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1 / 1)

加入書籤

袁术刚刚夺下扬州,一得知杨奉和韩暹二人要来投奔自己,他大

他是知道这二人的武勇的,此时他袁术正是缺少人才的时候,这二人的投奔简直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只靠孙坚之子孙策来为自己攻城略地绝非是个长久之计。

更何况孙策此人如此年少便显露出来将帅之风,袁术更害怕他会背弃自己,便一直想找人能够替代孙策,而杨奉和韩暹二人的威望和武勇正是他所需要的。

因此,袁术派人大摆宴席,派人千里迎接杨奉和韩暹二人,给他们几人最高的待遇,来欢迎他们二人的投奔。

于此同时,此时的曹操已经将洛阳夺下,又将一直在定陵捣乱的杨奉和韩暹二人赶走,如今曹操的地盘已然基本稳定了下来。

因此,曹操便开始重整朝廷的事务,布告天下以许县为皇宫,让朝廷总算是能够真正的开始处理政事了。

大汉天子刘协对于曹操的举动很是赞赏,毕竟他从落在李傕郭汜手中之后一直颠沛流离,根本没有掌控朝政的机会。

现在曹操重新整顿了朝廷的王制,让朝廷能够正常的运作,又扩建了许县的行宫,作为皇帝每日居住的皇宫。

如此大的功绩当即便让汉帝极其感激,但因为之前曹操一直担心自己如此举动会引起他人的敌视,才迟迟未诏告天下有关于皇帝迁都的事宜,故而汉帝刘协也一直没有奖赏曹操的功劳。

可现在曹操将杨奉韩暹这二人给赶走了,洛阳地区也占领了绝大部分,北面的袁绍还在剿灭东郡的藏洪,他曹操可以说是已然脱离了困境。

故而曹操便在此时昭告天下,皇帝陛下已然同意迁都到许县。

而汉帝刘协也将年号改为建安,并且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荀彧则升为侍中,并守尚书令,曹仁升为议郎,曹洪升为谏议大夫,又将不少人都封了侯。

而曹操原本还需要顾虑的袁绍如今连个幽州都没拿下来,被并州牧张燕压的死死的,仅仅只掌控有一州而已,因此便默许了汉帝刘协拜袁绍为太尉,封邺侯。

这也是曹操对袁绍的一次试探,看看这袁绍会如何应对。

若是袁绍服软,那他袁绍则必然没了什么实力,若是袁绍拒不接受这个封赏,便可以证明袁绍尽管只掌控了冀州,但他的实力却依然在自己之上。

曹操为了试探出袁绍的底线,甚至还用汉帝刘协的名义斥责袁绍手下谋士猛将如云,兵甲强壮,但却不思匡扶汉室,反而四处争斗,树立私党。

袁绍又气又怒,先是上书给皇帝解释此事,又拒接了汉帝刘协的封赏。

毕竟太尉的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若是他袁绍接受了太尉,岂不是默认了曹操的地位高过自己?

袁绍心中愤怒,他此时已经将藏洪之乱解决,手上的军队空闲了下来,他甚至已经开始盘算应该派大军进攻曹操了。

曹操得知此事大惊,如今的曹操四面环敌,吕布,袁术刘表都不是好对付的,又如何能够顶住袁绍的进攻?

故而曹操赶忙进皇宫请求汉帝刘协辞去大将军的职位,拜袁绍为大将军,而自己则是担任了司空,行车骑将军。

又派孔融亲自拿着汉帝刘协的符节赶到了邺城,封袁绍为大将军。

袁绍一看这曹操的诚意至此,这才放下了进攻曹操的意图,转而将目标放到了张燕的身上。

先前自己虽然将幽州的大多数人口都迁到了冀州,但毕竟自己还是没能得到幽州的地盘,而幽州有良马也有矿产,如此地盘就这么被张燕拿下实在让袁绍难以咽下这口气。

更何况之前自己派大军进攻上艾的时候又败的如此惨重,袁绍本就认为自己身份高贵,又如何能够容忍自己几次都在这个山野匪徒出身的下贱贼人吃了亏。

袁绍经过这次曹操试探自己的事情后,也明白了曹操此人并不愿意甘心做自己的附属,他的野心极难满足,因此,袁绍便生出来了准备发动冀州全部兵力,进攻幽州并州的心思。

袁绍已经知道了张燕即将进攻辽西的消息,他为了吸引张燕的注意力,便派了使者以大将军赏赐的身份偷偷渡海前往辽东,给公孙度大量的钱财和粮草,奖赏他在辽东的功绩。

公孙度对于袁绍的举动很是诧异,他不明白自己明明还没有和袁绍有过什么关系,为何袁绍会给自己这么一份大礼?

果然,在公孙度展开了袁绍的手书后,他才明白了原因。

张燕即将要攻打自己,而他要做的便是顶住张燕的进攻。

公孙度当然不是傻子,他明白袁绍是想让自己当沙包给张燕揍,而他袁绍则是要悄悄的得到张燕的大部分好处。

他当然不会同意,便又与袁绍讨价还价,袁绍也变得大方起来,甚至同意了庙时和公孙度平分幽州并州的提议。

公孙度在辽东坐镇已久,心中的自信心早就爆棚了,故而面对张燕的举动他也没有生出一丝惧意。

公孙度当即便派出了长史王烈和大将柳毅、阳仪三人,每人领兵一万五千精兵前往孤竹城驻守,同时又派给了他们大量的粮草和钱粮。

而等到长史王烈来到了孤竹城后,发现此城城墙矮小,极易攻破,这便想到了在孤竹城以东的临渝县。

长史王烈并没有扩建孤竹城的意思,反而让人将临渝的城墙加厚加宽。

而百姓们得知名士王烈赶来的消息,都纷纷箪食壶浆,毕竟王烈在辽东担任长史的时候便能够做到“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的现象,而原来的太守与王烈相比简直差了太多。

也正是因为有了百姓们的帮助,王烈加固临渝防事的过程也很是顺利,甚至还没等到张燕带兵赶到,便已经将临渝城墙扩了三圈。

而辽东的动静,就在右北平的张燕自然是注意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