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川贝母的价值(1 / 1)

加入書籤

清晨,阳光如往常一样,轻柔地洒在每一寸土地上,给村子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村民们或扛着农具走向田间,或忙着打理自家的田地。

张遥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准备处理公司的大小事务。他刚坐下不久,就听到一阵敲门声。

“请进!”张遥应道。

门缓缓推开,进来的是村里的老李头。老李头年逾六旬,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透着朴实和憨厚。

“啊遥啊,我有点事儿想跟你说。”老李头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

张遥见状,赶忙起身,热情地招呼着:“李叔,您快进来坐,有啥事儿您直说就行。”说着,他搬了把椅子给老李头。

老李头缓缓坐下,搓了搓手,说道:“是这样的,张遥。我这些年在山上采了不少川贝母,一直攒着。我听说这东西是种挺值钱的中药材,你看能不能卖给你啊?”

张遥一听“川贝母”,心中一动。他早就知道川贝母是一种价格颇高的中药材,村子周边的山上确实有,但采摘难度大,数量也不多,所以之前虽有收购的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

“李叔,您采了多少川贝母啊?这东西可不好采,您辛苦了。”张遥关切地问道。

老李头嘿嘿一笑,说道:“这些年零零散散采的,前前后后也攒了有个好几斤呢。”

张遥有些惊讶,川贝母一般生长在高海拔、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采摘不仅需要技巧,还得冒着一定的风险,老李头能攒下好几斤,着实不易。

“李叔,您能攒这么多,真厉害。不过,您怎么想着卖给我呀?”张遥好奇地问。

老李头一脸信任地看着张遥,说道:“张遥啊,你是咱村有本事、有想法的人,带着大伙搞发展。我寻思着,你肯定有办法把这东西卖出去,能卖个好价钱,也能给咱村增加点收入不是?”

张遥心中一阵感动,老李头的这份信任让他倍感责任重大。“李叔,您放心。不过,我得先了解下情况。除了您,村里还有其他人采了川贝母吗?”

老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估摸着应该还有不少人采了。咱村靠山,以前农闲的时候,不少人都上山找找草药啥的,川贝母虽然难采,但总有人能采到一些,或多或少都攒了点。”

张遥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如果能把村民们手里的川贝母收拢起来,说不定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李叔,您先回去,我这就去村里了解下情况。不管收不收,我都给您个准信儿。”张遥说道。

老李头起身,拍了拍张遥的肩膀,说道:“行,张遥,叔信你。”说完,便离开了办公室。

张遥决定立刻在村里展开调查。他先来到了村头的老王家。老王正在院子里劈柴,看到张遥来了,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迎了上去。

“张遥啊,啥风把你给吹来了?”老王笑着问道。

“王伯,我来问问,您这儿有没有攒着川贝母啊?”张遥开门见山地问。

老王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还真有。这些年我在山上也采了些,一直放着呢。你问这干啥?”

张遥把老李头找他的事儿以及自己的想法跟老王说了一遍。

老王听后,兴奋地说:“哎呀,这是好事儿啊!我这儿大概有个两三斤呢。要是能卖出去,可帮了我大忙了。”

从老王家出来,张遥又陆续走访了十几户人家。这一趟下来,他惊喜地发现,正如老李头所说,很多村民都攒了不少川贝母。粗略统计了一下,总量竟然相当可观。

回到办公室,张遥陷入了沉思。收购川贝母,既能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又有可能为村子开拓一条新的致富路,但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收购后能否找到稳定且价格合理的销路?储存过程中如何保证川贝母的品质?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遥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他再次来到老李头家,告诉他自己决定收购村民手里的川贝母。

老李头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说道:“太好了,张遥!我就知道你能行。我这就去帮你通知其他村民。”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第二天一大早,村民们纷纷带着自家的川贝母来到了村委会。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新的希望。

张遥和几个助手在村委会大院里摆好了桌椅,准备进行收购工作。村民们排着队,依次把自己采的川贝母拿出来。张遥仔细地检查每一份川贝母的品质,按照品质的优劣进行分类定价。

一位年轻的村民小孙,有些紧张地把自己的川贝母递了过来。“张遥哥,你看看我这咋样?”

张遥拿起川贝母,仔细端详着。这些川贝母个头饱满,色泽鲜亮,一看就是精心采摘和保存的。“小孙,你这品质很不错啊,能卖个好价钱。”张遥夸赞道。

小孙听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经过称重和核算,小孙的这份川贝母卖了八千多元。

小孙接过钱,激动地说:“张遥哥,太感谢你了!这些钱对我家来说太重要了,我可以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了。”

一旁的张大婶也递上了自己的川贝母。她家里人口多,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张遥啊,你看看我这能卖多少?”

张遥检查后发现,张大婶的川贝母虽然数量不少,但品质参差不齐。不过,他还是耐心地进行了分类定价。最终,张大婶也卖了四千多元。

张大婶拿着钱,眼中闪着泪花,感激地说:“张遥,你可真是咱村的大好人呐!”

随着收购工作的进行,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交易。每家少者赚了几千元,多者上万元。

收购结束后,张遥看着堆成小山似的川贝母,心中既兴奋又有些担忧。

兴奋的是,他为村民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而且看到了村子发展的新契机;担忧的是,接下来如何顺利地把这些川贝母销售出去,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当天晚上,张遥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联系之前积累的各种人脉资源,寻找川贝母的销路。他先给一位做中药材生意的老朋友打了电话。

“喂,老赵啊,我是张遥。我这儿收了一批川贝母,你那边有没有渠道能消化掉啊?”张遥焦急地问道。

老赵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张遥啊,川贝母现在市场需求确实挺大的,但价格波动也比较大。你这批货有多少?品质咋样?”

张遥把川贝母的总量和品质情况详细地跟老赵说了一遍。

老赵听后,说道:“这样吧,你先发些样品给我看看。如果品质确实好,我这边可以考虑帮你联系几个大的买家。”

挂了电话,张遥立刻安排人挑选了一些优质的川贝母样品,连夜发了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张遥一边等待老赵的消息,一边组织村民们对剩余的川贝母进行妥善储存。

他请来了专业人士,指导村民们搭建了简易的储存仓库,确保川贝母在等待销售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变质等问题。

与此同时,张遥并没有闲着,他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了川贝母的销售信息,详细介绍了村子里川贝母的来源、品质以及收购过程,吸引了不少中药材经销商的关注。一些经销商主动联系张遥,询问价格和合作事宜。

终于,老赵那边传来了好消息。他看过样品后,对川贝母的品质赞不绝口,并且帮张遥联系到了一位实力雄厚的买家。这位买家对张遥的这批川贝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约定尽快见面商谈具体的合作细节。

张遥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村民们对张遥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又加深了几分,他们更加坚信,在张遥的带领下,村子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与买家见面的那天,张遥精心准备了详细的资料,包括川贝母的产地环境、采摘过程、品质检测报告等。在商谈过程中,张遥自信地向买家介绍着这批川贝母的优势。

买家对张遥的专业和认真态度十分认可,说道:“小张啊,从你准备的这些资料就能看出你很用心。我对你们这批川贝母很感兴趣,咱们谈谈具体的合作吧。”

经过一番友好的协商,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

当张遥把卖川贝母的钱分给村民们时,大家都激动不已。

老李头紧紧握着张遥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张遥啊,你真是咱村的大功臣!要不是你,我们这些川贝母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变成钱呢。”

张遥笑着说:“李叔,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村子要发展,就得靠大家齐心协力。以后要是还有这样的机会,咱们继续一起干!”

在成功卖出川贝母后,村子里的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张遥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或放松,他深知,这只是村子发展的一个小小开端,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张遥开始思考,既然川贝母能给村子带来这么大的收益,那能不能把川贝母的产业进一步扩大呢?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分析,张遥发现,虽然野生川贝母数量有限,但人工种植川贝母有着广阔的前景。

于是,张遥召集了村里的主要干部和一些有经验的村民,开了一个座谈会。会议上,张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大家都知道,咱们上次靠卖野生川贝母赚了一笔钱,但野生的总归是有限的。我考察了一下,人工种植川贝母是个可行的方向,咱们要是能把这个搞起来,以后的收入肯定更可观。”

老李头率先发言:“张遥啊,人工种植这事儿能行吗?咱都没经验啊。”

张遥笑着说:“李叔,我知道这有难度。不过我已经联系了一些农业专家,他们说咱们这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适合川贝母生长的。而且,他们愿意来咱们村给大家做技术指导,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一步步教咱们。”

一位年轻的村民疑惑地问:“那张遥哥,种植川贝母得花不少钱吧,这资金从哪儿来呢?”

张遥胸有成竹地回答:“这方面我也有考虑。一方面,咱们上次卖川贝母,村民们手里都有点积蓄了,可以适当投入一些。

另一方面,我去和银行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些农业贷款。还有,我也在和一些中药材企业谈合作,他们可能会提前预付一部分定金,支持咱们种植。”

老王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可是张遥,种出来要是卖不出去咋办?”

张遥耐心解释道:“王伯,这个不用担心。上次卖川贝母的时候,咱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而且通过网络宣传,也有不少经销商主动联系过咱们。

只要咱们保证品质,销路肯定没问题。而且,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川贝母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村民们逐渐被张遥的热情和规划所打动,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尝试人工种植川贝母。于是,在张遥的带领下,村子成立了川贝母种植筹备小组,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人工种植做准备。

张遥和筹备小组的成员们一起,在村子周边挑选了几块合适的土地,作为川贝母的种植试验田。

农业专家们也来到了村子,为村民们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种植技术培训讲座。

专家们详细地讲解了川贝母的生长习性、种植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知识。村民们都听得十分认真,不少人还拿着小本子,不停地记录着重点内容。

在培训过程中,村民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孙问道:“专家,川贝母种下去后,多久能收获啊?”

专家回答道:“一般来说,川贝母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收获。但只要大家精心照料,保证品质,到时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张大婶也关心地问:“那这种植过程中,要是遇到病虫害了,咋整啊?”

专家笑着说:“我们会教大家一些绿色防治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比如,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或者使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这样既能保证川贝母的品质,又能保护环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