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这可是我们青史留名的机会啊!(1 / 1)

加入書籤

维新阁!

只要是本朝的功臣,都有资格入维新阁接受后世的香火供奉。

这件事情的吸引力大吗?

毫无疑问。

可太大了,而且大的离谱!

虽然在场文臣武将并非结实儒生,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但是。

光是青史留名这四个字,吸引力就足够了!

况且还有凌烟阁的珠玉在前,此时此刻,在场的大臣们都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倘若维新阁真的建起来了。

大唐这种建立殿宇,绘制功臣画像流传于后世的做法,一定就会继续传承下去。

此后的大唐帝王,每朝每代都会建造殿宇供奉功臣,那么或许百十年后,国史当中就会单独开一志,用来记录大唐历代功臣。

到那个时候。

史书上有谁的名字就已经不重要。

但史书上倘若没有谁的名字,那可才是真的重要了……

在场的大臣们。

可都不想若干年后,因为自己的名字没有铭刻在青史当中而被后人蛐蛐。

更何况,此事还是天子一手促成的。

这成为了维新阁的功臣,那不就明摆着成天子的亲信了吗,最起码官位都得是个宰相起步啊!

一时间。

大殿内所有人都是目光灼灼。

这种青史留名,加飞黄腾达的机会,怎么可能就这么错过了?!

“陛下高见,臣等拜服!”

“臣等附议此事,恭请陛下建维新阁,绘制功臣画像挂于其中,受后人香火祭祀!”

李承乾满意的微笑颔首。

看来自己的臣子们没有蠢货,这种明面看上去大兴土木的事情,实际上带来的好处,可比花费的些许钱财多多了!

不说别的。

有了这个念想之后。

但凡是个对青史留名这四个字有追求的官员,那都会卯足了劲,玩命的给大唐朝廷干活。

但凡偷一点懒,兴许青史留名的位置就要被别人抢走了!

那可就要抱憾终身了啊!

“敢问陛下,如今有资格入维新阁的可有谁?!”

忽然。

一名大臣问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要是现在就有人入维新阁了,那他们为之努力的模板不就有了吗?

李承乾也没有废话。

当场比了一个六的手势,在大殿上百官激动期待的眼神中,缓缓的说出了那六个人名!

“入维新阁者,已有六人!”

“其一,乃是我大唐尚书右仆射,成国公杜荷!”

“其二,乃是我大唐右武卫大将军,定国公苏定方!”

“其三,乃是我大唐御史大夫,崇国公赵节!”

“其四,乃是我大唐左武侯卫大将军,安国公薛仁贵!”

“其五,乃是我大唐门下侍中,宁国公褚遂良!”

“其六,乃是我大唐左威卫大将军,靖国公裴行俭!”

话音落地。

大殿上顿时一片寂静。

不过对于这个名单,在场的文武百官其实心中都不是特别的惊讶。

这六个人,早在皇帝还是太子之时,就已经是东宫的亲信官员了!

其中的杜荷,更是众所周知的天子第一亲信!

至于剩下的两个文臣,也就是赵节和褚遂良,那也是为李承乾稳定朝局做下过贡献的人物。

而那三个大将军,就更没有什么异议了。

毕竟。

实实在在的灭国之功,在人家头上。

什么高句丽、吐蕃、百济、新罗还有一个窝国…这可基本上都是这三位大将军率兵平定的!

从龙之功,加上灭国之功。

如果还不足以将自己的画像挂进维新阁的话,那文武百官们,也着实不知道那种功臣才配进入其中了。

天降喜讯的杜荷三人。

在一瞬间的错愕之后,心中瞬间涌上欣喜。

连忙躬身行礼,向李承乾谢恩,一时间大殿上的气氛无比融洽。

只不过。

众人却在这名单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那就是没有侯君集。

按理来说。

作为从龙之臣的左武卫大将军,同样有灭国之功的侯将军,也应当入维新阁啊,可现实情况却没有他。

李承乾眸光闪烁,也看出了众人的意思。

“诸卿。”

“之所以其中没有侯卿,乃是因为侯卿已经是凌烟阁功臣了,不必多此一举。”

“无论是凌烟阁也好,还是维新阁也罢。”

“当中供奉的都是我大唐的功臣,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别,更没有亲疏之差,诸卿不必多想。”

“如今。”

“朕已然说了入维新阁的六人。”

“那么便希望诸卿能够以他们六人为榜眼,勤勤恳恳的办事,为我大唐的繁荣盛世作出贡献,这样的话,即便届时阴差阳错未能入阁,所做出的功绩,也同样值得后世人称赞!”

众人齐齐行礼,高呼道:“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人奋斗时,是需要目标和模板的。

维新阁的席位,是李承乾放出去引百官努力干活的诱饵。

至于杜荷等六人,则是给出的模板,示意百官只要勤勉努力,未尝不能像他们一样受后世之人称颂祭祀。

“朕已经下令,在天下间找寻画师。”

“等泰山封禅之时,就以泰山为背景,绘制画像,等日后维新阁落成之时,就悬挂于其中,也好成全一段佳话!”

百官再度行礼。

大殿上的气氛愈加和谐。

不少官员都在暗中隐隐给自己打气,眼神灼灼的看向杜荷几人,颇有一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味道。

一件事情商议完后,自然还有下一件。

李承乾也不啰嗦,当场让内侍取来了一个托盘,随后伸出左右手,抓起了两个东西,走下御阶,展示给在场百官。

众人齐齐看去。

只见皇帝手中,拿着两枚铜钱模样的东西。

可从那色泽上,却又能够看出来是金银质地,非是寻常铜钱的铜质。

“诸卿,这便是朕授意工部与将作监,制作出来的大唐金币与银币!”

金、银币与模样与铜钱非常类似。

同样是外圆内方,对应天地之道,正面在上下左右刻着四个大字,为“大唐通宝”。

而当李承乾翻转手腕,展示背面时。

不同的山水景物,以及一个小巧的字迹,连同一串不知道是什么鬼东西的符号,就出现在百官视野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