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1 / 1)
孙云龙提议道。
“现在黄崖洞兵工厂已经生产制造出50mm口径的炮击炮。听说晋察冀军区兵工厂也在生产。我们延安这边也是生产50mm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100mm以上口径的炮筒我们制造不出来。那就只剩下75mm,81口径、82mm口径的。我个人提议研究制造82MM口径的。一来我们有不少民20式82mm迫击炮,可以仿制。另外就是这口径的迫击炮我们的炮兵还算熟悉,方便上手。另外炮弹可以通用。”
沈洪一听,当场拍板。“那就研制制造82mm迫击炮。”
孙云龙担忧地说:“可是我们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钢材不知道能不能用。”
迫击炮原理是比较简单的。
难点之一就在在于基础材料,也就是制造炮身的合金钢的可靠性、耐用性。
发射一发简单,普通钢材也可以做到。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成本高昂。
加上打一发就要换一个发射筒,后勤部长只怕都要吵着闹着要上吊自杀了。
能发射上千上万次依然能够保证安全。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一点就是起爆药、发射药,以及炸药。
起爆药、发射药、炸药看似公式化了。
其实不是的。
在起爆药、发射药、炸药里面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使之威力更强、更安全,这是各国不公开的机密。
另外一点就是装量多少,才能在射程和威力之间有一个平衡。也是需要经过无数次试验才能得到最佳装量的。
这些都是工程师、专家需要去研究,去试验的。
沈洪态度坚决的。
“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要搞出八一马步枪。现在条件比之前好上百倍千倍,难道我们就忘了勇气了。战士们小米加步枪就敢和鬼子拼命,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没有的,我们就想办法搞出来。”
“今年我们就要将原型搞出来,明年就要开始制造。这是死命令,谁都不能拖后腿。“
听到今年要搞出原型机,明年就要开始制造。
时间很紧迫。
龚家宏、孙云龙、刘贵福等人知道这任务很重,但是没有人退缩。
“是!”
分工明确,郭栋才、刘贵福他们负责迫击炮的设计以及结构。
龚家宏他们负责炮弹的研制。
陆达、郑汉涛他们负责解决钢铁问题。
军工上的问题,郑龙不懂这方面。除了帮忙解决机械装备上的事,其他的就帮不上太多的忙。
但在发展经济这方面,他到底还是能帮忙一点忙的。
在后世,本科多如狗。
但是在这个时代,哥也是高学历的人才。
这不。
穿上中山装,拿上一个公文包,就人模狗样的陪着傅作义的幕僚曾又馨参观新成立的贸易区。
说是贸易区,其实就是露天的市场,就和集市差不多。
不同的是,为了防备日军鬼子可能的空袭。
这市场旁挖了不少防空洞。
这占地上万平方米的露天市场,商贩用竹子、木头搭建出一个个木棚。
几个木头搭建的展台上用一张大的棉布,或者是竹席摊开。
上面再摆放各种货物。
紧急情况下,商贩将棉布一包,就可以扛着跑去防空洞躲避了。
修建的再好,日军鬼子轰炸机一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简单、简陋的就好。
炸了也不心疼。
等鬼子走了,再搭起来继续讨生活。
是很艰苦,很辛酸,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郑龙、曾又馨一行人走进集市,看着那些店铺人来人往,不少店铺更是挤满了人。
郑龙介绍说。
“现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我们这里的东西便宜,情愿走几里路都愿意过来买。”
“现在人算少了,不少百姓都回去干活了。要是早上的时候,那才是热闹,人多的根本走不动。”
曾又馨看着热闹的市场,不动声色地点头,继续往前走。
铁制农具、家用工具、布料、盐、烟、糖……
曾又馨脸上很平静,心里却是翻起了滔天海浪。
在国军、日军的封锁中,中共竟然还能发展经济,将民生搞的这么好。
中共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一个个店铺走过,到尾了。曾又馨这才终于开口。
“盐、糖、烟这些我们都要,你们能提供多少?价格是多少?”
郑龙回答道。
“盐的话,我们今年最多可以提供5千吨。每斤一角五分。糖的话,今年最多3千担。每斤一元三分。烟的话,二十支一包,一包10盒,每盒1元2分。今年能提供5万盒。当然钱是按照银元,或者是我们边区票来算。法币我们是不收的。”
曾又馨看着这个年轻的过分的陕北商行总经理。
他惊愕地说道。“烟你们能提供5万盒?你保证?”
郑龙带着十足的自信。“我们新购买了一套设备,建立起一个制烟厂。产量还不错。”
曾又馨心里在暗思。
早就听说八路找到了一个渠道,能购买到外国的武器装备。
想不到,现在连重要的制造设备都能买到。
就是不知道共军是通过什么办法将设备送进来的。
不知道对方肯不肯帮忙购买一些设备。
曾又馨也知道冒然提出这个要求,对方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他决定先尝试几次交易,打好关系。
“盐的话,每斤一角。糖的话,每斤一元。烟的话,每盒1元。我们资金不多,但是我们愿意用牛羊来支付。”
“羊肉的话,我们愿意以每斤0.2元,牛肉每斤0.24元收购。盐的话,每斤至少要一角三……”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烟盐糖的价格,以牛羊肉,或者皮料来对换交易。
这是初步的协议,具体还要上报司令,请傅作义决定。
曾又馨除了考察了陕北集团的实力,还在留守兵团司令兼政委的陪同下,参观了兵团的训练等。
在延安待了3天,他才在一个骑兵连的保护下返回五原。
送走曾又馨,郑龙回到窑洞,翻看陕北集团的账本。
虽然只有短短半个月,但是公司资金已经增至120万元,贸易额达800万元,发展迅速。
郑龙合上账本。
他捏了捏自己的鼻子,计划出现了问题。
果然屁股决定脑袋一点都没有。
自己之前的计划太想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