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给村民的福利(1 / 1)
次日清晨,者多村村民背着背篓走进了村子附近的松树林,开始寻找松露。
他们在以前看到过的地方都搜寻了一遍,因为之前没有人捡,很快就有了不少的收获。
以前即便遇到了,也只会捡一些拿来喂猪,但基本不会有人拿来吃,大都是过了季节就烂了。
他们接到村长通知时,要不是有之前采松茸的经历,都不敢相信这东西也可以拿来卖。
谁能想得到这漆黑如煤球般的东西,起步价就是上百块钱一斤,捡这些东西卖就像捡钱一样。
张遥收购松茸之前,村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么容易赚钱的感觉,每一次收购新的东西,都会让村民们感到惊讶和惊喜。
张遥隔一段时间就会收购一种东西,每收购一种东西,村民都能得到不错的收入。
如果张遥不收购这些东西,他们没有渠道接受信息,根本不会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卖钱,更想不到居然可以卖这么多钱。
一个松茸季就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现在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不仅都买了家具家电,还都买了崭新的摩托车。
现在他们想到县城去,不再需要坐别人的车,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困难。
前些日子张遥给他们挖通了前往地里的山路后,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下地干活,甚至用摩托车往地里拉肥料,为他们省下了许多的时间。
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张遥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也更加的积极了。
他们有这样的改变,其实仅仅过去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一部分村民正在山上寻找着松露时,张遥从厂里挑选了五六个男员工,继续去江里捕鱼。
经过昨天的踩点和实验之后,总结了一些经验,他们知道怎么做才能捕到更多的鱼了。
今天到了江边之后,通过在每一个深水塘里布置渔网,然后人下水进行驱赶,从而提高捕捞的效率。
鱼被捞起来之后,会进行进一步挑选,只把合格的鱼装进鱼护里,大小不合格,或者是不成熟的雄鱼,都会被放回到江里去。
经过一天的努力,他们今天总共捕捞了七八百条鱼,从这些鱼中再精心挑选,最后挑出了400多条合格的大鱼。
今天整体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在捕捞到更多的鱼的同时,还提升了标准,这对前期鱼塘养殖的筹备有决定性的帮助。
总结经验再干活,效率就是能提高不少。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一段雅龙江上下有几十公里都没有人住,虽然山上几公里有村子,但人口密度比较低,来这江里捕鱼的人就比较少,所以江里的资源好,鱼的密度比较高。
如果是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根本就不可能捕捞到这么多的鱼,何况还是市场上卖的200多一斤的雅鱼。
当然市场上200块一斤的雅鱼,首先要保证它是活的,可这里距离县城有几十公里,加上交通本来就不便。
没有专业的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有人想从江里捕捞到雅鱼后,还想把它活着拿回家里都很困难,更别说运送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售卖了。
这种鱼一旦死了,味道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死的时间越久,味道会越差,甚至连比较常见的鲤鱼,草鱼都不如,价格就会很低。
一般县城里卖的雅鱼,都是距离县城比较近的人在售卖,他们能够在鱼离开水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城里售卖,这样就可以保证它活着。
也正因为雅鱼娇贵,不容易活体运输,加上味道鲜美,价格才能长期保持在这个区间。
这种情况之下,雅鱼的地域性也很明显,一般只能在西南地区的西部才能见得到这种鱼。
地域性明显的鱼,放在全国这个大市场上,它的稀缺性就会更加的明显,如果能把这种鱼的名声在其他城市打响,那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当地长期维持在两三百的价格,如果能拿到其他地方售卖,说不定价格能翻好几倍。
张遥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所以才把养殖这种鱼,放在了前期的主要创业项目上。
他只要养殖成功了,后期很快就能稳定下来,而且这种有地域特点的鱼,会对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宣传也会有积极作用。
很多人会因为它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而慕名而来,从而达到一个引流的效果,然后带动其他的消费,以及地方的知名度。
所以这是张遥为未来准备的一个法宝,可以给他在关键时候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为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下午张遥等人回到村里的时候,苏魂正在小溪边给厂里员工们分鱼。
这事张遥昨天就已经交代好了,他要把昨天捞回来的大部分雄鱼,当做员工福利分给厂里的工人们,让他们拿回家,给家里改善伙食。
“哇,活蹦乱跳的,难得能见到活的雅鱼。”
“这种鱼特别好吃,而且难得能吃到鲜活的,今天咱们有口福了。”
“这雅鱼我都没吃过几次,上一次吃好像还是在一两年前,现在还记得味道呢。”
“咱们可真是沾了阿遥的光,要不是他,咱们还真吃不上这鱼呢。”
“可不是嘛,我以前去过江边,那水可急了,想从里面抓到鱼,非常的困难。”
“我家那位一年会去钓那么一两次,但也就能钓回来那么一两条而已,而且拿回来的时候都已经死了。”
这种雅鱼江里面虽然多,而且距离村子也就几公里,但村里面很多人并没有捕捞的经验。
即便有些人有钓鱼的经验,但因为农忙,所以也很少会有时间去,所以他们其实很难吃到。
“诶,你们知道这鱼怎么做更好吃吗?”
“这个鱼怎么做都好吃?清蒸的话又鲜又甜,油煎的话又软又糯,煮清汤也不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觉得清蒸挺好,这种活鱼就是要用来清蒸,可以吃到它本身的味道。”
“我觉得煮清汤比较好,除了吃鱼还可以喝汤,汤拿来煮面条也特别好吃。”
“还是用油煎吧,这样更香,更好吃,吃过一次还想吃。”
村里的人也知道这种鱼味道鲜美,难得有这样分鱼的机会,自然也很开心,他们一边分鱼,一边聊着这鱼怎么做好吃。
张遥见他们分到鱼之后,都非常重视怎么做,就知道他们非常珍惜这个鱼。
他抬头对众人道:“阿叔阿婶,要是你们喜欢的吃的话,等过两天再分一次,到时候每家都分几条,一次性就吃个过瘾。
等咱们鱼塘建好了,把鱼养起来之,养大了以后每个月都分一次鱼,除此之外,小溪里面再养一些,谁想吃都可以捞,到时候咱们想咋吃就咋吃。”
众人听到这话,开心的问道:“真的吗?过两天还要分啊?”
张遥爽快的道:“当然是真的了,现在正是江鱼肥美的时候,我知道大伙儿不会抓鱼,我抓回来了,分给大伙吃就行了,到时候咱们村每家都分几条,都尝一尝鲜。”
他们今天就放了几百条雄鱼,可这些雄鱼放回去又不会生崽,其实拿回来分给村民们也不错。
不过村民们开心归开心,但还是纷纷拒绝道:
“阿遥,你不用这么麻烦,其实我们尝尝鲜就够了,这两条鱼也够我们吃一顿的。”
“是啊,这些鱼我们够吃了,我知道你去抓鱼回来,是为了放在养殖池里,你们抓的也不容易,分一次就够了,以后就不用了。”
“吃一顿两顿好吃,可吃多了就未必好吃,这一条就有两三斤,两条就有四五斤了,已经够吃了。”
“以后分鱼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你好好筹备你的鱼塘就行了,等你把鱼塘搞好了,怎么分都行,不利于这一时。”
张遥摆了摆手道:“其实我们捕到了很多鱼的,只是因为不好拉回来,所以有一部分被我们放回去了,等我把鱼塘需要的鱼捕够了,我就给大伙安排一次。”
这种大型的捕捞活动本来也不多,趁这个机会给村民们谋一谋福利,让家家户户都好好尝一尝这种鱼也不错。
至于从江里捞了这么多鱼,等以后鱼苗培育出来了,再放生一些恢复生态就行了。
今天鱼捞上来之后,还把他们放回去,除了考虑到雄鱼没有用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运输的问题。
这种鱼本来就容易死,即便是有专业设备辅助,也有在路上死掉的风险。
这个时候运的越多,鱼就会越拥挤,缺氧的情况下死亡的风险会增加很多。
不过等他捕捞够了需要的鱼之后,他可以专门抽一天的时间,把捕捞回来的鱼拉回来再给大伙分一分完全没问题。
村民们听了张遥的解释后,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是没问题,这么好吃的鱼我们当然也稀罕。”
“我们就是怕会影响你筹备鱼塘,而且家里面捕鱼也不安全,你们还是得多小心一些。”
张遥解释道:“现在已经很久没下雨了,所以江水不是很急,所以说不是很危险,要是江水很急的话,我们也捞不回来这么多鱼啊。”
张遥这次去江里捕鱼确实是赶巧了,遇到了水流比较少,流速不怎么急的时候。
否则就算是第一次去江边的时候的水流速度,他们也很难在江里下渔网,更别说能抓到这么多鱼了。
他可以是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因为长时间的不下雨,所以江水深度,流速得到了减缓。
除此之外,因为他们昨天下水摸鱼,正好发现了鱼群聚集的地方,才让他们这么顺利的抓到了更多的鱼。
分完了鱼之后,工人们就各自下班回家了。
这个时候去捡松露的村民们也陆续回来了,他们每个人都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一看收获就不少。
其实这个点还比较早,只是下午四五点左右,如果不是要捡的规格有些复杂,最小的必须达到50g以上,加上他们第一天前松露,经验还不足,所以慢了一些,不然他们收工还可以再找上许多。
不过第一天捡松露,能够在达成一天捡100斤的目标的情况下,这个点能够回来,其实也很不错了。
张遥大概看了一下他们背篓里的松露,发现大部分都超过了规定的要求。
原本规定的要求是最小大于50克,包括50克。然而村民们捡回来松露的大部分都在80克以上,拿一个握在手里要比大鹅蛋还要大上许多。
可能是因为第一天捡没有经验,又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称一下,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按大的去捡,导致每一个都比较大,甚至超过了要求的50克。
山里的松露以前虽然没怎么捡过,总体的量不少,但不过大的其实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大于50克的其实算比较稀缺的了。
正因为如此,张遥这次收购的目标放在了整个南山区。
如果收购的要求降低到50克以下,常量起码可以翻3~5倍,因为每一个送入窝子里,50克以下的占大多数。
不过张遥考虑到越大的越稀缺,越稀缺的价格越高,所以才以最低50克的条件和李经理谈了合作。
松露也是一种菌类,不能竭泽而渔,所以不仅要利润最大化,也要对资源进行保护。
当然张遥也在赌,他在赌它能够稳定供应50克以上的松露,而且供应期至少在一个月。
实际上他并不确定这个重量的松露产量究竟如何,能不能保持供应一个月?
即便是今天顺利达到了目标,他也不确定接下来会如何,万一半个月就采完了南山区所有的松露,那他就没办法像李经理交代了。
何况松露还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菌类,现在松露已经过了生长期,到了成熟期,这也就意味着现在山上松露的存量,就是今年松露的产量。
他们把能采到的松露采完之后,就指望不了今年继续长出来了,这也是松露与其他菌类的最大区别。
其他的菌类生长周期一般都很短,快的两三天就从能从出菇到腐败走完一轮,慢一点半个月也能走完一轮,而且在生长期内都会长。
然而松露的生长周期偏偏那么长,从开始生长到腐败,至少跨越了半年之久。
这可能也是它稀缺的原因,毕竟生产周期也和产量有直接的关系,很多松露可能还没有成熟就已经腐败了。
张遥从村民们采的松露中,把最小的捡出来称了称,几乎没有小于80克的。
这就意味着村民捡的这些松露,最小的都比最低标准超了30克,他们可以采的空间还很大。
于是张遥来了一个比较标准的松露,对众人展示道:“阿叔阿婶,今天你们捡的都很大,大的虽然好,但小一点我们也要,明天捡的时候这个大小的你们也要捡回来,”
张遥说完后,他们就有人接过了张遥手中的松露,纷纷传着看了起来,还不忘用手掂一下重量,试图记住它的大小和重量。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问,“这个大小不太好控制,万一姐回来了,重量差一点怎么办?”
张遥回道:“差5~10克没关系,都按一个价收,如果连40g都没有,我就按10块钱一斤收,我就放在网络上卖,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不过也不要把太多小的捡回来,万一网络上卖不出去,那就没什么用了,我也不可能收了。”
村民们道:“放心吧,要是实在不合格,我们自个儿拿回家喂猪去,反正猪也爱吃这玩意儿。”
一番分拣称重之后,今天松露的重量也算了出来,村民们今天一共交了150斤松露。
虽然每天的交货要求是100斤,但想标准的控制在100斤并不太容易,所以多交一些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毕竟李经理一开始是想让张遥每天给他交200斤以上,最后是他主动要求降到了1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