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回凤阳(1 / 1)
“陈良!”
“你不要在这里假惺惺的!”
“之前查吕妃的事情,我以为你站我们淮西勋贵。”
“看样子,北方人到底是北方人!”
“这和哪里人有什么关系!”
“蓝玉,你就作吧。”
“这件事情我还不管了!”
“等陛下回来,你就等着掉脑袋吧!”
“到时候不要后悔!”
说完,陈良当即离开。
蓝玉看着陈良,摇了摇头。
“陈大人,咱们真的不管了啊?”
“废话,管肯定是要管的。”
“不过得想别的办法了。”
“你们两个查到什么东西没有?”
韩克忠皱眉道:“那几个姑娘说,有一些达官显贵会来这里谈生意。”
“我问什么生意,她们就说的模模糊糊的。”
“说什么,哎呀,都是跟那些做官的事情有关。”
“还问我一个商人,问这个干什么。”
陈良点了点头。
“我问她们,她们也是差不多的说辞。”
“如果只是办花船。”
“陛下知道了,也就是训一训,让蓝玉停掉。”
“但是如果有买官卖官的情况。”
“那蓝玉就得掉脑袋了。”
崔文不解道:“陈大人,你不是北方人吗?”
“在乎这些淮西勋贵的生死做什么?”
陈良顿了顿。
他自己有考量,但是没法对别人说。
只能说了句:“我和蓝玉也算认识。”
“毕竟立了这么多功劳,之前查吕妃的事情也帮了我不少。”
崔文皱起眉头。
显然这个解释有些牵强。
但崔文也没有追问。
“那这件事要是不能尽快处理,陛下回来,蓝玉不就完蛋了。”韩克忠开口道。
“没错,所以必须尽快想办法,让蓝玉自己把花船停掉。”
几人正走在路上。
就在这时,一人出现在陈良面前,神色匆匆。
“陈大人!我终于找到你了!”
“你有什么急事,在户部等我就行了。”
“何苦来找?”
“陈大人,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
“陛下那边有消息传来。”
“陛下已经在山东巡视结束了。”
此话一出,陈良心里咯噔一下。
以朱元璋的速度,恐怕没多久就会回到应天。
“陛下怎么这么快?”
“不是陛下快,而是陛下大致看了一下,就打算去另一个地方。”
“什么地方?”
“凤阳。”
陈良眉头一皱。
“凤阳?”
“陛下为什么会想回老家?”
“据说是听了凤阳花鼓。”
“词是这么写的,我一说你就明白了。”
陈良抬起手。
“我知道凤阳花鼓词是怎么写的。”
“既然如此,陛下还没这么快回来,我们就还有时间。”
……
另一边。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凤阳,心中无限感慨。
“标儿,你看,这就是咱当年生活的地方。”
“你的爷爷奶奶,就葬在这凤阳下。”
“这么多年过去了,凤阳还是这个样子。”
随后朱元璋一招手。
“走,跟我去拜访一个人。”
说着,朱元璋带着儿子和大臣来到一家门前。
朱元璋亲自敲响房门。
不过多时,只见房门打开。
“谁啊。”
一打开门,看到朱元璋的阵势。
那人顿时被吓到。
“你,你们是什么人?”
“你们家老爷刘继祖呢?”
“叫他出来,你就说,朱重八回来了。”
此话一出,那人顿时石化在原地。
“你,你是皇帝朱元璋!”
“嗯?”
“啊!陛下!草民参见陛下!”
“行了行了,免礼,赶紧去把你家老爷叫出来!”
那人慌慌张张对就走了进去。
“老爷!皇帝亲自来了!”
“老爷!皇帝亲自找上门来了!”
朱元璋手指着那人对朱标:“你看看你看看。”
“没出息的样。”
“父皇,这也正常。”
“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天子。”
朱元璋呵呵一笑,没有说话。
随后,只见一名老者走了出来。
看到朱元璋,对方手指着他,随后又赶忙收回去。
“罪民刘继祖,参见皇帝陛下!”
朱元璋眉头一皱,踏入门槛。
“呵呵,刘老爷。”
“小时候咱宰了你家的牛,你把咱一顿好打啊。”
此话一出,朱标顿时愣住。
【我记得汤叔叔跟我说过这件事。】
【原来他就是刘继祖。】
只见刘继祖战战兢兢。
“陛,陛下,草民有罪,草民有罪!”
“行了行了,赶紧起来!”
刘继祖颤抖着站起身。
“陛下。”
只见朱元璋招了招手。
一命锦衣卫捧着一盘黄金走了进来。
刘继祖看着这些黄金,身体愈发颤抖。
“陛下,这……”
“刘继祖,这些黄金够赔你牛了吧?”
“够了够了!”
“陛下,您这是做什么?”
“这些黄金都能买我命了都。”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又道:“咱还欠你一块地。”
“当初要不是你给咱一块地,让咱下葬爹娘。”
“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咱要给你官做!”
“就当是,还你那一块地。”
“可是,陛下。”
“住口!”
“咱现在是皇帝,咱给你东西,给你官做,你就收着。”
“当初咱杀你的牛,也是迫不得已。”
“咱知道,一般来说,咱没被打死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咱一直记着。”
“你也不要有过多疑虑,咱会给你个闲职。”
“让你吃朝廷的俸禄,养着你。”
“你的后世儿孙也可以承袭你的官位。”
刘继祖慌忙跪下。
“多谢陛下!”
“陛下以德抱怨,实乃圣人风范!”
“起来吧,咱来这里,不光是为了你。”
“咱想要问问你,者凤阳里的相亲们都过的怎么样?”
听闻此言,刘继祖顿时闭上嘴。
见状,朱元璋怒道:“咱要你说!”
“陛,陛下,哎。”
“草民带您亲自看一眼就知道了。”
朱元璋皱着眉头,跟了出去。
随后,朱元璋方才看到如今凤阳的真正景象。
依旧是茅草屋土房子。
只是有很多地方已经破败了,已经没人了。
“怎么会这样?”
“怎么看起来,还不如咱小时候?”
“这么大一块地,怎么都荒了?”
“乡亲们呢?村里的人呢?”
刘继祖深深一叹:“都走了,背起花鼓走四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