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她身上有一种生猛气息(1 / 1)

加入書籤

夏明嫣的确没说那孩子是从北边儿来的,就连那荷包也是南边儿的物件,因为陆家本身就是从江南之地迁过来的。

楚氏这么说,反而说明她清楚这件事,还是知道内情的,一定跟这件事有关。

于杏儿看着眼前的楚氏,其实她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楚氏跟她的容貌有七分相似。

只是因为她长年在渔村长大,风吹日晒的皮肤比楚氏黑很多。因为长年迎风而立,她原本的丹凤眼要更眯一些。因为总是在船上干活,她的骨架也要更开一些。

再就是仪态了,楚氏是绝对的名门贵妇,高贵优雅,而她是刚入高门还没适应过来的渔家女,别说跟楚氏、夏明嫣这些人比了,就是跟秋果这样的侍女里活泼些的比,她都没什么仪态、规矩可言。

可是这些丝毫掩饰不住她们二人容貌上的相似,只是一开始她发现这种相似的时候,她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或者这些大家族都枝繁叶茂的,说不定楚氏只是她亲生父母的亲戚。

可是后来她越听越觉得不对了,难不成楚氏是她的亲娘?

于杏儿从小过的日子虽然远远比不上这些高门贵胄,可是她也没受多少苦,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觉得的,而且在村子里,他们于家还是富户呢。

她从小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得知自己是元京某个高门的沧海遗珠之后,她只有好奇和一点遗憾,反而在看多了夏明嫣、邓澜、董氏和外头的那些高门贵女事事有所顾忌的样子之后,那一点遗憾也快没了,她可不想那样。

不过,如果楚氏真是她的亲生母亲的话,于杏儿觉得自己有些接受不了,这不是一个背着人偷龙转凤的顾氏,楚氏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换了,她怎么能忍受得了?

如果楚氏是那种为了成大事可以不择手段的女人,于杏儿非但可以接受,她还觉得这是一个挺有趣的事,可楚氏既没念着亲母女的情分去找寻这个孩子,也没有赶尽杀绝把她口中所谓的乳娘和乳娘的女儿灭口,这还真是不上不下、很是奇怪。

于杏儿即便有了这样的猜测,也没有什么激动或怨恨的感觉,她只是觉得楚氏个这个人很矛盾、很奇怪:

“夫人是没听清楚吗?您怎么知道还是北边来的,还有,这毕竟是……事关故事里那位夫人的亲生女儿,这位夫人就真的不找了?”

“她抚养着别人的女儿,或许因为她心里还有她那位旧情人,就想着在旧情人的女儿身上弥补遗憾。可她是傻子吗?那毕竟不是她的亲骨肉,还是她的旧情人跟别人生的。”

于杏儿恨不得立时化身问题孩童,在渔村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与老天爷抢食,一次次地在风浪中命悬一线,这让她有了一种敏锐的猎人般的触觉。

她身上还有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生猛,一种随遇而安,万事都可以解决,解决不了也可以活一天算一天的独特气质。

夏明嫣之前还真没想到于杏儿在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之后会是这般态度,她原以为于杏儿要哭一场,甚至哭喊着厉声质问楚氏。

于杏儿现在这样,反而让她心中多了几分佩服,还别说,于杏儿这样,除了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学过琴棋书画,论性子和做派,可比楚氏亲手养大的夏明月强上不少,甚至这要是个男儿的话,或许还会比夏登云强上不少。

想到夏登云,夏明嫣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你想的倒是通透,这位夫人却迷糊得很,听了自己父亲的话去养别人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却不知是死是活。”

“殊不知在民间,这知晓亲生父母是谁的养子养女还好些,那不知父母是谁的,就是收养也找不到个好人家,毕竟谁晓得他们的亲生父母不是那等作奸犯科之人呢。”

“这孩子恐怕不会被太好的人家收养,没沦落到烟花之地去就不错了,日子定然不会过得太好,就不知道这当娘的,当真就能完全割舍掉么?”

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朝代,人的等级都颇为森严,因此就没有不注重血统的。

那些大户人家或是好一些的人家有一部分是有养子养女的,虽说这些孩子中,男的长大之后多是做了这个家族的心腹或是管事儿,女的资质好的,可能去跟大家族的旁系子孙联姻,也可能嫁给家族内部的子侄。

可这样的人家在收养的时候可不是什么人都收的,那些个孤儿虽小小年纪没了父母,但大多数也都是有可查的户籍文书的。

那等良籍的孤儿,特别是父母生前与养父母家相识的最容易有好去处,像于杏儿这种没有户籍文书,连亲生父母是良籍还是贱籍都弄不清楚的,是最难有好去处的。

能有个干净人家被家仆收养,为奴为婢都算好的了,很多这样的孩子最终就是被卖去了烟花之地,模样不好的则多去了贱籍苦役那里。

好人家不敢收养这样的孩子,万一是奴籍,他们会想,怎么就把孩子生在外面了呢?是不是孩子的父母跟主家有矛盾,万一哪天被人发现了,会不会因为这个孩子让他们跟另一个大家子闹矛盾。而且好人家的女儿,竟然是个奴才秧子,他们也接受不了。

更有甚至,万一这孩子本身是罪籍呢?长成之后,万一被人发现了,一定会连累他们。而且他们的亲生父母不在了,万一他们的亲族还在,将来从流放之地赦免回来,会不会找上他们呢……

再有就是官府,这种无门无户、家族不详的孩子,也不会轻易给他们上良户和高门的户籍。

因此,即便大户人家和书香门第真遇上了这么一个可心、投缘的孩子,也只能养在身边的奴仆名下,将来让这孩子给家里的少爷、姑娘做个伴读,或是贴身服侍的侍女、小厮。

这孩子没了正经名分,又不是那奴仆亲生的,主家的疼爱也如那风雨一般,说不定哪天就没了,长大以后能有个好结局的也不多,能在主家府上当个得脸的奴仆,就已经是他们的造化了。

这还是好的情况,多数大户人家不会冒这样的险,毕竟家生子自己知根知底的孩子那么多,真要养在奴仆名下,不如就找他们的孩子。更别说赶上那闹灾荒的年份,清清白白的良籍孤儿那么多,要收养一个出身上没有问题的,并不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