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亲爹没有祖爷爷亲(1 / 1)

加入書籤

“啥法子?”

朱小宝追问。

杨靖一咬牙。

“这事儿还得治本,只有把倭奴灭国绝种,东南才能安定。”

这话一出,旁边的詹徽和李缘脸都抽抽了。

杨阁老还真是敢说啊!

大明哪来这么多钱跨海灭国啊?

詹徽赶紧反对。

“臣不同意!太孙殿下,好战必亡啊!”

李缘也跟着说道。

“咱要去灭了人家,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啊!”

朱小宝没理他们,冲杨靖抬了抬下巴。

“杨阁老,你接着说。”

杨靖一听这话,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眼睛都红了。

“百姓为啥忍?仕子为啥只嘴上骂两句?”

“那是因为民愤还没到份上!”

“太孙殿下要是接着放风说要开市舶司……”

詹徽当场炸毛。

“你是想故意引倭奴来杀百姓?”

“杨阁老!东南百姓可是大明子民啊!”

杨靖声音发颤,却咬着牙道。

“人心不狠,江山不稳!”

“等百姓被杀到一定程度,彻底激起了民愤,咱们出兵便是名正言顺!”

“可以先让东南军队故意打败仗,放倭奴进来祸祸,等时机到了,咱们再扬帆出海……”

李缘气得大喊。

“你知道那得伤亡多少百姓吗?他们可都是我大明子孙!”

“太孙殿下,臣请您罢免杨靖!”

詹徽也跟着喊道。

“臣附议!”

朱小宝盯着他们,半天没说话,最后才摆了摆手。

“今天的事谁也别往外说,让孤想想。”

“太孙殿下!”

李缘和詹徽情绪激动。

朱小宝的视线,冷冷扫过二人。

“先回去。”

“是,臣等告退。”

等三阁老走后,朱小宝便瘫在胡床上直揉太阳穴。

牺牲一部分百姓,换倭奴灭国,这选择题咋选?

老爷子当年给倭奴下过三封国书,压根没用。

这群家伙就是记吃不记打,现在不收拾,以后到嘉靖年倭患更严重,再往后到二十世纪,他们还得祸祸全世界。

朱小宝琢磨了半天,突然喊。

“郑和,把钟勖和平安唤来!”

两人刚到,他便开口道。

“给汤鼎写信,限他一个月内琢磨出灭岛计划,并将所有方案都整明白报上来。”

“记得,一定让他秘密行事,万不可透露任何风声!”

平安吓得舌头都捋不直了。

“灭岛?灭……灭哪个岛?”

朱小宝吐出三个字。

“倭奴岛!”

这下,钟勖也慌了。

“太孙殿下,使不得啊!”

朱小宝压根不理他,只是叮嘱道。

“这事必须保密,马上给汤鼎发函,快去!”

从阳春三月在全国铺开新政算起,这大半年时光里,永不加赋的国策正像春雨润物般在大明疆域内落地生根。

当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传遍千家万户,朱小宝便开始了耐心的等待。

他在等人口增长逐渐步入平稳轨道,等十年后的时机成熟,便能推行摊丁入亩,彻底掀翻封建社会人头税的大山。

毕竟国策这事儿,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快餐,得像老火煲汤般慢慢熬。

就说全国鼓励私学这事儿吧,如今随着大明经济冒热气,私学那叫一个红火。

朱小宝可没让朝廷插手管控,反倒像是撒了把鱼饵。

嘿!

这可让士绅商贾们瞅准了捞金的机会。

他心里有本明白账。

单靠官学想让教育遍地开花,好比拿小木桶去舀大海的水,必须得让私学也来凑凑热闹才行。

等这些私塾发展得差不多了,朝廷再出手梳理规整,既能让富户们赚得盆满钵满,又能给赋闲在家的秀才们添份生计。

不过现实挺扎心,底层百姓想送娃读书,还得掏些腰包。

没办法啊,就眼下朝廷的家底,哪能让家家户户都免费上学?

一来教书先生不够用,二来但凡中了举人以上的读书人,谁肯屈就去当孩子王?

所以大多是穷秀才们在操持私塾,他们也要吃饭穿衣,这些识文断字的主儿,正好能把基础学问传给娃娃们。

说来也神奇,这私学一放开,市场就跟长了眼睛似的,自己琢磨出了定价的门道。

你争我抢拉学生的当口,学费自然就降到老百姓能接受的份上了。

教育这事儿,还得靠时间慢慢煨,三五年都算快的。

总之啊,洪武二十七年这大半年,朝廷都在忙着定方向、划重点。

眼瞅着秋九月到了,东南的汤鼎递上来一份攻岛策划方案书,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哪儿该炸、谁该抓、哪些人得严惩,十几页纸写得明明白白!

这可是妥妥的最高机密啊!

知道的人,自然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朱小宝听了杨靖的主意,故意把东南国门松开些,让倭寇可劲儿在沿海折腾。

不过他给汤鼎划了条红线。

钱被抢了算事儿,可不能让老百姓遭太多罪,这算是给杨靖的计策打了个补丁。

现在东南那叫一个乱,都察院的言官们天天跟炮仗似的弹劾倭寇,可朱小宝觉得还不够,得让民间舆论和番邦议论也跟着烧起来,他还在等一个最佳火候。

此时,何广义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说张霞南下到了河南。

这丫头神出鬼没的,朱小宝挠破头也猜不透她葫芦里卖的啥药。

好在内阁和司礼监如今运转得跟精巧的钟表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根本不用朱小宝操心,他只管把大明这艘大船的航向舵稳当。

九月底,秋收也进入了尾声。

朱小宝回到东宫,瞧见九个月大的小家伙正被老爷子架在脖子上疯玩,一老一小的笑声跟铃铛似的在院子里晃荡。

他走过去想接过娃,哪知道小家伙立马扯开嗓子嚎,直到朱元璋把他接过去,才破涕为笑。

朱小宝瞅着这场景直犯嘀咕。

合着亲爹还没祖爷爷香?

老爷子得意得直朝他挤眼睛,那意思像是在说。

你看,娃不跟你亲吧!

等把小家伙交给丫鬟,老爷子在石桌边坐下,热得满头大汗。

朱小宝赶紧递上凉茶,老爷子边喝边问。

“今日得闲了?”

“嗯。”

朱小宝刚点头应了声,就冷不防被老爷子拽着往后院跑去。

“快跟咱走!”

“后院的稻子该割了,正好你有空!”

到了后院,朱元璋照旧坐在田埂上摇着蒲扇,朱小宝带着下人象征性地割了几刀。

他心里清楚,老爷子哪儿是真要割稻子,不过是忘不了当年秋天割稻、冬天种麦的老习惯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