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日常(1 / 1)

加入書籤

摄影棚里的烛火道具燃得正旺,暖黄的光落在红木桌案上。

将那两架乌黑发亮的算盘衬得格外有质感,算珠是温润的牛角材质,框子磨得光滑。

场记板“啪”地一声落下,“《庆余年》第23场第1镜,开始!”的声音刚落,田宇便抬手握住了算盘的横梁,指节灵活地在算珠上拨弄起来。

“这笔布料生意,成本是五十两,卖出去能赚三十两。”

他饰演的王启年垂着眼,指尖把“十位”上的算珠拨得“噼啪”响,语气里带着老谋深算的稳妥,“不过运输费要五两——你看,这‘五’得从利润里扣。”

说着他又拨了下算珠,声音顿了顿,“还有染坊的人工、库房的看管费,加起来三两,算下来能赚二十两。”

沈复坐在对面,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攥着算盘边框,眼睛盯着田宇手下的算珠,像是生怕漏了一个数。

听到“二十两”时,他立刻皱起眉,鼻尖都微微蹙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案上敲了敲:“才二十两?不行不行,这也太少了!我们得再涨点价,最少要赚二十五两!”

他说着就伸手去拨自己面前的算盘,算珠碰撞的声音比田宇的急了些,透着少年人想赚快钱的迫切。

田宇抬眼笑了,眼角的细纹里都是戏,他慢悠悠地把算珠归位:“涨不了了。”

指尖点了点桌案上的布料样品,一块浅青色的绸子,边角绣着细小花纹。

“这布料是江南来的,镇上还有两家布庄也在卖,咱们已经比他们贵了二两,再涨,客户就该转去别家了。做生意要懂得变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

沈复的手停在算盘上,眉头还是没松。

他盯着那块布料样品看了会儿,忽然像是想起了在韩国打歌时,经纪公司给粉丝准备小周边的套路,眼睛“唰”地亮了,身子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小得意:“那我们可以送小礼物啊!你看——”

他伸手拿起布料样品,扯了块巴掌大的边角料,“就送客户这样的小布料,裁成帕子正好用。这料子成本才几文钱,可客户拿到手,会觉得‘买布还送帕子’,划算得很,以后肯定还来光顾!”

田宇愣了一下,手里的算盘停了半秒,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伸手拍了拍沈复的胳膊:“你这小子,比我还会做生意!范思辙这股子机灵劲儿,你倒是抓得准!”

监视器后的导演忍不住点头,对着副导演低声说:“沈复这加的台词好,既符合范思辙‘爱钱但不蠢’的性格。”

场边的工作人员也悄悄笑了,看着两个“生意人”在桌前的互动,只觉得鲜活又有趣。

等导演喊“卡!过了!”,沈复才松了口气,刚要起身,田宇就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刚才的算盘:“你刚才加的那句‘送小布料’,特别好。”

他语气很诚恳,“说明你对范思辙的理解越来越深了——这角色不是只知道要钱,他是真的懂‘怎么能长久地赚钱’,你抓住这点了。”

沈复赶紧站起来,双手还攥着算盘,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谢谢田老师,我也是跟您学的。”

田宇被他说得乐了,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我们还有好几场对手戏呢,比如下次算盐铁生意的账,咱们可以提前对对词,琢磨琢磨怎么让两人的‘算账戏’更有意思。”

沈复连忙点头,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

他总觉得跟田宇这样的前辈对戏,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小动作里都有值得学的东西。

尤其是他只拍过现代剧,对古装剧的节奏还在适应,有前辈指点,心里踏实很多。

除了紧张的拍摄,沈复和《庆余年》主演们的日常也充满了欢乐。

等拍完当天的戏,天已经黑透了。

横店的夜晚带着点初冬的凉,风一吹,大家都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

张若云走在人群里,搓了搓手,忽然提议:“今天天气冷,咱们去片场附近那家‘老四川火锅’吃夜宵吧?暖暖身子。”

“好啊!”李吣第一个响应,她刚卸了妆,脸上还带着点倦意,一提到火锅,眼睛就亮了,“那家的毛肚特别新鲜,我上次吃了一次就忘不了。”

沈复站在旁边,眼睛里满是期待。

他虽然是湖北人,爱吃辣,但在韩国可没机会吃火锅,饮食大多是韩式辣酱和部队锅,他早就馋这一口了。

沈复连点头都比平时快了些:“我也想去!早就听你们说这家火锅地道,今天总算能尝尝了。”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小馆子走,没几分钟就到了。

馆子不大,门口挂着红灯笼,玻璃门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水汽,一推开门,热气就裹着牛油的香味扑了过来,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老板熟稔地迎上来:“张老师、田老师,还是老位置?”

“对,要个鸳鸯锅,微辣就行。”张若云一边找位置坐下,一边回头问沈复,“你是湖北人,吃辣应该没问题吧?这家微辣也够味,要是觉得辣,咱们再加点清汤。”

沈复点点头,眼睛已经盯上了菜单上的图片。

红油翻滚的辣锅、飘着葱段的清汤锅,还有那一盘盘码得整齐的羊肉卷、毛肚,看着就馋人:“能吃!我老家湖北的,从小就吃辣,就是在韩国待久了,好久没吃这么正宗的辣锅了,有点想念这个味儿。”

“那正好,今天让你吃个够。”张若云笑着接过菜单,熟练地点起菜。

“羊肉卷要两盘,毛肚、黄喉各一份,牛肉丸是手工的,这个牛肉丸里面全是肉粒,特别弹。”他还特意加了份青菜和豆腐,“吃点素的解腻,不然辣多了容易上火。”

没一会儿,鸳鸯锅就端了上来。辣锅的红油“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撒在上面的干辣椒和花椒随着汤汁翻滚,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清汤锅飘着几片生姜和红枣,汤色清亮。

沈复盯着辣锅看了会儿,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他学着张若云的样子,夹了片毛肚放进辣锅,心里数着“七上八下”,等毛肚微微卷曲,立刻捞出来,沾了点香油蒜泥。

毛肚入口脆爽,辣劲顺着舌尖蔓延开,带着牛油的香,一点都不呛人。沈复眼睛立刻亮了:“哇,这个好吃!比我在韩国吃的好吃多了,毛肚也新鲜,嚼着特别脆!”

“那你再试试牛肉丸。”李吣笑着夹了个圆润的牛肉丸放进他碗里,“这个要多煮会儿,里面的汁水很足,小心烫。”

沈复吹了吹牛肉丸,轻轻咬了个小口——鲜美的肉汁瞬间在嘴里爆开,肉质紧实又带着弹性,嚼起来能吃到细碎的牛肉粒,比韩国鱼丸的“软绵”多了一层嚼劲。

他嚼着点点头,含糊地说:“真的好吃!比鱼丸有嚼劲,还特别鲜,这才是中国火锅的味儿!”

田宇坐在旁边,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递了杯温茶过去:“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这家店在横店开了五年了,好多剧组收工都来这儿吃,味道确实地道——你要是喜欢,下次咱们拍夜戏,还来这儿,让你把想吃的都点一遍。”

大家边吃边聊,锅里的热气氤氲着,把每个人的脸都烘得红扑扑的。

张若云夹了片黄喉放进嘴里,忽然想起白天的拍摄,忍不住笑出声:“沈复,你白天拍抱着算盘跑的戏,还记得不?你刚跑两步,那古装裙摆就勾了桌腿,差点绊倒的时候,你下意识地把算盘抱在怀里,那表情——又急又怕,还不忘护着算盘,我当时就忍不住笑场了。”

沈复的脸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都怪那古装裙摆太长了!我在韩国出道时,大多穿打歌服,要么是裤子,第一次穿这么长的古装裙,走路总忘了提裙摆。

当时就想着‘千万别把算盘摔了’,那可是范思辙的宝贝,要是摔了还得重新拍,耽误大家时间。”

“其实没关系。”

吴刚老师放下筷子,笑着说,“拍戏的时候难免会有小意外,有时候这些意外反而能让戏更真实。

我上次拍《人民的名义》,有一场戏是在办公室里跟人谈话,桌上放着个青花瓷茶杯,我抬手的时候没注意,不小心把茶杯碰倒了——茶水洒了一桌子,还溅到了戏服上。

导演没喊卡,我当时就想,李达康是个急性子,遇到这种事肯定不会慌,于是就顺势拿起茶杯,擦了擦桌子,说‘这茶太烫,心急喝不得’,既圆了剧情,又符合角色的性格。

后来看回放,导演说这段比原剧本还自然,最后就保留下来了。”

“真的吗?”沈复眼睛瞪得圆圆的,听得格外认真,“那要是下次我再出小意外,是不是也可以试着顺着剧情走?我在韩国拍综艺的时候,也有过即兴发挥的情况,但古装剧还是第一次,总怕出错。”

“当然可以。”吴刚老师点点头,语气很温和,“不管是综艺还是电视剧,核心都是‘贴合角色’。你吃透了范思辙,知道他遇到意外会怎么做,自然就能随机应变。而且你在韩国锻炼的即兴能力,放在拍戏里也能用,不用怕。”

李吣也想起了自己的趣事,捧着茶杯笑:“我上次拍林婉儿和范闲第一次见面的戏,就在庆庙偏殿,本来该是浪漫场景——我穿白裙子坐在窗边,张若云进来,我得抬头对他笑。结果那天我有点感冒,他刚推门,我就忍不住打了个超响的‘阿嚏’!”

她说到这儿,张若云也笑了:“我当时都懵了,就看见她脸红得像苹果,赶紧憋住笑,接了句‘看来婉儿姑娘是觉得我来得太突然,连打招呼都急了’。

剧组的人全笑了,导演还说‘这段有灵气,保留看看’。

可惜最后剧情节奏太紧,还是删了,不然观众能看到个‘打喷嚏的林婉儿’。”

“太可惜了!”沈复叹了口气,“我觉得那段肯定很有趣,比原剧情更可爱。”

正聊得热闹,沈复忽然拍了下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对了!我这里有粉丝送的辣条,大家要不要尝尝?”

他说着就把放在脚边的背包拉过来,从侧袋里掏出几包辣条——包装是鲜艳的红色,印着“大刀肉”三个字,还有卡通辣椒图案,“是粉丝送的,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让我在片场饿了吃。”

“辣条?”张若云立刻凑过来,好奇地拿起一包,“我听说这是你们年轻人的最爱,我还没吃过呢。”

田宇也笑着接了一包:“这东西我儿子也爱吃,说比韩国的辣年糕还够味,我今天也尝尝。”

沈复拆开一包,先递了一块给张若云,又给其他人分了:“我尝过一块,又香又辣,挺开胃的——比韩国的辣片多了点甜,更合我口味。”

张若云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辣条的油香和辣香在嘴里散开,带着点回甘,嚼起来很有韧劲,一点都不腻。他点点头:“嗯,味道不错!比我想象的好吃,就是有点辣,得配口茶。”

李吣吃了一块,辣得轻轻吸了口气,赶紧喝了口温水:“确实好吃,就是我不太能吃辣,这辣劲儿来得挺足的——沈复,你湖北人吃这个是不是觉得刚好?”

沈复笑着点头:“对我来说刚好,有点像老家的麻辣豆干,特别亲切。”

田宇嚼着辣条,看了眼沈复:“你粉丝真贴心,知道你在韩国待久了,给你带家乡味的零食,还想着我们这些前辈。下次剧组办见面会,我们也得给你粉丝准备点礼物,不能让她们白支持你。”

“真的吗?”沈复惊喜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他在韩国出道时,也常和粉丝互动,但回国后粉丝的热情还是让他心里暖暖的,要是能回馈她们,再好不过了。

“当然是真的。”张若云放下辣条,认真地说,“我们可以准备签名照,每个人都签上名字,再写句祝福。对了,还可以做范思辙的小算盘模型——就跟你戏里用的那个一样,缩小版的,上面刻个‘范思辙’的小印章,肯定很受欢迎。”

“这个好!”李吣附和道,“再缝个小锦囊装着,锦囊上绣点《庆余年》的小图案,比如海棠花、鸡腿,粉丝肯定喜欢。”

沈复赶紧掏出手机,把“签名照”“小算盘模型”“锦囊”都记在备忘录里,生怕漏了一个:“我替粉丝们谢谢你们!她们要是知道前辈们也想着她们,肯定会特别开心的。”

吃到快十点,大家才起身准备离开。

推开门的时候,一阵冷风裹着雪花飘了进来——不知什么时候,外面已经下起了雪。

小小的雪花慢悠悠地落下来,落在地上、屋檐上,没一会儿就积了一层薄薄的白,像是给整个横店裹了层轻纱。

张若云看了眼沈复,发现他只穿了件薄外套,脖子上空空的,立刻把自己的围巾摘了下来——那是条深灰色的羊毛围巾,还带着他的体温。

“你穿的少,戴着吧,别冻着了。”他说着就把围巾往沈复脖子上绕,仔细地调整了松紧,确保能护住耳朵,“你刚从韩国回来,可能还没适应横店的冬天,别感冒了。”

“不用,张老师,我不冷。”沈复连忙推辞,想把围巾摘下来。

“拿着吧。”张若云按住他的手,语气很温和,“我们都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你要是冻感冒了,明天拍戏就该受影响了。”

李吣也从包里掏出个暖手宝,塞到沈复手里——那是个粉色的兔子形状的暖手宝,还带着余温:“这个你拿着,晚上回酒店的路有点远,揣在兜里暖和。你在韩国冬天都有暖气,横店晚上冷,别冻着。”

沈复握着暖手宝,脖子上裹着带着体温的围巾,看着眼前的几位前辈,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暖的。雪花落在他脸上,凉凉的,却一点都不觉得冷——比他在韩国雪天赶行程时,多了份踏实的暖意。

几个人并肩走在回酒店的路上,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沈复抬头看了看天空,雪花在橘黄色的灯光下闪闪发光,像无数颗细碎的小星星,慢悠悠地落下来。

他想起刚从韩国回国内拍戏的时候,还带着点忐忑——怕自己适应不了古装剧的节奏,怕和前辈们相处不来,怕观众不认可他演的范思辙。

可现在,他看着身边说说笑笑的几个人,看着手里的围巾和暖手宝,忽然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这就是他熟悉的中国,熟悉的人情味。

他掏出手机,打开相册,找出刚才在火锅店里拍的照片——桌子上摆满了菜,鸳鸯锅冒着热气,大家的笑脸映在水汽里,格外温馨。

他把照片发给NCT的成员们,又飞快地敲了段文字:“和《庆余年》的前辈们一起吃火锅,很开心,粉丝还送了辣条,真的很好吃!”

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回复就跳了进来。

李马克说:“哇!看起来好香啊!复啊,你一定要多吃点,别饿着了!记得给我们带辣条!”

李楷灿则不服气地回复:“切,不就是火锅吗?等你回来,我们去吃韩国最好吃的部队锅!”

沈复看着屏幕,忍不住笑出声,手指飞快地回复:“好,等我回去,我们一起吃部队锅,我给你们带中国的辣条和火锅底料!”

回到酒店房间,沈复把围巾叠好放在床头,暖手宝放在枕头边——他想着明天一定要记得归还。

桌子上放着粉丝送的相册,封面是手绘的范思辙:穿着宝蓝色锦袍,抱着算盘,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他翻开相册,里面夹着路透照、应援牌照片,还有手写的祝福:“复复加油,范思辙超可爱”“知道你爱吃辣,寄了辣条,照顾好自己”。

每看一页,心里的暖意就多一分。

他轻轻合上相册,拿起剧本,翻到明天要拍的戏份——范思辙和范闲庆祝生意成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