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带队(1 / 1)
高原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冰晶掠过陡峭的山脊,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仿佛是雪山在向攀登者发出的挑战。
风势凶猛,卷起的雪粒如同子弹般打在登山者的防风镜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响。
阿梁和刘文刚把防潮垫铺在裸露的岩石旁,厚实的积雪瞬间被压出两个深色的凹陷。
这处临时营地位于海拔4200米的背风坡,四周耸立着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在暮色中泛着冷峻的青灰色。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闷哼,声音里夹杂着难以抑制的痛苦。回头望去,只见张泽单脚跪在雪地上,登山杖滚落在三米开外的冰裂缝旁,金属杖尖在雪面上划出一道长长的痕迹。
他的登山包倒扣在地上,水壶、能量棒等物品散落一地,包带还在微微颤动。张泽脸色苍白如纸,豆大的冷汗顺着鬓角不断滚落,在零下十五度的低温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
他紧紧抱着自己扭曲的脚踝,登山靴的鞋带不知何时松开,露出肿胀得发紫的关节,脸上满是痛苦的神情。寂静的山间,他粗重的喘息声和牙齿打颤的咯咯声格外清晰。
“不好,张泽受伤了!“阿梁心头一紧,太阳穴突突直跳。他立即冲向同伴,登山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一步都要陷入十多厘米深的雪层,耗费着大量体力。
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呼吸急促,每一次吸气都像是在用力拉扯堵塞的风箱,胸腔火辣辣地疼。刘文紧随其后,两人三步并作两步,厚重的登山服在疾跑中鼓成风帆,带起一片雪雾。
他们迅速卸下背包,急救包的拉链被冻得僵硬发涩,阿梁的手指因为寒冷而微微发抖,指甲盖冻得发紫。但凭借着平日里无数次的训练,他熟练地用牙齿咬住拉链边缘,用力一扯,终于将其拉开。
急救包内整齐排列着消毒棉球、弹性绷带、高分子夹板等物品,每一件都用防水袋单独封装。阿梁强自镇定,从包中取出消毒棉球、绷带和夹板,棉球接触到空气的瞬间,表层便结了一层薄霜。
阿梁小心翼翼地托起张泽的脚踝,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处理易碎的玻璃制品。他的手指在肿胀的关节处轻轻按压,凭借急救知识仔细判断伤势:“应该是严重扭伤,没有骨折的迹象。”
确认没有骨折后,阿梁松了一口气,但依然不敢大意。
刘文则在一旁迅速展开工作,他动作迅速而稳定,将绷带一圈圈整齐地叠放在膝盖上,每一圈的间距都保持一致。
在高原稀薄的氧气环境下,每一个动作都比在平地上要多消耗三成体力,但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忍着点,张泽。”阿梁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安抚。
他先用消毒棉球仔细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棉球在皮肤上轻轻滚动,带走了污垢和血迹,也带走了附着的雪粒。
消毒水接触皮肤的瞬间,张泽疼得倒吸一口冷气,身体剧烈颤抖。阿梁心疼地皱了皱眉,加快了动作,将夹板固定在脚踝两侧,动作轻柔却又坚定。
刘文配合默契,将绷带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在夹板和脚踝上,力度适中,既保证了固定效果,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
缠绕过程中,刘文还不时询问张泽的感受:“这样紧吗?有没有发麻的感觉?“确保绷带的松紧合适。
包扎完成后,阿梁抬起头,看着张泽充满担忧的眼睛,坚定地说:“张泽,你别担心,我们会帮你一起登顶的。”
他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给张泽注入了一股力量。
刘文也蹲下身,紧紧握住张泽的手,手套上的雪水浸湿了两人的掌心:“对,我们不会丢下你,一起加油!”
此时赵峰也快步走过来,登山杖在冰面上敲击出清脆的声响。他仔细检查了包扎情况,点了点头,又从自己的急救包中取出一卷弹性加压绷带:“再加固一层,防止二次损伤。”在他的指导下,固定变得更加稳固。
在赵峰的指导下,阿梁和刘文一左一右搀扶着张泽,重新踏上了攀登之路。山路崎岖不平,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表面看似平整的雪层下,隐藏着随时可能吞噬人的冰裂缝。
他们不仅要小心避开这些危险,还要时刻注意张泽的情况。阿梁和刘文的呼吸变得沉重而急促,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冰晶,在围巾上形成一层毛茸茸的冰霜。
张泽咬着牙,尽量跟上同伴的节奏,汗水不断从额头渗出,很快又被寒风吹干,在皮肤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
“阿梁、刘文,你们累不累?不行就歇会儿吧,别因为我耽误了大家。”张泽看着两位同伴被汗水浸湿的后背,心中满是愧疚。
他能感受到自己的体重给同伴带来的负担,每走一步,都能看到阿梁和刘文的登山靴在雪地上深深下陷,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声。
阿梁转过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尽管他的脸上已经布满了疲惫,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说什么呢,咱们是一个团队,就该互相帮助。只要你能坚持,我们就没问题。”
刘文也笑着点头,呼出的热气在护目镜上凝结成白雾:“等登顶了,我请你喝者多村最烈的青稞酒!”
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刘文还不时讲一些笑话,虽然声音因为气喘而断断续续,但也让大家的心情放松了一些。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攀登,他们终于登上了山顶。金色的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镀上了一层金箔。
联绵的山脉在脚下蜿蜒起伏,仿佛一条条银色的巨龙,山脊线勾勒出雄浑的轮廓。洁白的云朵在头顶飘过,仿佛触手可及,远处的山谷中,隐约能看到一些村庄和河流,宛如世外桃源。
大家望着眼前壮丽的景色,忘记了一路的疲惫,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泪水在脸颊上结成冰晶;有人拿出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快门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张开双臂,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赵峰看着大家,欣慰地说道:“这次模拟训练,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在面对困难和突发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相互扶持。但大家要清楚,真正的巴瓦雪山比这更具挑战性,大家还需要继续努力。”
他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带着期许与鼓励。他详细地分析了这次训练中每个人的表现,指出了优点和不足,为大家今后的训练指明了方向:“阿梁在急救时的判断很准确,但可以再加快些速度;刘文的包扎手法还可以更专业......”
回到者多村后,阿梁等人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针对这次模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火塘里的木柴噼啪作响,火星不时飞溅到地面,映照着他们疲惫却专注的脸庞。他们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从急救处理的速度到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当时如果能更快找到夹板,张泽就能少受些罪。”
阿梁自责地说。“是啊,我们的分工还可以更明确。”
刘文附和道。他们意识到,虽然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应对突发情况时,还需要更加冷静和熟练。
从那以后,者多村附近的山坡上经常能看到他们训练的身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雪山之巅时,他们已经开始了训练。
他们设置了各种模拟障碍,模拟雪崩、迷路、受伤等情况。在模拟雪崩训练中,他们用大量的积雪模拟雪崩场景,练习如何在雪崩中寻找安全的躲避点和自救方法。
他们反复练习使用雪崩探测器和雪崩气囊,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反应。有一次训练中,阿梁在模拟被雪崩掩埋时,因为探测器操作失误,差点超时,这让他更加刻苦地练习。在模拟迷路训练中,他们故意在复杂的地形中打乱方向,练习如何利用地图、指南针和自然特征辨别方向。
同时他们还学习了如何在恶劣天气下搭建临时避难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火取暖和烹饪食物。
每一次演练结束,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认真总结经验,互相指出不足。张泽虽然脚踝还未痊愈,但也坚持参与讨论,提出许多实用的建议。
与此同时,张遥也在为登巴瓦雪山项目的正式开展忙碌着。他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办理了各种必要的手续。每一份文件,他都仔细核对,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他拜访了环保部门,与专家们讨论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雪山的生态环境,制定了严格的垃圾回收制度和生态保护措施;与安全监管部门沟通,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对登山装备、路线难度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他还组织村民对登山路线进行清理和维护,亲自带领大家在沿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安全警示。
他们用红油漆在岩石上标记路线,安装反光路标,确保夜间登山者也能安全通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他四处联系专业的救援队伍,经过多次洽谈,终于与他们达成合作协议。
他详细了解了救援队伍的设备和人员配置,制定了紧急救援预案,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展开救援。他甚至建立了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了足够百人使用一周的物资。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者多村登巴瓦雪山的项目终于正式推出。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登山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轰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怀着对巴瓦雪山的敬畏与向往,以及挑战自我的坚定决心,纷纷来到者多村。村子里热闹非凡,客栈和民宿都住满了游客,街道上到处都是背着登山包的身影。
村口的小商店里,登山装备、药品等物资供不应求,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阿梁、张泽、刘文等人作为经验丰富的领队,各自带领着一支登山队伍,精神抖擞地踏上了攀登巴瓦雪山的征程。在登山过程中,他们时刻关注着游客的身体状况和天气变化。阿梁随身携带的卫星电话和气象监测设备,成了队伍安全的重要保障。
他会根据实时的天气数据,及时调整登山计划。遇到陡峭的路段,他总是第一个上去,为游客们搭建安全绳索;遇到体力不支的游客,他会耐心地鼓励和帮助。
他还会在休息时给游客们讲解雪山的知识和登山的注意事项,让大家对雪山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一次,天气突然变化,阿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监测设备,提前带领队伍找到避难所,成功避开了一场暴风雪。
在阿梁带领的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小李的游客,刚开始登山时,他信心满满,步伐轻快。但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高原反应逐渐袭来。
小李开始感到头晕目眩,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呼吸越来越困难,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他的脸色变得蜡黄,嘴唇发紫,心中开始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的脚步越来越慢,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大口喘气。
“阿梁领队,我感觉我不行了,我想放弃......”小李有气无力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绝望。他坐在地上,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眼神中充满了无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阿梁立刻来到小李身边,蹲下身子,关切地问道:“小李,你别着急。先坐下来休息一会儿,调整一下呼吸。你是不是没有适应好高原环境?来,跟着我做,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
阿梁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的便携式氧气瓶递给小李,同时示范着正确的呼吸方法。
他还从背包里拿出一块湿毛巾,轻轻擦拭小李的额头,为他降温。毛巾接触到小李滚烫的皮肤,瞬间升起一层白雾。
阿梁的耐心指导下,小李逐渐平静下来,呼吸也变得顺畅了一些。
阿梁从背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小李:“吃点这个补充能量,你看这周围的景色多美,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这是一次难得的挑战自我的机会,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会一直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