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趋炎附势(1 / 1)

加入書籤

随着杨家获得永乐大帝恩赏消息传出,整个颍州大地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上到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想着去四团村沾沾喜气。

这次众人的重视程度,比几个月前杨为先中的进士还要隆重。

这可是诰命,一次封两位,还是在世之人。

虽说每个有品级的官员,都有机会获得坐在龙椅上那位,给自己家人赏赐,可那也是少数。

多数官员勤勤苦苦一辈子,到了老致仕,功绩好些,可能给家人挣得些荣誉。

如今自己这同乡一家出了两位诰命妇人,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青年才子,十八岁的五品高官,这何来不让人动容。

太和县四团村杨家,晋升颍州第一世家头把交椅指日可待。

对于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犹如潜力股的家族,如果不及时结交并加深关系,将来恐怕会后悔莫及。

就好像那五星村李举人家,出了个愣头青李弘,就傻了吧唧要贪一笔小钱,错过了抱大腿的机会,后悔的睡不着觉,天天被家里人骂。

再说那鲜明的对比,那太和县卖布匹的王掌柜,眼睛多尖,在人家文曲星杨老爷小的时候就看出他的才华,早早投资,留个好人缘。

最聪明的是,在人家杨老爷刚考中秀才,就舍得把最疼爱的嫡长女送给人家当陪房丫环。

这还没两年功夫,人家连过三关,直接成为全天下最年轻的进士,自家女儿也摇身一变准备嫁入杨府,成为五品高官的平妻。

还是两位诰命夫人的孙媳,儿媳,这可不得了。

这不就是妥妥地从小黄鸭,变成白天鹅嘛!

还有那亳县医药世家张大夫,也是有个好闺女,这马上也要嫁给文曲星杨老爷当平妻。

两人嫁女获得些名誉就算了,还能跟着一起发财,生意蒸蒸日上,这谁不眼红。

如此明显的案例在这,不学着去结交,投桃送李,赶上快班车,岂不是要处处落后于人,这以后还怎么在颍州生活。

哪怕进去不了杨府,也要和文曲星杨老爷岳父家处处关系。

颍州,刘府。

自从圣旨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大门门槛几乎被踏破,人们一队接一队地前来拜访。

此时,厅堂内,刘老爷子、刘父、大舅哥刘聪,正陪着几位官绅闲聊。

后院中,坐着几位贵妇人和亭亭玉立的少女,也正在和刘晓婉母女闲聊着。

“刘夫人,晓婉姑娘真是容貌倾城,才情盖世,福泽绵长,和咱颍州文曲星真是般配,天作之合。”

“可不是嘛,咱这文曲星蟾宫折桂,出任一县才多久呀,这就给老太君和太君挣回诰命,真是孝顺啊!”

“哎呀,听说咱这文曲星当初可是给晓婉姑娘写了不少好诗呢!”

“依我看,这如此情真意切,日后晓婉姑娘嫁给文曲星,想必肯定也要成为诰命夫人呢!”

“哎呀,刘夫人您可是好福气呀!”

几位贵妇人你一言,我一语,满脸笑意,连连讨好着刘母。

“几位妹妹的福气也不差呀!”刘母微笑着看着几人,“令千金也是这般天生丽质,日后也肯定是嫁个好夫婿。”

“哎呀,姐姐,我家小女这怎么能跟晓婉姑娘比。”

“晓婉姑娘可是咱们颍州最有福气的姑娘。”

“晓婉姑娘,你能不能和这几位妹妹传授些经验呀!”

刘晓婉闻言,呆滞了下,这怎么跟人传授经验,我自己都不知道杨郎为何这么厉害。

那诰命夫人是好,可再让杨郎挣来,也好辛苦。

-----------------

说到辛苦,此时从颍州回到曹县的杨为先,是真的辛苦。

刚回到曹县,没几天功夫,圣旨就到了。

看到永乐大帝的恩赏,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献个水泥,换来了两个诰命封号,加一个正式知州职位,一些金银珠宝。

没有获得心中的爵位,有些失望。

这或许也跟此时人的思想有关,不看重工匠技艺。

有得有失,多少还是没有太亏待自己。

至少关于水泥在滕县、峄县建厂,是定了下来。

往后,工部虞衡清吏司下设建筑所,主官所正,正七品官。

建筑所,分两大水泥坊,各由一位大使、副使主管。

一个在北,选在北京宛平县,建宛平水泥坊。

一个在中,选在运河中段滕县,建滕县水泥坊。

陆班干了三十多年工匠活,原本以为就这样碌碌无为入土,但没想到晚年碰到了杨为先,发明出水泥,也跟着获了赏赐,被永乐大帝擢升为建筑所主官所正。

他儿子陆工也没少了赏赐,和其他制水泥的九位工匠一起被擢升为副使,负责水泥坊管理生产。

两大水泥坊,先建滕县水泥坊,培养一批匠人,提高生产效率后,再开建宛平水泥坊。

水泥坊的建造,永乐大帝安排了位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参与。

这既然水泥坊是杨为先提出的,自然永乐大帝也不会让他闲着,也不能少了他。

安排他兼任建筑所监官,负责监督、指导、审查,陆班则从中协助。

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建筑所组建工作由他负责,全程参与。

不管是虞衡清吏司主事也好,陆班等十多位工匠也好,都要听他安排。

必须尽快把建筑所组建起来,让水泥坊生产更多的水泥,好开动基建工程。

正常来说,像工部下属的营缮所、皮作局、宝源局、柴炭司等,都是归对应的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全权管理,下派任务。

但对建筑所来说,却不是这样。

虽然它是归在虞衡清吏司下,可却不受全权管理,工部总部和虞衡清吏司只能参与财务监督、提出建议,但没有管理权。

建筑所,建筑二字,不是随便取的,其未来定位,是负责大明建筑工程一事,虽然和工部营缮清吏司也是干着宫室官衙营造修缮的工作,但二者不同。

不同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筑所是自行生产原料,而且负责建设工作是招募来的平民。

前者只负责普通工程,如道路、桥梁、河堤、房屋建设,后者主要还是负责宫殿、陵寝、都城等特种工程建设。

为何把建设工作划分这般细,主要还是不能保证水泥耐用时效。

这刚发明生产出来,杨为先也不敢保证水泥就比糯米石灰浆建的宫殿好,牢固。

后世可以大规模运用水泥,那也是进行了上百年的实验改进,才能确保耐用、牢靠。

可现在这水泥刚制成,耐用时效有多好,不敢说,这要是直接用在宫殿建造,一不小心二三十年就塌了,杨为先可不敢担这个罪。

但是用在普通工程上,就不怕,十几二十年损毁了,可以随时修补,影响小,怎么也比那粘土泥巴修建的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