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挽歌(二合一)(1 / 1)

加入書籤

桓嗣自然不可能退却,当下传令全体兵马进行迎战。即便钱唐城中已经是残垣断壁,却也是巷战的好场所。双方兵马围绕着焦黑的还散发着滚滚热气的街区进行厮杀。

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舍,每一片街区都成为厮杀争夺的场所。尽管这些地方争夺到手已经毫无意义,已经全是焦土之地。但是战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关乎街区街道和某处房舍的争夺,而是关乎双方意志胜负的较量。击败对手,是唯一的想法,稀烂的城池不过是战场罢了。

战斗焦灼,北府军兵马人数虽不多,但明显在作战能力和手段上占据上风。高衡诸葛侃率领着左右两军各两千人,再街区之间穿梭搏杀,互相配合默契。谢琰谢玩叔侄则率中军两千人居中策应。北府军的将士们虽战力只剩六千,但却牢牢的盯在南城街区,顶住了桓嗣兵马的凶猛进攻。

双方在中街区域的争夺几近疯狂,在一个时辰之内,中街短短的不到百步的区域五度易手。街道上堆满了尸体,地面都被鲜血染的通红。此处成了绞肉场,双方在此阵亡兵马高达八百人之多,且全部是近身搏杀所致,可见战况之血腥。

这种战斗,其实已经带有一些意气之争了。在一处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地点不断的堆兵鏖战,那便是为了一口气,就是不让对方得手的意气。听起来似乎不该如此,但对于作战双方而言,那是一口气,泄不得。一旦泄了,在这种面对面的肉搏作战中便输了。

但毕竟桓嗣的兵马人数众多,比之北府军兵马多了两倍有余。虽然死伤过万,但是可战兵力还有一万五六千人。人数依旧是北府军的两倍有余。

战斗进行到午后时分,在最终夺取中街之后,桓嗣的兵马将北府军压制在南城数条街区的范围,完成了对北府军的合围。

在南城一座稍微完好的没有被大火彻底焚毁的宅子里,谢琰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诸位,我北府军将士都是好样的,我阿兄带出来的兵将,果然没有辜负他当年的心血。目前为止,我们歼敌已经过万,坚守两天时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谢琰在此感谢诸位英勇。能和诸位一起作战,是我谢琰的荣幸。”

谢琰对眼前这些浑身浴血,盔甲破烂,疲惫之极的将领们说道。

“谢将军,我等能跟随你作战,才是我北府军的荣幸。当年北府军建立之时,谢大将军于广陵募兵训练,谢将军却也在京口负责后勤物资的调配,可以说北府军建军伊始,谢将军便是我北府军的创立者之一了。今日大战,又让我回到了当年跟随大将军一起同秦人作战的感觉。心中当真是感慨激动之极。上一次是谢大将军统帅我们作战,此次是谢将军,变的是领军之人,不变的是我北府军依旧强悍,不负故人。”诸葛侃大声说道。

“诸葛将军的话正是末将想要说的。今日无论胜败,我们都没有辱没北府军之名。”高衡点头附和道。

谢琰呵呵笑道:“二位将军是北府军功勋将领,北府军正是因为有你们所以才能依旧战力强悍。我相信,北府军依旧可以重现辉煌。”

话锋一转,谢琰道:“不过,眼下的局势于我不利。虽则我们立誓战死于此,绝不后退半步。但,我个人还是有些想法,想要跟诸位商量。”

“将军请讲。”众将领纷纷道。

谢琰点头道:“我想分出一部分兵马突围出去。一则,我不希望北府军尽数战死于此,北府军需要留下一些火种。全部战死于此,北府军岂非就此湮灭。二则,会稽郡百姓需要保护,会稽城需要有兵马回去组织防守。故而,我建议天黑之后,由高将军或者是诸葛将军率两千兵马突围回到会稽,组织人力兵马守住会稽城。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听了谢琰的话,认为谢琰恐怕是想要撤退了。那也难怪,谢琰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真面临目前的境况,他想要撤兵也是在情理之中。

诸葛侃沉声道:“谢将军,要突围也是谢将军率军撤离,我诸葛侃是立下誓言的,绝不会此刻离开。”

高衡也道:“我也不走,谢将军领兵马突围便是。我等留下死战到底。”

谢琰忙道:“你们不要误会,我谢琰非贪生怕死之人。我只是为了保存北府军火种,以及为了会稽郡百姓着想。我也立下的誓言,岂会食言?分兵不是撤逃,我们死战到底的决心不变。留下来的人,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也不会折损北府军的威名。”

高衡道:“谢将军的意思我等明白,谢将军是知道今日恐怕要玉石俱焚,所以不肯让所有人战死于此,为我北府军保留火种,为北府军着想。但这大可不必。我北府军当年何等壮大,这些年来,沦落到只剩下这些兄弟,那说明我北府军已经完成了使命,早已可以寿终正寝了。今日这一战,能为北府军正名,让世人知道我北府军的勇猛,那已足够。又何必在乎他是否存续下去呢?今日天下最强的兵马是东府军,我们北府军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等已经立誓血战到底,便让我北府军将士燃起最后的火焰,烧的粉身碎骨吧。其余的倒也没什么了。”

诸葛侃呵呵笑道:“高兄弟说的极是。北府军之名流传于世便可,至于光耀壮大之事,大可不必。北府军的壮大已经过去了,眼下只可坦然接受便可。执着于此,反诸多不便。”

谢琰颇为惊讶,但他并没有表现的太吃惊,只叹息一声,微微点头。

别人或许不明白,谢琰确实心里清清楚楚两名老将的言外之意。北府军这个金字招牌曾经闪耀四方,但如今早已不是当年。北府军这个名头固然带来荣耀和骄傲,但其实勉力维持北府军已经不合时宜。

谢琰其实早就想将这一万北府军交由李徽,成为东府军中的一份子。事实上北府军这些年的粮草盔甲中的大部分都是徐州供给的。以会稽郡一郡之力,根本无法养兵。但李徽始终不肯答应将北府军编入徐州军中,谢琰多次请求都遭拒绝。

后来谢琰从诸葛侃高衡等人口中得知了缘由,知道了李徽为何不肯接手的原因。那当然是因为谢玄之故。谢玄临死之前,曾和李徽谈及北府军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坦然告诉李徽,他不希望北府军跟随李徽走上不忠之路。

最终,北府军残部前往会稽,也正是李徽做出的安排。李徽不肯违背谢玄之愿。虽然北府军残部归于徐州是最好的结果,他也不肯这么做。而且为了维持这只兵马,给予了大量的资助。事实上北府军能够撑到今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李徽也做了他该做的。但其实,对于北府军残部而言,他们最好的归宿便是归于李徽麾下,加入东府军中。可是因为有北府军之名,李徽不能接受他们。

这些话,谢琰和诸葛侃高衡等人都开诚布公的谈论过。此番会稽出兵,一方面是北府军理所当然的为了大晋尽忠之举。另一方面也是响应李徽的起兵,报答这些年来徐州对北府军的资助,展示给李徽瞧瞧,他养着的北府军是能够为他独当一面的。

在诸葛侃和高衡等人看来,此次出兵是北府军的最后一舞。之所以所有人都决定死战不退,也正是因为他们已经决意让北府军之名留在天地之间。而这支兵马本就从实际的意义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上不应该存在了。

为了将士们的未来,不再背负北府军之名,反而是最好的情形。这样他们可以放下过去,坦然加入李徽的麾下,重新开始。此次死战,既是报答李徽之前的资助续命之恩,也是证明北府军旧部的能力和作战态度。此战之后,无论胜败,北府军都将要彻底解散。这已经是诸葛侃高衡等人的共识了。没有了北府军这个名号的束缚,李徽也才能接纳他们。

这是个痛苦的决定,但面向未来,是高衡诸葛侃等人最为明智的选择。

谢琰是性格和顺,且淡泊之人,更是个聪明人。他并不像他的父亲谢安和谢玄那样,对有些事情太过执着。这些年来,他也看清楚了时局的变幻,知道大晋的崩溃已经是不可阻挡之势。知道来来往往的朝廷中的那些人,都靠不住。他明白王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必再去留恋。

事实上,他早就已经决定跟随李徽,为他效力了。往日的一切,谢家的一切,都已如烟云飘散,他也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去恢复这一切。对谢琰而言,能够保住谢氏后人,能有一席之地便可。什么忠于大晋,家族巅峰荣耀这些事,他其实早就不想了。

他和李徽很熟悉,谢家和李徽之间的那些纠葛,父亲堂兄堂姐和李徽之间的那些事他都亲历。他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并不认同阿爷和堂兄的做法。他对李徽钦佩之极,谢家于他或有提携之恩,李徽对谢家也是涌泉相报。李徽千里迢迢来会稽平复教匪之乱,救了自己的性命。为了堂兄,兴师动众不惜陈兵江上,和司马道子正面相抗。有几人能够做到?

种种的交往和事迹,让谢琰明白了一件事,跟随李徽的脚步,那是最正确的事情。

只不过,今日他生出了些私心。北府军是阿爷和堂兄一手建立的,今日这番血战,眼见被敌人包围。谢琰总希望给北府军留下些什么,所以才提出突围的想法。

听了诸葛侃和高衡等人之言,谢琰点点头,长吁一口气道:“二位将军所言甚是,豁达如此,当真难得。当此之时,唯死战耳。北府军若今日覆灭于此,那也是命数使然。是我想多了。”

诸葛侃道:“将军所言其实也没错,我的建议是,让谢玩小将军天黑之后率军突围。回到会稽之后,也好保护谢氏家小。万一我们覆灭于此,也有退路。”

谢玩叫道:“我不走,我也是发了誓的。”

谢琰笑道:“是啊,我们当共生死。此处败了,会稽也守不住,何必多此一举。诸位,各自回去,拼死而战便是。”

经过了这个小插曲,北府军众人摒弃杂念,再无多想。傍晚时分,桓嗣的兵马合围进攻,双方血腥的绞杀再一次开始。

两个时辰后,北府军被压缩到两个街区,五千人手只剩下三千人。越黑风高,寒气逼人,四周桓嗣的兵马鼓噪进攻,北府军兵马破釜沉舟开始沿着中街往北猛攻,以求突破。

双方在钱唐县贯穿南北的中街纵道上展开厮杀,黑暗之中,火把在寒风中明灭,生命在热血飞溅中流逝。无数的生命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凋零,热血身躯化为冰冷的躯壳。

北府军最后的残部,在这场战事之中证明了他们的英勇和无畏,就像是当年八公山下淝水之畔的战场上,新建立不久的北府军便是面临着如此的绝境,面临着铺天盖地的敌人。彼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彼时谢大将军尚在,横枪立马,阵前挑杀敌军主帅,完成了逆转。

只不过,今日的北府军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的是北府军最后的尊严,唱起的是最后的挽歌。

凌晨时分,桓嗣得到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东府军骑兵突破了拦阻,冲破了埋伏兵马的防线,已经向着钱唐而来,距离钱唐只有不到三十里。

其实,三更时分,桓嗣便接到了后方交战的禀报。埋伏的兵马阻击了东府军的兵马,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桓嗣明白自己要抓紧时间剿灭城中之敌,所以命兵马猛攻城中兵马,以求快速解决。怕的就是后方顶不住。

现在,坏消息传来。后方五千伏兵只是一开始占了便宜而已,这才一个多时辰,便已经被对方冲破阻击,冲过了伏击圈。

那也难怪。对方都是骑兵,且携带火器。拦阻的障碍物被他们用炸药包炸开,他们的火器轰的拦截的兵马根本无法立足,大量的手雷引燃了山坡上的枯枝荒草,让藏在山坡上的弓箭手只能撤离躲避。

桓嗣其实心中早有预期,他只是希望伏兵能够撑得久一些,自己这里进展的快一些。

但现在,桓嗣知道自己不得不赶紧撤离了。城中的敌人虽然只剩下了两千多人,被堵在纵街的残垣断壁之中。但是,对方顽强的战斗意志让桓嗣绝望,要解决他们,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成功的。

东府军骑兵已经在三十里外,天已经要亮了。这点距离对方骑兵不到半个时辰便将抵达。到那时,想走都走不成了。

自己手下率领的兵马只剩下不到一万一千人了。想和东府军骑兵交手,必死无疑。

眼下的情形,让桓嗣像是吞了一口苍蝇一般难受。两天搏杀,死伤一万四千多兵马,最终依旧没能拿下钱唐,没能歼灭对手。而现在,他将不得不即刻撤兵了。占领三吴的任务怕是也要泡汤了。

尽管心中极度不甘和恼怒,桓嗣还是很快下达了撤兵的命令。被对方骑兵冲来拦住后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趁着黎明前的最后的昏暗,趁着对方骑兵还不能在昏暗的凌晨全力行军,必须即刻撤走。

一声令下,城中桓嗣兵马如蒙大赦,快速撤离。不到盏茶功夫,本来围困着谢琰等人的敌军便突然消失的干干净净。

谢琰高衡诸葛侃等人还以为是对方使诈,一群浑身浴血的北府军将士们还死守着周围的残垣断壁不敢擅动。直到有人爬到高处,看到了城北方向大批敌人正在凌晨的微光之中仓皇撤离,众人才意识到桓嗣带着兵马撤离了。

“当真……我们胜了?他们就这么逃了?”谢琰不可置信的问道。

“哈哈哈,还能是假?他们逃了,他们被我们打败了。我们证明了自己,我们没有给谢大将军丢脸。”诸葛侃大笑道。

他的肩膀上还插着一支箭,身上全是血,因为作战正酣,没时间拔箭,只砍断了箭簇,露出半截箭杆在外边,显得颇为诡异。但此刻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举手高呼大笑,任由伤口鲜血汩汩流淌而根本不在乎。

谢琰大喜道:“哈哈哈,太好了。果然是两军相遇勇者胜,我们战胜了数倍之敌。这真是太好了。”

诸葛侃对站在一旁的高衡大声道:“高兄弟,你不高兴么?伤势如何?死不了是吧。咱们胜了啊,咱们北府军将士们过了这么多年,依旧不是这些虾兵蟹将所能战胜的。哈哈哈。我们胜了啊。”

高衡抹着脸上的血迹,点头道:“我自然高兴,我们胜了,自然高兴。可是……我们死了好多兄弟啊。你瞧瞧,我们身边只有这么点人了,我们的兄弟都战死了啊。呜呜呜,我能笑得出来么?我倒是想笑啊,可我,呜呜呜,笑不出来啊。”

高衡说着话,掩面大哭起来。诸葛侃这才从狂喜之中清醒过来,看向四周。不到两千名兵士还能站着,每个人身上都血迹斑斑。周围的地面上,残垣断壁之中,趴着的,靠着的,侧着的,仰着的,一只脚搭在土堆上的,匍匐在血泊里的,那些都是北府军的兄弟。

此战,己方上万兵马,只剩下了不足两千人。人都死光了。

诸葛侃心中悲痛猛然袭来,宛如重锤砸在胸口上,面色惨白,几乎停滞了呼吸。许久之后,才大声嚎啕了起来。

一时间,所有人都受其感染,从麻木的战斗状态之中解脱出来后,痛哭哀嚎,声震空城。

半个时辰后,朱超石率骑兵抵达钱唐。进入钱唐县城之时,朱超石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钱唐县也是富庶之地,城中繁华,哪怕只是个小县城而已,也是花团锦簇之地。但眼前的钱唐已成废墟,到处是尸体,密密麻麻的铺满了街道和残垣之中,就像是一座人间地狱。

而站在城内街道中的那两千名浑身浴血面色漆黑的兵士,活像是从地狱之中爬出来的恶鬼一般。朱超石不敢想象,这里经历了怎样的战斗。

晌午时分,在打扫了战场之后,朱超石和谢琰等人商议了一番之后做出了决定。朱超石的骑兵会沿着太湖以西北上,进攻遭受重创的桓嗣的兵马,将他赶出吴兴。

谢琰等两千余人则前往太湖以东的吴郡休整,治疗伤者。朱超石会将此处战况上报给李徽,请李徽派人前往接应。

午后时分,朱超石率军北上,谢琰等人安葬了北府军阵亡将士之后,于次日午后进军吴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