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除了天使教派,(1 / 1)
释道两宗的城是过了明路的,他们也不在有明显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的地方建城,往往都建在名山大川的一左一右,也有一些释宗派别,是把城池建在一些繁华大城的旁边,总之是把这东西当成寺庙来经营,态度还是很明确的。
至于儒宗,他们有不少成员都是在国府内任职,因此他们想当城主,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受到的监察是很严格的,所以除了一些军中宿将,也没有儒门人士会在城市之心上投注精力。
而在军中,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墨门了,现在的态势,还是墨门占据了绝对优势,《大荒》实在太好用了。
三宗一定,武道十派作为江湖上一顶一的大势力,自然也有自己的城池作为宗门驻地,不过这些宗派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宗家,比如少林、大林之于释宗,武当、崆峒之于道门,而像青城、峨嵋这样的门派,其实是三教共参的。
真正有自己跟脚的,只有五仙教、什刹海、八卦教、千机门。
千机门是江湖上一个散装门派,里面主要都是一些暗器爱好者,包括很多使用枪械、弓弩的民间高手,都在千机门存身。他们也有靠山,甚至更硬,因为他们的原身,其实是灾前的射击俱乐部、真人CS俱乐部、弓箭俱乐部之类的组织,这些组织成员有一定的远程武力,又不服规矩管,就在管理局牵头下,成立了千机门。
所以这个门派,其实是管理局用来疏导民间远程武器使用者的协会性质门派,资源配置都很高,再加上他们的武力,一般人完全惹不起。
什刹海也类似,他们灾前是武校,背靠体育总局,灾前都是武术高手,算是御前班,最早一批七阶武道家,几乎都是出自什刹海,毕竟资料太齐全,而且他们当初是全国选拔去的少年英才,在天赋上本就是优中选优,有这样的成绩其实不奇怪。
八卦教很低调,但是实力却不容小觑,因为他们前身是白莲教,分支极多,遍地开花,成员身份及其复杂,不过他们的追求早就实现了,所以一直都很安分,可是界门之灾容不得他们隐藏实力,只好又都出来活动,国府对他们了解的很深,该有的监察自然也有,但是人家不做坏事,也不能就为了这个名头把人就摁死不是。
最活跃的就是五仙教,本来五仙教在界门之灾前,不是什么名门,按照老老年间的说法,下九流居多,可是界门之灾,世界巨变,他们手上那些奇异诡谲的东西,还真有作用,自然就有威势了。
好在多年承平,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的定位,因此闯祸的不多,而且他们组织松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情,真有人犯了事儿,很轻易的就能把教派摘出来,而且里面少民很多,很多事儿,也分不清正反。
本来在城市之心的信息手册里,城市建设点自选随意这一项,隐藏的还是比较隐秘的,这也算是个考核,只有足够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一点,只有野心勃勃且有魄力的人,才会选择更加复杂的环境建城,而这些城池能否坚持下去,还要看这个城主是否有足够的才能。
此种情况下还能发展起来的,基本上都当得起枭雄这个称呼。
三教十派以及国府的成员,他们是早就选址,然后去建城的,每一个城池都有他们自己的用意,而且这么大的教派,并不需要冒险,对这方面只是看着,并没有人出这个头。
本来应该如此。
问题是十派当中,有两个不走寻常路的门派,一个理所当然的是五仙教,另一个,却是行事总是低调,名声始终不显,实际底蕴雄厚的崆峒派。
崆峒派算是道门祖派之一,号称承袭广成子道统,成名还在老聃之前。问题是他们所在的崆峒山距离中原太远了,他们也不怎么出门,一心一意的修道问仙,所以除了少数特殊时期,他们毫无存在感。
他们也是早期和万兵洞交换典籍的道门宗派,但是交换的结果么……多少有点让人心惊胆战。
在万兵洞的记载里,广成金仙乃是玉清首徒,当年二老爷联合西方二圣算计三老爷门下,广成子出力甚大,可以说要不是他,碧游宫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十万仙徒只剩数人,死走逃亡也都没个下场。
而万兵洞实打实的举着兵祖蚩尤的旗帜,这位也不是什么没来历的,当初和广成子的弟子黄帝争夺人皇之位,就是黄帝赢了,还得举着蚩尤的旗帜,使国家周围的夷狄以为他没死,才能宾服四方,稳定外部环境,成功建立中国。
就从这一点上,万兵洞和崆峒派,就是是敌非友。再加上他们自称承袭正宗上清道统,就更麻烦:三老爷和二老爷是不能直接开打,但是他们这些徒子徒孙,可不正是用来较这个劲的么。
他们上一次执掌封神,做得是斩草除根,绝了又绝,现在人家翻过身来,树了旗掌了印,就是用脚后跟想也不可能有他们的好处,所以崆峒派其实是很惶恐的。
他们也想努力发展,但是本身不敢太招摇,万兵洞一亮相就和治安局合作了,随后又和国防军拉上了关系,又是献法又是代培,甚至直接拿出城市之心这种好宝贝,崆峒派用什么比呢?
而这番和当朝直接融合的做派,让所有的道门和释宗中人,都觉得万兵洞肯定是三老爷的正宗传人,因为他们的记载中,三老爷门下就好和当权者搅和到一块,根本不是清修之士,他们的主要矛盾点,还真就是这个。
大老爷的太清门人,一向都是“我是高人,我不要钱,别来烦我”;二老爷的玉清门人,则是“我是高人,想求我办事?钱的事再说,我先考验考验你,不行,你加点儿”;而三老爷的上清门人,就不太客气,“听说你找高人办事?我就是,掏钱吧”。
有这样的差别,所以二老爷门下和三老爷门下,自然是和睦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