道了,这事你去和黄淮他们好好商议。”朱棣摆摆手。

“朕觉得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搜刮民脂民膏,不如给足俸禄,明算账来得痛快。”朱棣脸上露出少有的赞许之色。

“这后世子孙,倒是有几个靠谱的。”古人们面面相觑。

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冷笑连连。朝廷的规矩。上上下下的门道。虽说人人都懂。

可如今明晃晃摆在眼前。还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民脂民膏原来就是这样被制度化地消耗掉的啊。难怪衙门口的差役个个肥头大耳。

就连最末等的门子都能趾高气扬。

“零九七”原来这背后还有这般说道。

他们一个个腰包鼓鼓。

却从不见朝廷追究。这般制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不给钱粮。

底下的官员就只能打着公事的名头搜刮。说到底。

受苦的还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但转念一想。

若是真把地方官逼得太紧。怕是连县衙都开不下去。那样的话。

地方上无人治理。岂不是更糟?这般想来。

倒也理解了为何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话说回来。

明明是贪污。

却能堂而皇之地用“公罪”二字遮掩。也不知是哪位聪明人想出这等门道。既保住了官员的面子。

又给了他们合法敛财的由头。这官场上的水。

比想象中还要深。

表面上看是一套规矩。骨子里却是另一番门道。难怪常说。

民不与官斗。便是这个道理了。看来这世道。就是这般荒唐。

官员们钻了制度的空子。朝廷装聋作哑。

最后苦的还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是这般。

也只能认命了。

【但历史的车轮转过无数春秋,养廉银也开始流于形式。】

【再加上养廉的钱还没有以前火耗的一半,在失去这一大笔收入后,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赖。】

【清朝末年,养廉银不养廉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

【随着腐败链条不断延伸,哪怕是远在京城的京官们,也能从地方官员手中分得一杯羹了。】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

【分别是在夏天,以替京官购冰消暑降温的名义所送的冰敬,在冬天以购碳取暖为名所送的碳敬,以及京官外放因离别所送的别敬。】

【一般来讲往往是外地官员敬献给在京与自己有关联的官员,比如同乡同榜师生,而那些不知廉耻的东西,往往会结拜师生兄弟要之。】

【毕竟人家在京为官,就算大家不是同乡同榜师生,但是人家愿意认你做朋友,三敬总得给吧。】

【令人错愕的是,有些古人在思考弊端时并不认为三敬是一种陋规,甚至认为那些有多择而受的京官是清廉的,由此可见满清弊积之深远胜前朝。】

“笑死,这钱还不如火耗多,谁愿意干啊”

“三敬:冰敬碳敬别敬,简称冰冰不够”

“师生情谊:麻烦认个干爹”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人脉税?”

“什么叫多择而受是清廉啊?这逻辑绝了

“不愧是官场,这么多年过去了玩法都差不多”“现在给领导送礼的看过来学习一下”

“原来古代也有送礼的潜规则啊,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

“这不就是变相收钱吗?还整得这么文雅”

“现在的职场送礼文化原来是有传统的啊[狗头]”大明位面。

老朱正襟危坐观看天幕。

身旁站着他最信任的谋臣刘伯温。随着画面不断展开。

老朱的脸色逐渐阴沉。

“刘卿,你且看看这后世的光景!”老朱指着天幕。

声音中带着几分怒意。

“朕当年定下薄俸,就是要让这些当官的清廉自守,谁曾想到后世竟搞出这么个‘养廉银’来?

刘伯温轻轻叹了口气.

“陛下,您看这后来的发展更是令人忧心。这养廉银非但没能让官员清廉,反倒成了变相的进项。”

老朱重重地拍了下案几。

“更可笑的是这什么‘三敬!冰敬、炭敬、别敬,听着堂而皇之,实则就是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

“朕在白手起家时,见多了这等官僚的嘴脸。

看到天幕中显示有人认为多接受“三敬”的官员反倒清廉时。老朱忍不住冷笑

“这些人的脸皮,怕是比城墙还厚!刘卿,你说说,若是朕遇上这等官员...”

刘伯温见皇帝额头青筋暴起。

连忙劝道。

“陛下息怒。这后世之事,咱们虽不能亲手整治,但陛下您立下的严刑峻法,至少让官员们战战兢兢了一个朝代。”

老朱长叹一声

“是啊,朕当年或许是太狠了些,可若不是立下这等严法,怕是大明就会步了这后世后尘。”

“只是没想到,这当官的,竟能把收受贿赂玩出这许多花样来···”“陛下说得是。”

刘伯温深以为然。

“只可惜这后世的君王,却是没了陛下您的魄力啊。”老朱摇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这养廉银倒是提醒了朕,官员的俸禄确实该有个说法。”

“太低了,怕是会生出这些歪门邪道。可太高了,又怕养出一群骄奢之辈。”“刘卿,你且与朕0.1好好商议商议这个事。”

大宋位面。

赵光义看完天幕内容。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猛地一拍御案。

茶盏震得“咔嗒”作响。

“这满清朝廷,当真是荒唐至极!”

“养廉银不养廉,反倒助长了官场陋习,这‘三敬之风’更是闻所未闻!”一旁的赵普捋着胡须。

面带忧色。

“陛下息怒。臣观此等陋习,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那些官员,竟然还要攀附京官,结拜兄弟,真是令人不齿。”

“朕当年励精图治,创立‘南衙条制,就是要约束官员,整顿吏治。”“没想到后世竟然出现这等腐败之风!”

赵光义站起身来。

“这冰敬、炭敬、别敬,听着就令人作呕。”

“更可笑的是,居然还有人认为收受‘三敬’的京官是清廉的,这简直是颠倒黑白!”赵普沉吟片刻。

“陛下,臣以为这养廉银制度本是良法美意,但到了后来却沦为形式。这让臣不禁想起我朝的俸禄制度,是否也该未雨绸缪?”

赵光义闻言眉头紧锁。

“说得有理。朕见这满清官场,由上至下,盘根错节,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我朝不严加防范,恐怕日后也出现此等弊病。”

“赵卿,你即刻拟一道诏书,重申官员廉政之规。”

“另外,朕想知道这满清之后,可还有什么变革?这般腐败之风,最终会将国事带向何方?

赵光义望着天幕。若有所思。赵普躬身应下。

“臣遵旨。只是看这情形,满清政事日下,恐怕难以善终啊。”“唉!”

赵光义长叹一声。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天下之势,终究是民心所向。”“朕虽励精图治,但也不知后世是否可以引以为戒?”

【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二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在教主林清的带领下,伪装成商贩行至紫禁城外围。】

【虽然只有二百多人,但依然智慧的决定兵分两路,在宫内太监的策应下,从东华门与西华门攻入皇宫并直扑文华殿。】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癸西之变。】

【当时满清皇城之内武备废弛,触目惊心,何况全国各地方,但相比于武器的保养不善,人的问题更严峻。】

【事发之后各级官吏因循疲玩,致使贼人一路破门缴械皇城禁卫,如入无人之境。】【本应重兵把守的苍震门,事变时只有一人在岗,其余士兵不知道去哪里摸鱼了。】

【皇城侍卫一路避战而逃,负责午门守卫的统领策凌尚未见贼寇就率兵跑路,直接让午门唱起了空城计。】

【更为离谱的是那伦将军见皇宫有变率军赶来,却被天理教徒围攻于熙和门外。】【其余清军各部见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最终终致使那伦惨死。】

【此时的嘉庆正在外围猎,完全不知道自己水晶被偷了。】——“[笑哭]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皇宫闯关记录”

——“清军这防御,退钱!退钱!”

——“200人就能打进紫禁城,这安保比我们小区门区还差”

——“上班时间到处摸鱼,下班后立马精神,懂的都懂”

——“皇上在外面快乐打猎,家里已经被偷空了”

一—“那伦将军:就没人来救我吗?其他人:风太大我没听见”一—“清军这战斗力,怕不是都在摸鱼界里混成了大师段位”一—“午门:我直接开启无人模式”

——“史上最轻松的皇宫打卡”

——“建议给天理教徒发个吉尼斯纪录证书”大清位面。

嘉庆帝看完这段影像后。面色阴沉。

端起茶盏的手微微发抖。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和珅。

“和卿,你且说说,这些人编造如此荒谬的故事,是何居心?”和珅躬身答道。

“皇上明鉴,此必是后人无稽之谈。我大清禁军何等威严,岂容区区二百名贼寇肆意妄为?

“更遑论说什么统领见贼即逃,禁卫四散之说,分明是有心人故意抹黑我朝军威。”“哼!”

嘉庆帝重重放下茶盏。

“联在位期间,军机要务亲理,内廷防务时刻放在心上。”

“这些人竟敢凭空捏造朕去围猎一事,更编排出什么天理教徒闯入皇宫的荒唐戏码。”“若真有此事,朕岂能毫无觉察?”

“臣以为这定是后世文人的戏言。”和珅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圣颜。

继续说道。

“况且,若真有人胆敢觊觎九重宫阙,岂不是找死?”

“我大清兵威赫赫,禁军精锐,怎可能出现守军不在岗位、统领临阵脱逃这等荒谬之事?嘉庆帝听罢。

怒极反笑。

“可笑至极!朕平日最重军务,岂容宫禁如此废弛?”

“这些人,怕是连紫禁城的格局都未必了解,就在此胡编乱造。”

“传朕旨意,着军机处查访近来京城可有什么天理教的踪迹,以绝后患。”和珅连忙应是。

但他注意到皇上虽在发怒。

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毕竟这般荒诞的故事。

若是全无根据。

又为何会在后世流传?嘉庆帝背过身去。

望着殿外的天空。

若有所思。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知晓朕喜欢围猎的习性?不,断不可能!

朕的皇宫。朕的禁军。岂会如此不堪?定是后人借题发挥。借此污蔑朕朝!大唐位面。

唐高宗李治正与魏征、长孙无忌在太极殿议事。观罢这段天幕。

不禁捧腹大笑。

“这便是后世的皇家禁军?连两百名贼寇都挡不住,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魏征沉吟道。

“陛下莫要取笑,此事倒让老臣想起贞观初年,先帝励精图治,方才使我大唐军威赫赫。”

“若是松懈懒惰,恐怕··”“魏卿多虑了。”李治摆摆手。

“朕虽不及父皇,但也深知军备之重要。”

“你看那些御林军,一个个竟似泥塑木雕,连个把门的都去摸鱼!”“若是在我大唐,这般玩忽职守,长孙爱卿你会如何处置?”

长孙无忌正色道。

“依臣之见,此等军纪废弛,实乃积弊已久。”

“那些军中将领,只怕早已习惯了安逸,忘却了战事之要。”

“更可笑的是,连救援的将军都见死不救,这般军心涣散,不亡才怪!”“说得是。”

李治捋须感叹。

“朕在位时虽称不上开疆拓土,但也知晓军中大事。”

“看这后世皇帝,竟在外头打猎寻乐,宫中都被人攻破了还蒙在鼓里。”“若是让突厥人知晓了这等情形,只怕要笑掉他们的大牙!”

三人正说笑间。李治忽又正色道。

“不过这倒提醒了朕,回头得多派些暗探,好生查查咱们禁军近来可有偷懒的。”“可不能让后人笑话我们大唐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