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我之所愿也,亦不我所愿(求订阅)(1 / 1)
杨为先低着头,回忆起自己这些年,以及最近几日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
或许未经这些,也不会有这般感受吧!
略微思考片刻后,抬头看着两位长辈开口道:
“一开始是挺难过的,想不通自己为何不是三鼎甲。
可走在长安街这一路上,小兴回想过往,也许这个名次真的不适合自己。”
“嗯......嗯,还有呢?”
“这些年来,小兴一直小心谨慎,以和为贵、与人友好,甚怕冒犯得罪某人,亦无意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可还是有些人处处针对我,挑拨是非,令人不厌其烦。”杨为先看二人对自己点了点头,继续感叹道。
“你三年连过六关,以十八岁的年龄考中进士,走完了无数人几十年才走完的路,怎能不招人针对。”张泌一脸严肃看着他。
“张爷爷所言甚是,小兴领先他人太多,做了太多异于常人之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孙儿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三鼎甲。”
杨为先连连点头,脸上哀愁起来。
杨荣和张泌对杨为先有如此的感悟,非常欣慰,二人相视一眼,默默笑了起来。
看着二人这欣慰的笑容,杨为先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赶紧塞了两口菜到嘴里。
杨荣看着自己这爱徒,脸色凝重,缓缓说道:
“你能这般想的开,为师非常欣慰。
也不瞒你,如若不是陈璲和周翰在翰林院,你也不一定能多拿几张试卷。
吕尚书对你之事,也并非空穴来潮。
不仅是和为师等人有所嫌隙,也因你才华横溢,以及文章策论所不喜。”
“多谢恩师相告,小兴感激不尽。”杨为先听后,连忙拜谢道。
杨荣摆了摆手,继续道:
“这状元本来应该是你的,而皇上问为师二人意见后,最终未定你为状元,你可能明白吾二人的心意。”
这状元没了,还真跟你们有关啊!
就说不会无缘无故问自己有何感受的。
杨为先看到二人对自己严肃的表情,回想刚才自己的感想,以及上午低头冥思的时刻,自然的笑了起来,随即拜谢道:
“甚是感谢为师、张爷爷处处为我着想,爱护照顾小兴。”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你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其影响甚大,以后要牢记此言。”
张泌拍了拍其肩膀,教导着。
“孙儿,谨记。”
杨荣和张泌看着杨为先凝重地表情,笑了下,三人继续边吃边聊了起来。
又谈论起了今年大明朝发生的大事,如半个多月前交趾起义,倭陷松门卫,黄河沿岸州县赈灾之事。
一开始,杨为先从二人口中听到这些事时,一扫刚才的可惜可叹,兴奋地倾听,并认真记录下如今大明朝当前的各方处境。
随着话题的深入,隐隐地发现如今的大明朝甚是艰难。
虽说如今是永乐大帝当朝,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本事也无法照顾全局。
十几年前那场大战,中原各地死伤无数百姓,遍地荒野,满目疮痍。
之后又修运河、征蒙古,耗资巨大,徭役征敛不息,加上连年天灾,民众困苦,济宁州就是最好的呈现。
如今永乐大帝一心要灭蒙元残余,对这沿海倭寇侵扰、交趾反叛,也只能被动防守、镇压。
也怪不得多年以后,弃交趾、严海禁。
人家遣使来贡,还设宴好好款待,可这倭寇的骚扰掠夺,还是不断发生,真是可悲可叹!
杨为先一开始还挺兴奋,能提前了解朝中之事。
可这越听越难受,勾起了数百年后那一场场、一件件,让无数人撕心裂肺、刻骨仇恨之事。
来到这大明,富甲一方、亦或者权倾天下,老婆孩子热炕头真的好吗?
想着想着,思索飘向了远方,那一幕幕高楼大厦、那一幕幕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往前冲的画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经过后世安逸、安康,不愁吃不愁穿这般好的生活,对比如今大明老百姓的处境,让人可悲可叹可笑!
杨为先不管前世今生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之人,哪里会有那么多忧其民之想。
好好努力奋斗,过得好不就行了嘛!
毕竟不是谁都能有范文正公,那一般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身处在这数百年前,被周围之人影响,听到、看到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让人所思所想甚多。
不然也不会去用心去琢磨、回忆无数才者对黄淮河、游牧之事谈论。
真的烦,好好的在鹏城九九六不好嘛!
为啥让自己回来这!
听着二人的谈论,杨为先想着想着就懊恼了起来,对面前的美味佳肴也没啥兴趣。
反而端起面前的酒杯,一杯又一杯喝了起来。
烦!
烦!
烦!
杨荣和张泌二人聊着聊着,发现了不对劲,怎么刚才还兴致盎然的人,就突然变得愁眉不展了。
“小兴,你这是怎么了?”张泌疑惑道。
杨为先抬头笑了下,解释道:
“张爷爷,我没事,只是想家了。”
“小兴,你心里所愁之事,怎不告知为师和你张爷爷?”
杨荣不忍其哀伤,拍了拍其肩膀安慰。
知子莫如父,这说的是父亲对儿子最了解。
而杨荣,虽说只是杨为先的师父,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二人相互认师徒,可不是那一般简简单单的表面关系。
年前之时认下关系,杨荣有空便教导杨为先,不管从学识学问、做人做事等,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
是把杨为先当成关门弟子去对待,不是儿子胜似儿子,不然也不会把这朝中之事告诉其知。
有着这么好的师父,杨为先也不是虚假之人,自然也认真求学,无不袒露所思所想,除涉及隐秘之事保留。
杨为先略作思考,咬了咬牙,端起一杯酒倒入口中,严肃道:
“恩师,张爷爷。
小兴想下基层,为政一方,造福百姓。”
“嗯?”
杨荣二人听到杨为先这样的回复,一下子懵了,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想法。
好好的考中二甲第五名,可以成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留在皇上身边,施展才华,怎么就突然想着跑出京城,去这外面。
杨为先没等二人反问,直接开口解释:
“小兴去直隶赶来北京城,这一路上看到太多中原百姓生活穷苦潦倒。
想去体验人民疾苦,深入基础,为百姓做一番实事。”
“可你知不知道,如果离开这京城,再想回来,可是何其难也!”张泌看着他,郑重的劝道。
“我不怕,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都会坚持下去。
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相信只要做出一番政绩,皇上会看到。”
杨为先丝毫不被影响,坚信道。
“你可要想清楚!”张泌盯着他的双眼,严肃喝问。
“我已经想好了,届时还要拜托张爷爷和恩师跟皇上说下小兴。”
杨为先郑重的点了点头。
“可,改日为师会和皇上提下你。”杨荣收住笑意,严肃道。
张泌一下子就呆了,急着道:
“勉仁,你怎么能同意小兴。
他这一时兴起,你怎么也跟着糊涂啊!”
杨为先本来想解释自己不是一时兴起,继续解释劝说二人支持自己。
但恩师却先一步道:
“张老,小兴对治理一事颇有心得,如今又如此年轻,若是留在这朝中,反而会被这岁月磨平了棱角,丢失那一抹纯正之心。”
“您老,跟随先帝一同平天下,驱蒙元,对这人间是非见过太多,不如也让小兴去磨练一番。”
“小兴和他人不同,所思所想异于常人,又何必按部就班那般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