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明年肯定在金銮殿(1 / 1)
徐妙锦看向朱小宝,笑道。
“老爷子,您大孙更厉害,就别为难我了。”
朱元璋一拍额头,笑着看向朱小宝。
“差点忘了你!你有啥下联?”
朱小宝笑道。
“有!您听着!”
“‘单人为大,双人为天,天高地厚,人情厚于天!’”
徐妙锦抬头看朱小宝,脸颊微红。
“甘拜下风!这联确实妙!”
朱元璋叫好。
“大孙这联说到咱心坎里了!大明就是人情社会,人情最大!”
周围书生们嘴角抽搐,全都嫉妒地看着朱小宝。
这时他们才注意到,这自信满满的少年,不仅相貌出众,还气质儒雅。
原本盯着徐妙锦的公子们,看到朱小宝后也收起了心思。
本以为徐妙锦已是奇才,没想到这位少年更厉害,随口一联就胜过自己苦思冥想的成果。
掌声四起,朱小宝三人这才发现大家都在看他们。
朱小宝愣了愣,问道。
“咋了?”
徐妙锦掩嘴笑道。
“还不是因为你,把大家都比下去了!”
朱小宝不好意思地向众人点头,众人也抱拳回礼。
刚才出联的书生过来,笑道。
“公子大才,是要参加秋闱吗?”
朱小宝点头。
“算是吧。”
书生自我介绍。
“我是湖广黄淮,定居应天,即将参加秋闱,敢问公子大名?”
文人喜欢结交有才之人,希望以后能同榜高中。
“朱小宝。”
朱小宝觉得黄淮这名字有点耳熟,却想不起在哪听过。
黄淮笑道。
“朱公子,希望明年殿试能再相见,别让我失望!”
朱元璋开玩笑道。
“咱孙子明年肯定在金銮殿,你能行吗?”
黄淮自信道。
“老爷子别小看人,我有信心金榜题名!”
朱元璋来了兴趣,问道。
“那咱考考你,圣上每天批奏疏很累,该如何分忧?”
黄淮想了想,道。
“我建议在外廷设一个议政班子,由大学士组成,帮圣上分担。”
朱小宝闻言心头一震,突然想到“内阁”二字!
他这才想起,黄淮正是未来内阁制度的奠基人!
朱元璋皱眉。
“这不会让皇权旁落吗?”
黄淮恭敬道。
“外廷只有议政权,决策权还在皇爷手里,这样皇爷压力小了,也能分忧,两全其美。”
朱元璋眯眼思索,朱小宝赞道。
“黄兄高见!”
黄淮忙说。
“不敢当!朱公子的‘人情厚于天’才是真本事,在下佩服!”
朱小宝笑道。
“希望明年春闱能在皇宫见到你。”
黄淮握拳。
“我一定能去,朱公子也要努力!”
朱小宝点头。
“好。”
朱小宝三人吃饱喝足后,便与众人相互拱手道别。
应天大街上依旧人潮涌动,车马往来不断。
街边店铺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花树随处可见。
与去年中秋相比,今年的景象更为繁华热闹。
这预示着大明今年在经济民生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入夜,外界的热闹属于他人。
朱元璋和朱小宝心系天下,不便在宫外久留。
与徐妙锦告别后,祖孙二人便返回了皇宫。
因为明日要在武英殿举行定储仪式,今晚需要好好休息。
回宫后,朱小宝先陪朱元璋来到谨身殿,通政司的奏疏早已堆积在此。
望着如山的奏疏,朱元璋幽幽叹气,端起浓茶喝了一口,问朱小宝。
“大孙,你觉得今天宫外那年轻人的建议如何?”
朱小宝明白祖父所指,谨慎答道。
“若真组建这样的文臣班子,虽目前权柄不大,但久之可能坐大,若没有其他势力制衡,此法不可行;若能找到平衡之策,则可考虑。”
内阁制度形成于永乐时期,洪武年间尚不具备条件,没有宦官集团制衡,皇权会被文官削弱。
此时的朱小宝,已经能站在帝王的视角来思考了。
要巩固皇权,就不能让文官独大,需用宦官集团制造矛盾、维持平衡。
皇权统治,不能简单以忠奸划分,必须让不同势力相互争斗,方能彰显帝王权威。
培养宦官需要时间,当时内廷宦官大多目不识丁,永乐时期才开始专门教太监识字。
而朱元璋厌恶宦官干政,在《皇明祖训》中三令五申禁止宦官识字。
因此,在司礼监制度成型前,空谈内阁不切实际。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朱小宝一眼。
“不错!那小子有想法,但太过简单,和当年的你一样。”
说罢,莞尔一笑。
朱小宝面露羞赧。
确实,不了解当时的政治架构,空谈制度难免纸上谈兵。
“不过……”
朱元璋话锋一转。
“他有这份心,说明是个肯做事的人,咱倒期待他日后能在金水桥鲤鱼跃龙门。”
朱小宝笑道。
“那咱们就等着看吧。”
朱小宝暂未敢向朱元璋提及内阁与司礼监的架构,深知此时提及只会让祖父动怒,毕竟他绝不会同意宦官识字。
御案上铜灯随对话晃动,朱小宝正襟危坐批阅奏疏,朱元璋则躺在摇椅上翻阅史书。
批阅过半,朱小宝已有些头晕。
他深知朱元璋勤政,但自己并不想效仿,凡事亲力亲为耗费心力,洪熙帝监国十六年便英年早逝,正是因此。
仁宗之后,明朝加速完善内阁与司礼监制度,皇帝才得以减轻负担。
朱小宝翻开一封礼部尚书李缘的奏疏。
“自洪武七年至今十八载,倭国怀良亲王屡屡朝贡却多有缺漏。”
“今浙东台州、明州等地七十余人被俘,恳请下诏追回。”
这涉及外交政策,倭寇屡犯浙东沿海,令朝廷头疼。
朱元璋见朱小宝犹豫,探身一看,怒道。
“小小倭寇,竟敢冒犯天威,真以为咱不敢收拾他们?大孙,看咱如何回应。”
朱小宝点头提笔,朱元璋口述国书。
“上天有好生之德,厌恶不仁者自取灭亡,昔日中原动荡,倭寇趁元朝衰弱进犯浙东、山东,朕乃华夏正统,耻于前王受辱,兴兵扫平胡虏。”
“自古帝王居中原而治四夷,历代相承,皆依此道,元朝本为漠北胡夷,窃据华夏百年,败坏纲常。”
“朕承蒙上天祖宗庇佑,起兵二十年,收复失地,登基为帝,诏书到日,顺服则上表称臣,抗拒则整兵自守,若继续为寇,朕必命舟师直抵其国,缚其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