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敲打(1 / 1)

加入書籤

跟在淮竹姑姑身后,朝太后所在的宫宇走去。

太后礼佛半生,所以为了能够专心虔诚的拜佛,就将宫宇选在了较为偏僻的地方,安静惬意。

季锦眠跟在淮竹姑姑后面走了好半天,才到宫门前。

淮竹姑姑轻敲了一下正殿的门,听到里面传来太后缓缓的一声“进来吧”,这才推开门,表情恭顺的邀请季锦眠进去。

看淮竹姑姑的架势,她不会进去,而是要在外面守着门了。

季锦眠一边往里走,心中猜测着,难道太后是有什么话要跟她说?

想起今日在宴席上的那一曲凤凰台,季锦眠对太后要问的事情隐隐有了猜测。

刚走进大殿,季锦眠便看到太后已经褪去一袭素衣,双手合十,满脸虔诚的跪在满墙的神佛面前,嘴里念叨着什么。

此等情形,甚至把季锦眠都给惊了一下。

正常礼佛之人,哪会把自己的住处也弄得像是佛堂一般?

太后这表现,更像是亏心事情做多了对自己的心理安慰。

季锦眠虽是这样揣测,但她还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了太后的身边,也跪在了旁边的那一个蒲团上面,双手合十,闭起了眼睛。

良久,她才听到太后淡漠的声音。

“渊王妃,你可知哀家为何要私下见你?”

季锦眠双手合十,闭着眼睛,没有半分慌张,神情淡然的说道:“许是听闻臣妾和渊王奢靡铺张,行事跋扈。”

她说的十分坦然,倒是让太后有几分另眼相待了。

“你倒坦诚,那你可知罪?”

季锦眠睁开了眼睛,偏过头与太后对视:“臣妾无罪。”

她的冷静让太后心中发颤,忍不住地看了她一眼。

“太后,渊王所有用度,都是皇上赏赐,还有他母妃留下的各个庄子上挣来的,渊王殿下腿不能行,总得做些什么,聊以慰藉。”

“银子挣了就是要用的,否则百姓商贾,哪来的动力去劳作,我朝赋税又从何而来呢?”

季锦眠说得有理有据,太后除了对她另眼相看,却也多了几分忌惮。

太后抬起了手,季锦眠十分有眼色地站起来去扶她。

坐在紫檀椅上,太后才冲季锦眠道:“坐吧。”

“谢太后赐座。”

季锦眠的一言一行,优雅从容,礼数周全,而且心思活络,任何突生的变故她都能极快地应对。

这是一个世家贵女该有的德行。

若是季婳这般,太后会觉得欣慰,可偏偏是季锦眠。

她不会听信颖妃的一面之词,所以后面也找人调查了季锦眠。

季锦眠千真万确是在乡下被养大的,而且从小便受尽磋磨,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会如此的知书达理呢?

这一切,都在说明季锦眠的身份古怪。

如今殿内只有二人,太后便也不再迂回,而是开门见山:“渊王妃,你到底是谁?”

季锦眠眼睛眨动的速度都没有变,她只是微微一笑,十分坦然。

“臣妾是尚书大人之女,季锦眠。”

太后眼中划过锐利,轻轻眯起,紧紧盯着季锦眠的表情,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变化。

让太后失望的是,季锦眠确实没有任何的心虚。

她的坦然和镇定,使得太后都开始怀疑是否是自己太多疑了。

不过太后到底是太后,也不会就此罢休。

“你是尚书之女不错,但是你从小在乡野长大,吃尽苦头,别说弹琴作画,就连识字认曲都不可能。”

“你到底是谁!假冒尚书亲女,到底是何目的!”

“还有凤凰台,能弹出凤凰台的人,你可知应该是什么身份?”

太后突然语气变得严厉,直接猛地一拍桌子,盯着季锦眠呵斥。

她的话语中,着重加强了“应该”二字。

季锦眠面不改色,可心中却是立刻冒出了一个念头。

太后知晓季家的事儿?

但她还是不慌不忙的起身半跪。

就在太后话音落下的时候,她已经感觉到了在暗处有人蠢蠢欲动。

看来,太后还在暗中布置了人手的。

季锦眠低头,语气平稳的回复:“太后,臣妾并非一直被蒙在鼓里,儿时便知道自己是某个高|官的女儿,人很难藏得住这样大的秘密。”

“谁都不会甘于做个村妇,何况那本就不该是臣妾原本的人生,所以一旦有机会臣妾就会去学认字,学弹琴,从话本上学习贵女该有的礼仪。”

“至于您说的凤凰台,王爷也说了,曲谱是他母妃传下来的,至于其中深意,臣妾的确不知。”

随着季锦眠的话,太后的眼神从咄咄逼人,变得平静了下来。

但季锦眠知道,这远远不够。

人们只相信他们心中认定的东西。

太后疑心她的身份,疑心她的图谋。

于是,季锦眠大大方方的抬头,看着太后,笑道:“太后,臣妾不蠢,或者说句自负的话,臣妾比常人更聪明。”

“既然知道有机会,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臣妾怎么可能不努力?”

“既然知道渊王对生母孝顺思念,臣妾为何不投其所好?”

这样赤衤果衤果的把心机摆出来,反而更显得真诚。

果然,太后眼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

“如此说来,你也是不容易。”

听到太后的语气软了下来,季锦眠也懂得见好就收,她立刻回道:“是臣妾的不是,没有主动向太后禀明一切。”

终于,太后露出了满意的神情,轻轻抬手:“行了,起来吧,陪哀家聊聊天儿,当年哀家还没做妃嫔的时候,也陪着娘家去过乡野。”

季锦眠知道太后意不在此,无非再次试探。

有没有在乡下待过,那是装不出来的。

聊了半个时辰,太后也确信了季锦眠是在乡下长大的。

“淮竹。”

太后放下手里的茶盏,一直在门外等候的淮竹姑姑推门而入:“奴婢在。”

“好生送渊王妃回去,顺便将哀家喜欢的那套点翠头面,赠予渊王妃。”

“臣妾多谢太后。”

刚要踏出那朱红门槛,太后的声音传了过来。

“渊王妃识大体,总要劝诫着些渊王,否则哀家耳朵里总是听到些不好的声音,人老了,会多思忧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