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1 / 1)
除夕这天的上午,黎家兄弟在父母的坟前再次相聚。
坟地因为修缮了一部分,还硬化了周围,小家伙们不用像一开始那样在泥地里面祭拜。
几个大的也懂事,还能照顾一下小一些的弟弟们。
等他们完事,先把人送了下去,这才开启家族会议。
今年并没有增加多少新的产业,只是在旧有的产业上扩大规模,所以弟兄们一整年都不算太忙,各自都有空回家陪陪老婆孩子。
钱方面他就没有细说了,因为兄弟们都算了一下,不是很明白,各自计算总结起来没有专业会计根本不行。
也就老九知道个大概,差不多今年赚了6000万出头,加上港岛那边的盈利则是过亿了。
人员安排方面,除了老七和老九固定了位置,就是老五负责鱼拍会,其他兄弟各自轮动管管其他产业就是了。
不管是冻货公司还是鱼档,都是自家的专属产业,认的是黎家兄弟的身份,去了谁坐镇都行。
游钓船今年也赚了不少,更重要是配合周围的鱼排,整合了廣州周围的钓鱼佬。
渔具厂的渔具已经供不应求了,还把订单交给其他厂子帮忙加紧生产。
挖人动作也是一直没停过,明年应该好挖一点,下海潮一旦来临,下岗潮也就不远了。
......
新的一年开启,利剑渔业庞大的三大捕捞船队再次行动起来。
天河码头已经停不下这么多船了,一部分停在了对岸的冻货公司码头。
各路记者争相报道,三大船队一起出发的盛况更是在亚洲区域都引起轰动。
黎大海特意搞了个大型汽艇无人机在空中拍摄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甚至让央视记者都来讨要拍摄画面。
发达如岛国也没有这种规模的渔业船队,更何况其他国家。
基地船一马当先的迎着潮头奔向大海,蓝白相间的船身在波涛中纹丝不动。
这次是辛总上船充当甲板长,站在甲板上心里也是激动万分,等到了八月份,老七也要上船任职。
而半个月后,随着南海两大船队的回港,海鲜价格更是逆势上涨。
因为今年的近海,没货了。
大前年海上轮休制度就已经出来了,但是只在其他三大海域实行,南海因为某些原因就没有实施轮休。
这两年南海的渔业发展很快速,代价就是近海的大鱼几乎绝迹了,也就鱼排附近能看到一些。
渔民在经历过年初的捕捞之后,终于明白好日子要到头了。
在各地渔业协会的恳请下,黎大海写文到省里,建议南海也开始每年休渔三个月。
然后上面也是火速讨论一番后,觉得休渔势在必行,直接沿着中沙切了一条线,以北区域禁渔三个月,以后每年根据鱼类洄游时间再安排。
从四月到七月这个时间段里,因为大量产卵以及洄游的鱼类增多,今年从各大水系出海口以内一百公里开始禁鱼。
除了钓鱼这种单人单钩方式的捕捞以外,任何网具不得下水,电鱼、药鱼行为一旦抓到直接判刑。
此条建议一出,飞速的开始全国推广,四大海域都开始实行禁鱼。
而且黎大海还捐赠了三十条高速汽艇船给本省海警,用于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一部分人说他过河拆桥,自己渔民出身还推动禁渔。
不过真正的老渔民都知道这种决策对渔民只有好处,能长久的捕捞才能活下去。
顺带的,则是开始鱼排规划。
不能捕捞就搞鱼排养殖就是,只要别瞎78乱放,根据每个地方的当地航道路线,设立了聚集性的安置点就可以。
到了五月初,澳洲的船队第一次回港就是两条大保姆和两条小保姆携带了将近三千吨货回港,基地船则会一直停在澳洲转运,甚至过年都不会回来。
这一次直接把利剑渔业在本行业的话语权推到了顶峰,三千吨远洋货加上南海两大船队,对市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因为黑金鲍和澳龙这些海鲜的本土养殖还没完成,价格可是很坚挺的,这三千吨货总价值已经超过2500万。
听潮州佬说,他们的合作渔船扔掉的鱼比捕捞到的还多。
这么远的补给线路,要是什么杂鱼都收就太亏了。
澳洲的独门货甚至都送到京城一部分,就连沈阳那边都定了不少,用超低温沿海运送。
沪市那边更是消费大户,一些东南亚、澳洲的生猛海鲜在沪市可是畅销的很,逼的当地帮派都请人来廣州说和。
不过黎大海并没有给面子,自己又不进入沪市的市场,是当地海鲜酒楼自发购买行为,关他屁事。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还玩封建的那一套被搞死都正常,脑子坏掉了才想着垄断海鲜生意。
六月份,大批量金枪鱼正式登陆港岛,这次直接把港岛的海鲜市场都扰乱了。
虽然只是金枪鱼一种海鲜,但是海鲜是有着替代性的,原来吃其他刺身的人,遇到更便宜质量更好的金枪鱼,自然知道怎么选择。
不过这次冲击是港岛本土势力接受当地渔民的愤怒,上层主动打开的贸易市场,利剑渔业全程隐藏在身后。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黎大海也被隐晦的警告了一次,让他减少交易量,但是港岛海鲜价格下降已经是定局了。
公司的股东则是弹冠相庆,利润太大了,还把廣州的金枪鱼价格带动起来,简直就是单方面赢麻了。
老黄乐观的预估了一下,今年的海鲜贸易规模可以超过八亿,简直就是骇人听闻。
七月份,无人机俱乐部旗下的汽艇无人机正式量产。
虽然用途单一,但是配合好了改装的鱼探,大大的增加了捕捞效率。
就是价格贵了些,因为从电池到材料很多都是进口的,电机更是实验室级别的,成本居高不下,售价达到了十三万人民币。
央视预定了一批,用来拍摄纪录片,港岛那边的导演订的就比较多了。
黎大海提前送了几个样品让他们试验过,拍摄效果比吊车好多了,这种硬件投入剧组还是愿意花钱的。
七月中旬,澳洲船队再次送回将近三千吨海鲜,公司决定追加保姆船,因为那边的海鲜开始运送不过来了。
每一趟的运送量在4000吨左右才合适,全年的捕捞量最少是三万吨级别,最大化的运送物资才能多赚钱。
山本当即表示,两国谈判已经完成,超低温采购限制消失,他会帮公司继续购买设备的。
虽然谈判好了,但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买到超低温的,门槛在那里,所以需要山本继续帮忙。
几个本地股东也乘势采购了一批机组,他们各自家里都有着渔业生意,超低温更是越多越好。
至于钱,本地股东现在的身价最少都是千万级别,光是从公司批货售卖,一个个都赚的盆满钵满了。
在九月份,黎家的专属幼儿园开学,这个幼儿园并不对外开放,只有熟悉的朋友或者领导家里的小孩才能进入。
幼儿园里面各项设施都是安全系数极高的,装修材料更是昂贵的进口货,黎家的几个小崽子也开始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学习体验。
小家伙们每餐的伙食标准是十五元,在这个年代已经是极尽奢侈了。
不管是师资还是防护安全问题,黎家直接拉满,成本更是高的没谱,不过收费只是320元一个学期。
一些大老板的秘书或者主任之类的,家里住在附近的都把适龄儿童送来了。
廣州的幼儿园也有不少,但是条件谈不上多好,更像托儿所。
也有几个专业性比较高的,不过价格嘛,堪比后世了。
九月底,在继小丽生出一个儿子之后,芷倩居然再次怀孕。
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大家还一头雾水呢,后来才知道是节育器脱落了,吓得莹莹又去检查了一下才放心。
露露心里就更加难过了,人家上了节育器都能怀上,自己怕不是没这个机缘了?
不过小丽倒是挺开心的,自己终于有了儿子了,笑呵呵的每天扒拉着小人儿玩。
目前深海养殖已经建设了一大半了,还要等剩下的设备进场才行,所以芷倩这边也不着急。
而黎大海则是开启挖人模式,下半年因为去京城开会,顺路去两个海洋大学挖了几个人。
去年结识的孔育森也终于答应来这边考研究生了,直接到老刘名下。
作为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习能力肯定是没的说的,现在呆在小湾村的养殖中心熟悉南方的养殖环境。
黎家的养殖中心算是学历最高的一个产业了,几乎清一色大学生,还有好几个研究生在兼职,配置直接拉满。
不过养殖研究基地也赚钱的很,每年光是卖鱼苗都能卖上千万,经过禁海之后,大家对养殖都上心了的。
再说现在鱼排赚钱也是真的赚钱,小湾村的鱼排矩阵每年养殖加钓鱼,最少能搞个十几万了。
十月份,第一批汽艇无人机开始交付,并且拿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很多个科技大奖。
同时,很多有拍摄需求的人开始纷纷下单,虽然受众很小,但是赚钱也是真的。
好莱坞那边更是订购了五十架,年底都不一定能赶出来。
这玩意很多东西都是手搓,包括电控主板,京城挖过来的德国留学生朱建成正在加班加点的研究批量生产问题。
最终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去西方国家定制主板。
黎大海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现在国内的半导体根本做不了这些东西,后续的飞控更加困难。
提前和国外的大厂进行合作,方便后续跟进,就是要分出很大一笔利润而已。
但是他们出口的价格也是天价,高达七万美元,将近三十万人民币了。
当然,西方国家现在都有钱的很,加上受众极小以及全球独一份,大家还算买账。
时间来到90年,大时代正式拉开帷幕,首先就是物价,开始正式对标二十一世纪初。
渔业公司赚的盆满钵满是必然的,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想让公司去港股上市,被黎大海拒绝了。
公司运行状态良好,盈利能力极强的情况下,上市就是送温暖。
对于那些想要政绩的领导,几个大股东联合反对,脑子有病才会在这个时候上市。
而碳纤维厂和北方某个工业大学的材料专业进行合作,正式进行工艺改良。
厂里自己也改良很多次,差不多到了现在技术的极限,接下来必须要科研投入才能继续优化生产。
而且现在是“台竿”大批量进入内陆的时期,黎家的渔具市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必须要在碳纤维上面想办法才行,不过在高端市场目前还是能占领一席之地的。
因为89年杭州的某个钓鱼比赛惨败,让本土的传统钓竿彻底被台竿压了一头,导致今年的台竿崛起。
低端方面还好一些,高端市场几乎被垄断,其他企业只能依靠本土保护来存活。
同年六月,第一座深海养殖场正式投入使用,庞大的钢铁养殖平台让外媒都觉得难以置信,对国内的渔业水平评价再次提高。
而养殖中心现在的主要养殖方向还是本土经济鱼类,充当育种和迭代的工作。
金枪鱼只是养殖了很少一部分,一方面是鱼种难寻,再一个就是摸清了习性之前大规模养殖很有可能亏本。
黎大海马不停蹄的开始在黄海计划第二个养殖中心,因为这里会养殖特殊的冷水经济鱼类,比如三文鱼和大黄鱼。
这些鱼类需要的环境比较苛刻,南海根本不适合,水域温度太高了。
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黄海的养殖场再次立项。
黎大海作为中国渔业第一人,他的说服力很强的,不管是大学还是银行,对他有着极大的信任。
九月份,无人机技术再次突破,终于能不用汽艇就能挂载十公斤的重物可控飞行了。
飞行还是很僵硬,不过速度比汽艇无人机快的多了。
但是现有的命令输入模式根本做不了太精细化的操作,黎大海不得不考虑引入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不过嘛,要等国外的计算机人才回流才行,现在还是太早,就算招过来也没有,基础材料学跟不上的。
现有的笨重无人机已经够用了,黎大海很是满意,甚至和科大那边进行合作,进行遥感鱼探的研发。
利用人造卫星上的红外遥感器,根据水温、水色、水流等参数确定鱼群位置,这种技术几乎是颠覆性的,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两院的重视。
这不仅是渔业用品,军用的用途更加广泛,导致科研小组的名额扩大了。
不过黎大海也不在意,不就是花钱嘛,他有的是钱。
再说,这么多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总有一些意外收获,国际专利可是很值钱的。
就像无人机俱乐部目前储存的国际专利,已经收取的专利费就高达上千万了,听说老鹰那边有个公司想谈合作,在那边进行生产,到时候专利费更是金山银海,因为无人机方面目前的专利壁垒已经形成了。
四年的时间,加上黎大海这个挂逼不停的把后世的东西搬过来用,这四年的积累简直吓人,对方公司查专利的时候甚至有些绝望,只能无奈的联系他进行合作。
到时候要么支付天价专利费,要么直接利润分成,外汇根本用不完。
在90年的最后两个月,黎大海和吴醒言以及港岛的一众专业财务人员,携带大量外汇进入岛国,开始做空日经。
......
四十多岁的黎大海站在小海湾的码头,看着无尽的波涛。天气也是阴沉沉的,海浪起伏着,似乎要冲到岸上。
昨天刚从岛国归来,身子还是疲惫的很。
“钱赚够了,事业也搞好了,接下来,就交给老七他们,自己也该享受了吧?”
他心里想着退休事宜,缓缓的走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