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产业链(1 / 1)
“是啊,明轩,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万一搞砸了,大家的地可就……”另一个也附和道,话里透着担忧。
周邵华默默听着,没有说话,但他眼神中的支持,给了周明轩莫大的鼓励。
陈得财则大大咧咧地说:“轩哥,我相信你!你说咋干,我就咋干!我家的地,第一个拿出来!”
周明轩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各位叔伯,我理解大家的顾虑。土地是咱们农民的根,谁都不会轻易放手。”
“但大家想过没有,现在各家各户自己种,地块零散,大型农机进不去,科学管理也难统一,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
“像咱们现在这样,每家几亩地,就算风调雨顺,一年到头刨去成本,又能剩下多少?”
“如果把土地集中起来,我们可以引进更先进的农机具,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指导,统一种植优质高产的品种。”
“到时候,产量上去了,品质提高了,咱们‘明康’的牌子也响了,农产品自然能卖出好价钱。”
“至于大家的地,可以折算成股分加入合作社,年底按股分红。同时,在合作社干活的人,还能领到一份工资。”
“这样算下来,大家的收入只会比现在高,不会比现在少!”
周明轩的声音不高,但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敲在大家的心坎上。
他将自己通过和农业专家、外地成功企业家交流得来的经验,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利弊。
赵大山听完,沉吟了片刻,猛地一拍大腿:“明轩这法子,我看行!”
“咱们村能有今天,靠的是啥?就是明轩这敢想敢干的劲头,还有他那活络的脑瓜子!”
“以前搞养殖,搞竹编,哪一次不是他带着咱们闯出来的?”
“土地是命根子没错,但抱死的理,是会饿死人的!时代变了,咱们也得跟着变!”
赵大山队长在村里威望高,他一表态,众人的心思也活络了不少。
周邵华这时也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我支持明轩。我家的地,也算一份。”
有了父亲和队长的支持,周明轩心里更有底了。
他又补充道:“当然,这件事不强求,全凭自愿。愿意的,咱们就一起干,不愿意的,合作社也不会有任何意见。”
“而且,我打算先从咱们合作社内部的社员开始试点,如果效果好,大家看到了实惠,再逐步推广。”
这话一出,不少原本还有些犹豫的人,也松了口气。
“明轩这孩子,做事就是稳妥。”
“是啊,先试点看看,行就行,不行咱们也没啥损失。”
接下来的日子,周明轩忙得脚不沾地。
他一边组织人手对首批流转过来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一边联系农机站和种子公司。
同时,农产品深加工的项目也在同步推进。
他通过和食品加工厂的老师傅聊天,以及自己查阅的资料,很快就掌握了果脯、果酱、腊肉、熏鸡等产品的制作工艺和配方。
“明康”牌的第一批深加工产品,一经推出,就在县城乃至市里的供销社和商店里引起了轰动。
用料扎实,口味独特,包装也新颖。
尤其是那批用果园自产水果制作的果脯和果酱,酸甜可口,成了抢手货。
腊肉和熏鸡,更是供不应求,许多城里人托关系都想买到。
“二哥,咱们这果酱太好卖了!供销社的王主任又来电话催货了!”周明航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负责着深加工车间的生产调度,此刻他兴奋地跑来向周明轩汇报。
周明轩脸上露出了笑容:“告诉王主任,品质第一,不能因为赶货就降低标准。”
“知道了,二哥!”周明航用力点头。
另一边,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试点也初见成效。
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长势喜人。
秋收时节,当大型收割机开进连片的稻田和玉米地时,那壮观的场面,让所有人都震动了。
产量一出来,更是让那些参与试点的社员们笑得合不拢嘴。
比他们自己种,亩产足足高出了两三成!
年底分红大会上,当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发到社员手中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我的天!比我自己种地多赚了快一半!”
“还是明轩有远见啊!跟着明轩干,没错!”
那些先前观望的村民,此刻肠子都悔青了,纷纷找到周明轩,要求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
周明轩自然是来者不拒。
短短几年间,“明康农产品合作社”的规模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不仅周家村,就连隔壁几个村子,也都主动加入了进来。
土地连片成规模,大型农机在田野上驰骋,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多都成了合作社的“农业工人”,按月领工资,年底有分红。
村里的路修得更宽了,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新的学校、卫生所、养老院也相继建成。
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老人们爽朗的笑声,成了村里最动听的交响曲。
周安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城里优渥的工作,回到了村里,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他利用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在合作社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干得有声有色。
周宁也考上了省城的名牌大学,学的经济管理。她假期回来,总能给合作社的运营管理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周明航早已娶妻生子,成了深加工厂的厂长,把厂子管理得井井有条。
周云溪在县高中当了老师,深受学生爱戴,她时常利用周末,回村里给孩子们补课。
周邵华和沈映雪老两口,看着儿孙们一个个都有出息,家乡面貌日新月异,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周邵华的竹编手艺,在周明轩的运作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工艺品产业,产品甚至远销海外,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陈得财也早已成家立业,在合作社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常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认识了轩哥,跟对了人!”
苏家那边,在周明轩的帮扶下,也早就摆脱了贫困。苏大勇的屠宰生意越做越大,苏小虎也成了合作社里一名优秀的技术骨干。
这一天,阳光明媚。
周明轩站在合作社新办公楼的楼顶,眺望着山下。
千亩良田,阡陌纵横,绿意盎然。
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冒着袅袅的白烟,那是深加工车间在忙碌生产。
远处,新建的村民别墅区,白墙红瓦,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苏兰心轻轻从身后环抱住他,将脸颊贴在他的背上。
“明轩,你看,我们的家乡多美啊。”
周明轩转过身,将妻子拥入怀中,深情地吻了吻她的额头。
“是啊,很美。”
他低头,看着妻子温柔的眼眸,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与爱意。
这一路走来,若没有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他不可能如此顺利。
“爸!妈!”周安带着一身朝气跑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亭亭玉立的周宁。
“省里农业厅的领导来了,说是要来咱们合作社考察‘明康模式’,准备向全省推广呢!”周安兴奋地说道。
周明轩和苏兰心相视一笑。
“好,我们这就下去。”
周明轩拉着苏兰心的手,和儿女们一起向楼下走去。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所掌握的那些通过与人交流获得的技能、经验和技术,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施展。
带领乡亲们走向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这条路,他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属于他和这个时代的故事,仍在继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而那份最初的幸福,早已在他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沉淀得越发醇厚,香远益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