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收入翻一倍(1 / 1)
吃过早饭,林明远来到蘑菇大棚。远远就看见石匠组的人已经在忙活,韩大山、林支书、高长征和方有福四个村里的大佬也都到了。
“小林来了!”韩大山第一个发现他。
“来得正好!”林支书招手示意他过去。
林明远快步走过去,跟几位长辈打过招呼。蘑菇大棚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墙体全部砌好,就等着安装门窗和内部设施了。
“各位叔伯早。”林明远笑着说。
林支书开门见山地问:“蘑菇大棚马上就完工了,你这边准备得怎么样?”
“都准备好了。”林明远环视四周,“农技的技术要点我都整理成册子了,到时候分发给社员们学习。”
“那准备什么时候开工?”高长征插话道。
林明远想了想:“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搞定。”
“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好日子。”林支书点点头,“正好赶上春耕。”
外面的积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田野里露出了黑黝黝的泥土。再过几天,社员们就要开始春耕了。漫长的冬天,终于要过去了。
“对了,”方有福忽然说道,“听说你最近在琢磨新菜?”
林明远笑着点头:“是啊,厨艺提升了,现在做菜比以前有进步。”
“那得尝尝。”韩大山眼睛一亮,“要不今晚到我家?”
“行啊。”林明远爽快地答应下来,“正好试试新研究的几道菜。”
几个人又聊了会儿工作上的事,各自散去。林明远留下来检查蘑菇大棚的建设情况,不时给工人们提些建议。
午后,他去了一趟医务室。最近天气转暖,感冒发烧的病人多了起来。虽然孙志军医术等级不高,但处理些常见病还是没问题的。
“林医生,”一个老大娘拉着他的手,“多亏了你给开的药,我那老胳膊好多了。”
林明远笑着应付:“大娘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忙完医务室的工作,他又去了趟巡防队。几只小狗见他来了,欢快地围着他转圈。
“训练得怎么样?”他问值班的队员。
“挺好的,现在巡逻都能发现生面孔了。”队员竖起大拇指。
林明远蹲下身,摸了摸几只小狗的脑袋:“好样的。”
夜幕降临,他按约定去了韩大山家。厨房里,他专注地烹饪着,手法娴熟,动作行云流水。
“好香啊!”韩大山在外面闻着味道直咽口水。
没多久,一桌菜就端了上来。虽然都是普通食材,但在林明远的烹饪下,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这手艺,”高长征尝了一口,赞不绝口,“比县城饭店的厨子都强!”
林明远谦虚地笑笑,心里却在盘算着:等蘑菇的事情告一段落,就上山打猎去。年前打的野味快吃完了,得提前准备着。
蘑菇大棚的扩建工程终于接近尾声。
林明远站在门口,望着眼前这座崭新的建筑。初春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尘土,在他脚边打着旋儿。阳光透过薄云洒落,为这座占地千余平的蘑菇大棚披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下可算是有模有样了。”他轻声自语,目光扫过那一排排整齐的窗户。营养土工室、营养液配制间、储物间一应俱全,虽说设备简陋,但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小型蘑菇种植基地。
石磨和搅拌机都是孙师傅亲手打造。那位老木匠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将这些设备一一完工。虽然都是纯手工操作,但胜在实用。在这个年代,电力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就连使用都成问题。整个村子就一根家用电线,时不时还要停电,根本无法支撑大型设备的运转。
“明远啊。”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明远转身,只见韩大山正踱步走来。这位五十出头的老支书,是他在长岭子村最信任的人。
“韩叔。”他微微颔首。
“蘑菇大棚马上就要完工了,”韩大山站到他身边,目光炯炯,“人手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没?”
林明远摇了摇头:“这事我相信韩叔和林支书的眼光。”
“哈哈,你小子就是滑头!”韩大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这话听在耳中,林明远心里明白,自己这个决定让两位长辈很是受用。毕竟在农村,人情往来最是复杂。让他们去安排人手,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施展人情的机会。
“对了,”韩大山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尝尝?这可是县城最好的红塔山。”
林明远接过烟,却没有点燃。
“韩叔,您说这蘑菇真的能改变咱们村的面貌吗?”
韩大山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一个烟圈:“你小子就是想得多。不过,”他顿了顿,“我信你。”
临近中午,村口渐渐聚集起了人群。韩大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噼里啪啦的炮声在村口回荡。
“来来来,大伙都看看,”韩大山扯着嗓子喊道,“这可是咱们村的新气象!”
农户们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有人好奇地打量着蘑菇大棚,有人则小声议论着。
“这么大的房子,得花不少钱吧?”
“听说是林支教老师出的主意,也不知道靠不靠谱。”
“我看行,去年那批蘑菇不是卖得挺好的嘛。”
林明远站在人群中,听着这些议论声。他知道,农户们的疑虑不无道理。毕竟在这个年代,任何改变都意味着风险。
“小林,给大伙说两句吧!”韩大山冲着林明远使了个眼色。
周围的农户也纷纷附和:“是啊是啊,林支教老师,讲两句!”
看着乡亲们热切的目光,林明远清了清嗓子。他能感受到所有人的期待,也能感受到其中夹杂的怀疑。
“各位乡亲,”他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每个人听清,“往年村里日均收益还不够买根冰棍。但有了这个蘑菇,我敢说,明年这个时候,大家的收入至少能翻一倍!”
此话一出,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这么赚钱?”
“林支教老师,你这话可不能乱说啊!”
“一倍?那不是能赚一块钱了?”
面对质疑,林明远不慌不忙:“咱们算笔账。去年那批蘑菇,六千多斤卖了一千多块。现在蘑菇扩建后,每月产量高达三吨多,按最保守的价格,也能卖到六千块。”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一张脸:“半年就能出产,那就是三万多块。咱们农工组一年才两万多的收入,这账大家自己算。”
农户们听完这番话,眼睛都亮了。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账,有人激动地拉着身边人小声嘀咕。
“这么说,未来每日收入能破个十元?”
“那可不得了,这不就成了生产组最富的农工组了?”
“以后咱们村的姑娘都不愁嫁了!”
看着农户们兴奋的样子,林明远心中也是一阵欣慰。虽然现在只是开了个头,但他相信,只要按照计划一步步来,这个蘑菇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哼,说得倒是好听。”说话的是郑大马,村里有名的刺头,“万一赔了怎么办?谁来负责?”
周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林明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