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杏林归寂(1 / 1)

加入書籤

护脉青蚨木的树芯,在庄思瑶的毒针下迸发出刺目的绿光,树干上的年轮如活物般转动,将她的毒血与崇贤的金火、秦晓云的水行真气吸入其中。

当双木虚影进行完全重合,五行门初代掌门的遗言也终于显形而出:“木行分毒护,护贤需断恩,双木归寂时,五脉共长生。”字迹穿透杏林,在药庐废墟的石墙上映出完整的归寂分阵图。

“贤哥哥,晓云姐,把兵器插入阵眼!”庄思瑶的银杖指向分阵的三个方位,护脉青蚨木的枝叶自动分开,露出埋在地底的青铜基座,“金行位、水行位、木行位,需要我们的本命兵器共鸣。”

崇贤的断恩刀插入金行位,刀穗上的护贤鳞与基座的金纹相触,发出钟鸣般的震响;秦晓云的冰刃刺入水行位,冰蚕丝的蓝光与基座的水纹融合,在地面映出哈拉湖的冰棺虚影;庄思瑶的银杖插入木行位,护脉青蚨木的树汁顺着基座流入分阵,整座杏林的药草突然化作五行光蝶,绕着分阵开始飞舞起来。

分阵中央的土行位突然升起石台,上面摆着半副还未完成的甲胄,甲胄内侧用金粉刻着“贤儿护道”,正是赵长卿的笔迹。

崇贤的金瞳穿透甲胄,发现每片甲叶都有对应着他的金脉穴位,而胸口的位置,留着与李成志相同的“贤”字刺青空位——这是三师兄弟为他准备的五脉合一甲胄。

“成志哥哥的土行脉!”秦晓云的水纹玉佩指向石墙,那里是用毒血写着:“土行宿主,同泰寺小沙弥,血煞盟左使‘土狼’。”字迹旁刻着一个小沙弥的画像,眉心一点朱砂,正是崇贤儿时在同泰寺见过的玩伴。

分阵突然发出强光,秦战、赵长卿、梅花龙的虚影分别出现在水、金、木三行位,他们的兵器——金刀、醉刀、蜈形银杖——与三人手中的兵器共鸣。

最中央的土行位,李成志的金鳞甲虚影踏空而来,甲胄下的土行脉与护脉青蚨木的根须缠绕,形成五行共生的根系。

“贤儿,”秦战的虚影将冰蚕丝融入分阵,“当年为父不敢将五脉全种在你体内,是怕血煞盟提前察觉。现在土行宿主现世,五行本源终于能合流了。”

赵长卿的醉刀虚影斩向分阵边缘的煞雾,每一刀都带着“护贤”的刀穗结:“贤侄,这副五脉甲胄,是你赵叔用半生醉刀真意锻造的,就等土行本源归位,便能护你闯焚心城。”

梅花龙的虚影抚过庄思瑶的银杖,眼中带着欣慰:“思瑶丫头,护脉青蚨木的根,是你二十年护贤的执念所化。现在双木归一,你的毒脉,就是五行门最后的护道甲。”

崇贤的金瞳映着分阵光华中的赤焰女虚影,她的火鳞甲正在与木行本源产生共鸣,焚心炉的火焰顺着分阵流入他的金脉,“红绫师姐的火行脉,成志哥哥的土行脉,我们的金、水、木三脉……”

“五脉合流,归寂大成!”庄思瑶的银杖划出木行诀,护脉青蚨木的根须突然穿透分阵,与千里之外的焚心城地道、哈拉湖冰棺、离火岛焚心炉形成共鸣,“贤哥哥,现在归寂阵的分阵已启,焚心城的煞雾,再也挡不住我们了。”

秦晓云的冰刃突然指向石墙中的暗格,那里摆着梅花龙的《药理五行全集》全本,首页画着庄思瑶用毒针替崇贤钉住心脉的图示,旁边批注:“五脉合流之日,便是贤儿断煞之时。”

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信笺,是宋丽娘的字迹:“思瑶,护贤路上,别怕毒雾,师伯的煞脉,永远是你的引路灯。”

庄思瑶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五脉合一甲胄,发现每片甲叶都刻着她与崇贤的回忆:七岁试毒、十岁编穗、十五岁练针,甚至去年在沙海替他挡毒沙的伤口位置,都被精心设计成护脉纹路。“师父他……”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把我的每一道伤,都炼成了护贤的甲胄。”

崇贤的断恩刀突然发出一声龙吟,刀穗上的五脉发出光芒汇聚成“归寂”二字,这是三师兄弟用命刻下的护道印记。

他望向石墙上的小沙弥画像,终于明白为何血煞盟左使的招式总能避开他的死穴——那个儿时总替他捡刀穗的小沙弥,原来一直在用土行脉护着他。

“我们走。”他穿上还未完成的五脉甲胄,金火二气在甲叶间之间流转,“去焚心城,接成志哥哥回家,也该让那位土行脉的兄弟,看看我们为护贤筑起的五行阵了。”

秦晓云的水纹玉佩却是在此时完全复原,蓝光中映出五脉宿主的虚影:崇贤的金刀、她的水盾、庄思瑶的毒杖、赤焰女的火鳞、李成志的金鳞,共同组成了五行轮盘。

这一刻她知道,这场杏林归寂,不仅是木行脉的觉醒,更是五脉合流的前奏。

庄思瑶最后望向护脉青蚨木,每片树叶都在晨光中闪烁,叶面上清晰地刻着她与崇贤的名字——这是梅花龙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她的执念、伤痕、甚至还未说出口的情愫,都炼成了护住崇贤的木行本源。

银杖在她的手中轻颤,她知道,从此时此刻起,她的毒雾不再是伤人的利器,而是还能够护五脉、守贤心的归寂甲。

当三人踏出杏林之时,分阵的光芒化作五行护罩,笼罩在他们周身。崇贤的金瞳望向焚心城方向,那里的煞雾正在分阵共鸣中消散,露出地底地道的入口——李成志的刀穗声,正顺着土行脉传来,与他的金脉共振。

归寂分阵的光,照亮了他们的前路,五脉合一的甲胄在阳光下闪烁,刻着“护贤”二字的刀穗随风飘扬。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焚心城之战,将是五行本源的终极考验,而杏林归寂的这一刻,早已将“断恩非断,护道护心”的执念,刻入了每一道脉门、每一片甲叶、每一滴护贤的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