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驭胡之策(1 / 1)

加入書籤

骁果将军徐晃得到诏令后,当即命骁果军两千重甲铁骑率先入城。

重甲骑兵人马俱披重甲,队列严整,如一道钢铁洪流,带着碾碎一切的威势涌入城内。

城内的那些匈奴人何等见过此等威势,心中惊惧之下纷纷匍匐在地,以示臣服。

至于那些汉人百姓,多年的屈辱和恐惧终于得到释放,许多人喜极而泣,对着入城的重甲骑兵激动地叩拜。

紧接着,其余骁果军陆续入城,迅速分兵接管城防。

最后,天子刘协在禁军虎贲、羽林的严密护卫下,策马进入平阳城内。

天子刘协一身戎装,骑在“雪白龙”上,望了望街道两旁跪伏的匈奴人和汉人,他忽然勒住了战马,又轻招了一下手。

羽林郎王昌见状,即刻上前,“陛下!”

刘协表情淡然,吩咐道:“传旨骁果将军徐晃,待掌控住平阳城后,将城内的那些匈奴人集中安置。”

王昌一怔,不解的问道:“陛下,这是何意?”

刘协瞥了他一眼,淡淡道:“平阳本是汉土,可匈奴人却是盘踞此处多年,定是犯了众多不可饶恕之罪,朕身为大汉天子,不可能无动于衷。”

王昌心中恍然,由衷的赞道:“陛下圣明!还请陛下吩咐!”

刘协轻点了一下头,“要对那些匈奴人予以甄别。罪大恶极者,斩首示众,其余罪轻者,罚做奴隶!”

王昌想了想,追问道:“那……那些无罪的匈奴人……怎么办?”

刘协并未说话,在一旁随驾的侍中董昭却是微微一笑:“陛下,这些匈奴人生活汉地多年,习性与汉民并无多大的区别。若非于夫罗、去卑等人蛊惑,那些匈奴人定会在此安分守己。”

他顿了一下,“匈奴人天生善骑射,陛下不妨从这些匈奴人中挑选善战之人入军。一则可快速稳定匈奴人心,表示陛下对汉匈一视同仁。二则也是可以借此增强我军军力,更可以让右贤王去卑成为孤家寡人,日后唯有依赖陛下!”

刘协沉思了片刻,笑道:“朕有此意,就如此办吧!”

话锋一转,他脸色骤变,扬了一下手中的马鞭,冷冷道:“但若有顽抗不从者,要杀一儆百,绝不可姑息!”

“臣遵旨!”王昌领悟之后,就要拨马离去,忽听刘协又道:“另外,将右贤王去卑关押起来,不准任何人与他相见,但也不可虐待!”

“诺!”王昌大声应道,随即打马离去。

待王昌走后,刘协才继续前行,在禁军的护卫下直奔县寺而去。

此时的县寺之内,已经被率先入城的骁果紧急清理了一遍,而且已被禁军接管。

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刘协勒马停在县寺前,向里望了望,正要翻身下马,小黄门李坚急忙过来伺候,却被他挥了一下马鞭,无声的呵斥开。

下了马后,他走入寺内,见里面虽已清理干净,但仍是破烂不堪,脸色顿时一沉。

董昭见状,上前笑着劝慰:“陛下不必介怀,匈奴人乃是游牧胡种,逐水草而居,喜欢露天宿营。他们天生野蛮习性,没有把这县寺拆掉已是万幸!”

“哼!”刘协冷笑一声,“平阳尚且如此,那些靠近草原的汉家城池恐怕早已被胡人糟蹋的不成样了。待他日大汉中兴,朕定要遣大军再入草原,一雪前耻!”

说罢,他不再停留,大踏步走进了县寺内。小黄门李坚见状,连忙紧随其后。

进入正堂,刘协环视一周,看了看空旷的大堂,径直走上了上首坐下。

稍后,他轻抬了一下手,示意董昭,“公仁,且坐吧!”

“谢陛下!”董昭也不客气,拱手之后在右侧一个蒲团上坐下。

刘协放下马鞭,沉思半晌,言道:“公仁,如今去卑臣服,平阳已下。那下一步,你认为应如何?”

董昭捋了捋胡须,轻轻笑道:“陛下,平阳被胡人盘踞多年,胡风盛行,朝廷应立即派遣能臣干吏前来署理民政,恢复汉家法度,安抚民心。”

“至于下一步,”他微眯了一下眼,“若臣所料不错,待袁绍知晓陛下的敕令后,定会义无反顾兵进上党,恐怕是要强攻壶关了!”

刘协轻轻点头,“朕也有此种想法,袁绍拥有雄兵数万,若是轮番强攻,壶关怕是守不了几日。”

说着,他停顿了一下,微微思量后转而问道:“你觉得是固守待变好?还是出动出击更有利?”

董昭心中明白,回道:“若是坐视袁绍大军围攻壶关,此为下策。若壶关落入袁绍之手,则并州诸郡不保,而且定会南下兵逼河东。以臣之意,不若改守为攻。”

“改守为攻?”刘协一皱眉,“那应如何个改法?”

董昭眼中闪烁着精光,拱手道:“袁军虽多,但朝廷兵马亦是不弱,只要袁军在壶关下受挫,军心士气低下之时,朝廷兵马再择机出击。

只需一场干净利落的小胜,再度挫其锐气,便足以令袁绍心生忌惮,引兵退去!”

“哦?这是为何?”刘协问道。

“陛下,袁绍表面上终究是汉臣,怎敢与朝廷公然对抗!”

董昭自信的一笑,“陛下明鉴!袁绍此人最重虚名!他表面上终究是汉臣,怎敢公然与朝廷公然对抗?”

“嗯!”刘协拊掌赞道,“公仁所言极是。看来此次北上,朕还真要亲临前线,以壮军威了!”

说罢,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李坚,“去,速召骁果将军徐晃前来!”

“唯!”李坚领旨。

只是他刚走出县寺,就见顶盔掼甲的骁果将军徐晃迎面走了过来。

李坚心中一喜,连忙上前作揖道:“徐将军,陛下有事召见,还请速去见驾!”

徐晃额头上沁着汗珠,显然是从忙碌之中抽身过来。

他抱拳还礼,“在下领旨,在下正有要事向陛下回禀!”

稍后,他跟在李坚身后向县寺正堂走去。

来到正堂,徐晃由于甲胄在身,便行了一个军礼。

刘协笑了笑,“徐卿竟来的如此之快,可见有要事要禀,那你就先说说吧!”

徐晃犹豫了片刻,终究回道:“陛下,臣在整顿城防时,发现有不少汉人为泄私愤而攻击匈奴人。如今城内各处已有数起事故发生,虽未有重大伤亡,但若是持续下去,定会引起动乱!”

稍后,他面露难色,“可臣分心乏术,无暇处理那么多事务,还请陛下责罚!”

刘协皱了皱眉,“那以你之见,应该怎么做?”

徐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此是城内治安和民政之事,理应由县寺官员处理!”

刘协点了点头,“好了,此事朕知道了,朕尽快会处理!你就专心军务之事吧!”

“不过,”他又转而说道:“你要派出大量斥候深入上党,严密探查壶关军情和袁军动向,若有异动,立刻报于朕听!”

“臣遵旨!”徐晃心中一松,随即又精神抖擞的退了出去。

待徐晃走后,刘协敲了一下案几,轻叹道:“若要及时处理城内治安和民政,那就要调遣干吏来此。

可是朝廷在职官吏本就是捉襟见肘,而弘文馆中应诏士人还未经过考核,哪有合适的人选!”

眼见天子刘协有些发愁,董昭却是笑了笑,“陛下,眼下这平阳城内,便有一人最为合适!”

“哦?”刘协神色一动,若有所思的问道:“朕知道公仁曾在袁绍阵中待过一段时间,对其麾下的谋臣良将甚为熟悉。你所说的那人该不会是袁绍的密使辛毗吧?”

“陛下英明!”董昭由衷的拱手赞道。

刘协轻笑一声,随即微微皱眉:“朕曾听河南尹钟繇说过,颖川人杰地灵,其中辛评、辛毗两兄弟皆为佼佼者。”

说着,他轻叹了一口气,“只可惜这二人心中无忠无义,投了袁绍,如今更是与朝廷相抗,做出那悖逆之举!”

“陛下此言差矣!”董昭微微摇头。

“此话何意?”刘协心中疑惑,轻抬了一下手,“难道其中另有玄机?既如此,还请公仁为朕解惑!”

董昭笑了笑,拱手道:“陛下,辛氏兄弟确如钟使君所言,皆是当世智者。只是有一点却是不同!”

刘协不动声色,只是看着董昭。

董昭稍作沉思,继续道:“二人中,辛评为兄,其性格刚烈,直言敢谏,不轻易妥协。此外,此人极其忠于袁氏。”

“哦!”刘协恍然,“这么说,其弟辛毗则是与之相反了?”

董承赞道:“陛下果真是睿智之君,一切都瞒不过陛下的慧眼!”

刘协摆了一下手,笑道:“好了,你就不必如此奉承朕了,朕只是从你的一番话语中分析而来。现在,你且说说这辛毗其人如何?”

董承笑了笑,“陛下说的是。不过正如陛下所言,这辛毗确实与其兄长有些不同。辛毗此人性情冷静,善于审时度势,注重实际利益而非虚名。”

他顿了一下,“陛下若能释放善意,其必会心归朝廷,为陛下、为大汉中兴尽心尽力。”

他捋了捋胡须,“如此一来,陛下不仅能得一贤臣,而且还能变相削弱袁绍内部力量。且袁绍又疑心甚重,若是得知辛毗背叛于他,定会迁怒于其兄辛评,这样又可以使袁绍麾下谋臣人心浮动,甚至离心离德。如此利好,陛下怎可轻易放弃此等良机?”

说罢,他躬了一下身,静等天子刘协的回应。

刘协闻听,则是一时默然。

半晌之后,他才冷冷道:“辛毗虽然有大才,可他身为汉臣却行谋逆之举,朕岂能轻易放过?”

董承一听,心中顿时明白了过来。

他拱起手,笑道:“陛下,辛毗确实有罪,也应该受罚。以臣之意,不妨令其戴罪立功,若其表现良好,果真是心向汉室,陛下再予以召见,并对其重用!”

他略一迟疑,又道:“至于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臣与他还有些交情,若陛下信得过,不妨由臣前去试探一番。”

刘协沉思片刻,轻点了一下头,“也好,那你就去试试吧。不过朕有言在先,若其仍是一意孤行,朕也不会容他!”

“臣明白!”董昭领旨后却没有立即离去,而是犹豫了片刻,又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刘协愣了一下,随即失笑道:“公仁,你我虽为君臣,但实际上,朕却把你当做知心好友。你还有什么不敢说的?”

董昭看着天子刘协那挚诚的神色,心中不禁有些感动。

但片刻后,他连忙压下心中的涟漪,郑重的一拜:“臣多谢陛下信赖,臣此生能得陛下一明主,已是人生无憾了!”

“好了!”刘协笑着摆了摆手,“你我君臣之间,这些客套话都不必说了。你只要知道一点,那就是朕信你董公仁!”

董昭起身,点了点头,随后正色道:“不知陛下如何看待去卑此人?”

刘协心中疑惑,瞧了瞧董昭,问道:“公仁,你的意思是?”

董昭回道:“陛下,去卑乃是匈奴右贤王,在匈奴国内位高权重,仅次于大单于和左贤王。

臣知道陛下留下此人,是想遣其回匈奴王庭扰乱匈奴国内局势,以待他日。”

他深吸一口气,话锋一转,“可臣观此人绝非是善于之辈。他占据平阳多年,周旋于昔日杨奉、韩暹和冀州袁绍等人之间,关系盘根错节。

此外,他自护驾东归以来,屡立战功,却未得丝毫封赏,而他又能隐忍至今。若非袁绍遣使前来许下的重大利益,恐怕他还会继续蛰伏下去。”

刘协皱了皱眉,又点点头,“你且继续说!”

董昭继续说道:“此次他欲趁袁绍大军西进之际,欲出兵搅动河东局势,想必其反心早已有之,只是在没有把握时,他不敢轻举妄动罢了!

而此次他发布招募令集合匈奴人意欲反叛朝廷,若非陛下早就得知消息,而且行动迅速,恐怕是已经让他成功了。”

他稍作停顿,“而后他见朝廷大军兵临城下,竟敢孤注一掷,欲要擒下陛下!可见其毫无忠心可言。

至于事情完全败露之际,他又果断的卑躬屈膝的向陛下求饶。此人能屈能伸,若不能为陛下所用,臣以为不若早日除之,以免留下后患!”

刘协听后,好久没有说话。

稍后,他扶着剑柄缓缓起身,踱步至堂中,迎着一阵阵带有凉意的微风。

他望向堂外,一片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落在地。再抬眼望向苍穹,流云正缓缓向南涌动。

他喃喃自语:“秋意渐浓,北雁南飞,那些草原上的豺狼,南下打草谷的日子,怕也是不远了。”

董昭微愣,心中随即一动。

刘协突然问道:“公仁,你可知匈奴大单于于夫罗的消息?”

董昭稍作思索,回道:“臣听说于夫罗已经逝去,如今其子刘豹领旧部滞留在淮南袁术处。”

刘协点了一下头,“据说刘豹如今也就比朕年长几岁而已。那以你之见,若其回到匈奴王庭,能与其叔呼厨泉相抗衡吗?”

董昭心中顿时明白了过来,轻轻摇头。

“恐怕……不能。刘豹随其父于夫罗流浪汉地多年,在匈奴国内的根基几乎已不存在。而呼厨泉却是一直留在匈奴国内,可谓是势力根深蒂固,岂是刘豹可比。”

“是啊!”刘协接过话头,“以此推理,那下一任匈奴大单于势必是呼厨泉无疑。可呼厨泉其心如何,朕还未知。若其心有异,那定是大汉北疆之患。

所以朕要给他找个对手,而这个对手就是刘豹,可刘豹实力弱小,朕也只能帮他找个助手了。”

董昭会意的笑了,“那这个助手,想必就是右贤王去卑了!”

刘协也笑了笑,但随即叹道:“不过,你说的也是有一番道理,去卑此人心思多变,不可轻信。”

说到这,他沉吟了一会,随后向外叫道:“王昌!”

“臣在!”羽林郎王昌如鬼魅一样,突然出现在堂外。

“你去传诏骁果将军徐晃,命他甄选出匈奴右贤王去卑麾下的心腹之人,然后秘密处决!”

“诺!”王昌面无表情,领旨退下。

而董昭却是笑着拱手:“陛下英明!去卑亲信势力已去,羽翼尽散,从此变成了一头独狼,唯有听从陛下摆布了!”

刘协没有回话,只是微微颔首。

董昭见状,识趣的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望着董昭走远,刘协才露出一丝疲惫,淡淡说道:“李坚,朕有些乏了,引朕去歇息片刻吧!”

一直侍立一旁的李坚闻听,连忙走上前笑道:“陛下放心,陛下休憩之所早已打扫干净,奴婢这就引陛下前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