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关羽拒降(1 / 1)

加入書籤

两个时辰过去,伏击之战终于落下了尾声,可峡谷内的血腥气息仍未散尽,弥漫在狼藉的战场上。

残破的旗帜、散落的兵刃、倒毙的战马和无主的盔甲,散落四处。

一队队垂头丧气的袁军降卒,在鹰扬军士卒的押解下,意兴阑珊的向壶关走去。

大将周仓和裴元绍,正带着各自的老部下,在战场上仔细搜刮着战利品。

这是他们自太平道起事时就养成的陋习,要是见了战利品不捡,浑身都觉得不自在。

此时,两人正为一副精良的镶铁皮甲争执,裴元绍嚷嚷着“先到先得”,周仓则瞪着眼说“老子砸死的敌将”。

忽然,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二位将军!关将军有请!”

两人只得悻悻罢手,随手将皮甲丢给亲兵,跟着传令兵走向一处地势稍高的空地。

关羽正负手站在此处,丹凤眼微眯,审视着下方的战场。

在他身后,则是肃立着一群鹰扬军将校。周仓、裴元绍一见,连忙上前行礼。

关羽继续望向战场,也未提及他们搜刮战利品之事,开口道:“此战大捷,全赖周仓伏兵突袭,一击建功,打乱了袁军阵脚。”

他顿了顿,收回目光扫过两人,“因此,此战首功当属周仓!裴元绍率部正面迎敌,斩获也是颇多,则为次功!你们的功劳,本将军自会据实上奏天子!”

周仓和裴元绍闻言一喜,随即又有些疑惑地对视一眼。

裴元绍忍不住问道:“将军,俺和老周都占了首功次功,那……将军您的功劳?”

关羽微微昂起头:“本将军之功,自有天子圣裁,你们无需多虑。”

他不待二人回应,又沉声下令:“此战虽胜,但却有不少漏网之鱼逃回袁军大营。

袁绍要是闻听此次败讯,定会恼羞成怒,因此壶关将迎来一场恶战!你们速速清理战场,收拢好军械物资,即刻率部回关布防!”

“诺!”周仓、裴元绍神色一凛,肃然领命。

………

上党郡,漳水南岸。

自韩猛领一万袁军先行后,袁绍本想打算三日后拔营西进。可在看到天子送来的锦盒中装的赫然是许攸的首级后,一时是怒火攻心,竟气的病倒了几日。

五日之后,他才有所好转,随即下令全军拔营西进。

可是在大军刚过漳水,前方的败卒便逃了回来。

此时,袁军临时中军大帐内,气氛异常凝重。

袁绍脸色铁青的端坐在主位,双眼死死盯着狼狈逃回的大将韩莒子。

一万先锋精锐,竟在壶关峡谷折损大半,只逃回不足三千残兵!更可恨的是,主将韩猛至今生死不明!

袁绍胸中怒火翻腾,恨不得立刻将眼前这个败军之将拖出去斩了。

而那些帐中两侧的一众文武见袁绍神色难看,也是一时不敢出言。

良久之后,袁绍才冷哼一声,挥了一下衣袖,斥道:“一万精兵损失大半,你身为副将,罪责不次主将!”

说着,他抬头朝帐外喝道:“来人!将韩莒子拉出去重责二十军棍!”

韩莒子闻言,心中反倒一松,知道这条命是暂时保住了,连忙叩道:“谢主公不杀之恩!谢主公不杀之恩!”

稍后,帐外两名魁梧的亲兵入帐,将韩莒子架了出去。

在韩莒子走后,袁绍又阴沉着脸环视帐内众人,冷冷道:“说说吧,现下应该怎么办?”

话音刚落,先登大将鞠义当即跳了出来,傲然的说道:“主公,若早遣末将打头阵,壶关早已拿下,何至于今日损兵折将,受此奇耻大辱!”

袁绍面色变得更加阴沉,但却强压着没有发作。

鞠义瞧了瞧众人的神色,好像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见无人接茬后,便悻悻的退了下去。

大将淳于琼见状,当即出列满脸不忿的大声叫道:“主公!此次先锋兵败,无非是一时不慎中了诡计。要是堂堂正正列阵而战,那些壶关守军根本不足畏惧!”

“淳于将军说的极是!”大将颜良眼露凶光,“那些壶关守军竟敢出关与我军一战,实是不知量力。若不尽数消灭他们,传扬出去,岂不让让天下人嗤笑我军无能!”

淳于琼、颜良之后,文丑、高览等大将纷纷出列应和。

袁绍看着群情激愤的一众大将,脸色这才好了些。

稍后,他目光掠过一众文臣。

郭图眼珠一转,神色肃然,拱手道:“主公,如今先锋失利,壶关守军定是信心大增,若是战事迁延一久,再想破关,恐怕不是易事!”

逢纪闻听,接口禀道:“主公,公则所言极是。我军应立即整军强攻壶关,切不可给他们一丝喘息之机!”

“臣下附议!”田丰也急忙说道,“主公,唯有拿下壶关,我军才能扭转颓势,立于不败之地!”

话音一落,沮授、荀谌等人也是附议。

袁绍微微点头,沉思半晌后,神色变得严肃。他看着一众文武如此齐心,心中又涌起一丝欣慰。

随即他缓缓站起,沉声道:“既如此,那就待全军渡过漳水,立即兵发壶关!”

………

仅仅半日之后,数万袁军西进,很快便抵达了壶关下。

袁绍本想趁壶关守军不备,打其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却发现壶关城头上旌旗林立,刀枪如林,守卒早已是严阵以待。

他便只能暂时熄了这种心思,可望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壶关,心中又有些不甘。

他策马走出,亲信大将蒋义渠急领亲卫护卫左右。

来到袁军大阵之前,他举目望去,就见城头上立着一员绿袍大将。

他按剑而立,长须飘飘,隔着遥远的距离,也能感觉到一股威势扑面而来。

袁绍微微皱眉,问道:“那绿袍大将是谁?”

身后一众文武面面相觑,大多都是一脸茫然。关羽虽然有些名声,但还是入不了他们的眼中。

见无人回应,袁绍心中不悦。

正在此时,大将牵招上前禀道:“主公,末将识得此人!”

“哦?”袁绍瞧了瞧牵招,扬了一下手中马鞭,淡淡道:“那你就说说,此人是谁?”

牵招抱拳回道:“主公,此人名叫关羽,乃是如今徐州牧刘备的结义二弟,其武艺不凡,有万夫不当之勇,不亚于温侯吕布!”

还未等袁绍有所反应,颜良、文丑、鞠义等将均是不服的瞪向牵招。

鞠义心直口快,满脸不屑的哼道:“牵将军未免言过其实!那关羽若真有吕布之勇,岂会至今籍籍无名?如今更是屈居这小小的壶关之上?”

牵招瞥了一眼鞠义,却是默然不语。

袁绍目光闪烁,第一次对鞠义的狂言没有反感,甚至很是认同。

稍后,他饶有兴致地问道:“此人既是刘备义弟,为何不在徐州辅佐其兄,反在此地为朝廷守关?”

牵招想了想,答道:“据说关羽是受天子密诏入中都。在大破李傕和郭汜等西凉余孽时,其立下大功,被天子钦封为鹰扬中郎将并组建鹰扬军!”

“天子密诏?”大将淳于琼心中涌起一丝酸意,撇撇嘴哼道:“看来天子是无人可用了,竟选了这么一位无名之辈镇守壶关!”

颜良、文丑等武将一听,大多都是点头认同,心中深以为然。

袁绍一见,却是笑了笑。

郭图看着袁绍的神色,上前说道:“主公,臣下有一计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壶关。”

“哦?”袁绍转头瞧了瞧郭图,抬手道:“既如此,那你就直说吧!”

郭图拱手应道:“主公可亲书一封劝降信,射入关内。信中许以高官厚禄,言明利害。那关羽出身微末,若蒙主公这般名动天下的雄主亲自招揽,其岂能不动心?”

袁绍眼中闪过意动的神色,随即点了点头,正要开口同意,田丰却是反驳道:“主公,要是关羽此人真如郭公则所言,那其又何必设伏袭击我一万精兵?

以臣下看来,其是断不会献关投降的。还不如直接强行攻关!只要壶关已下,关羽即使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唯有臣服于主公!”

袁绍闻听,心中亦觉得有理。

郭图心中一急,却是转向牵招问道:“牵将军,既然你对关羽此人有所了解,那你认为其是否会降?”

牵招看了看袁绍,说道:“主公,末将虽然与关羽相识,但其心究竟如何,末将也是不知!”

他顿了一下,“不过,郭从事说的也颇有道理,投信劝降关羽,若其顺势归顺,自是好事一桩。若是其不愿归顺,主公也并未损失什么!”

郭图连忙赞道:“主公,牵将军所言甚是!也好借此宣扬主公胸怀宽广,不计前嫌,求贤若渴的英主形象!”

袁绍满意的微微点头,当即说道:“此策甚好,那就以此办!”

壶关城头上,关羽冷冷注视着壶关下。

身旁的裴元绍指着袁绍那醒目的金盔金甲身影,咂咂嘴,眼中带着一丝艳羡:“将军您瞧,那金灿灿的定是袁绍老儿了!啧啧,那身甲胄,可真够气派!”

周仓瞪了一眼裴元绍,说道:“将军,袁绍此举到底是何意?既不攻城又不退兵,难道是见将军神武,起了惜才之心,欲要劝降于将军?”

“劝降?”裴元绍嗤笑一声,忽见一名袁军手持弓箭策马奔近。

他立时又大声叫道:“将军,袁军来了,要不要末将命人射杀于他?”

关羽抬起手制止道:“不可!两军相交,不斩来使!且看看他们有什么意图!”

他说完之后,就见那名袁军士卒在靠近护城河后勒停战马,随即挽弓搭箭向壶关城头射来一箭。

转眼,他又调转马头快速离去。

裴元绍一见,上前从关道上捡起射来的利箭,并回身转交给了关羽。

关羽接过一看,一卷布帛挂在利箭之上。他取下布帛打开一看,不禁是双眉一挑。“袁绍许下重利,果真要劝降本将军?”

稍后,他右手拿着布帛伸向垛口外。

手一松开,布帛随风飘舞,最终落在了护城河上。

他面露不屑,昂起头冷冷道:“本将军虽起于布衣,但此心却是属于大汉,怎会与背汉之贼同流合污?”

说罢,他大声下令:“传令全军!严加戒备!弓弩上弦,滚木礌石备足!本将军要这数万袁军止步于这壶关天险!”

周仓和裴元绍一见,顿时眼露精光。二人猛一抱拳,大声应道:“末将领命!”

壶关下,袁绍及一众文武眼睁睁的看着那封劝降信被关羽扔至护城河中,其脸色立时阴沉了下来。

片刻后,他抬头看了看天色,拨转马头回归本阵。

他虽然不满关羽的态度,但由于天色渐黑,无法立即展开强攻,他遂下令全军在壶关外五里处就地扎营,并做好次日攻关准备。

………

并州,太原郡,晋阳城。

自前任刺史丁原奉诏入京后,并州一直是无刺史存在。虽然在此期间董卓曾短暂任过并州牧,但却是一直未前往就任。

因此,并州刺史府衙一直是空闲多年。

虽然府衙里也有少量官吏存在,但却是形同虚设。至于并州诸郡太守与地方豪强,早已习惯了天高皇帝远的日子,乐得逍遥自在。

可是近日,朝廷却是空降了一位并州刺史,而且还是曾经的朝廷重臣司马防。

这让晋阳城,乃至整个太原郡都是暗流涌动。而那些太守和豪门大族虽然颇有微词,但慑于朝廷近来的威势,尤其是壶关屯驻的朝廷大军,终究是不敢公然造次,只是保持着刻意的疏远。

如今,袁绍数万大军西进上党兵临壶关,更让他们摇摆不定,对新任刺史司马防的示好,愈发显得冷淡而谨慎。

他们在观望,在观望壶关战局,究竟谁能胜出,那谁就能掌控并州诸郡。而他们,就会投向谁的怀抱。

此时,并州刺史府衙正堂,新任并州刺史司马防端坐于上首。

他虽竭力保持着面上的威严,但眉宇间却难掩一丝忧虑。

而在堂下右侧,却是坐着侍中贾诩。

贾诩自奉诏稳定右扶风局势后,又得天子旨意前往并州。

对于天子的意图,他心中自是明白。

可他只是一侍中身份,并不是并州官吏,待抵达并州后,他广泛游走于上党、太原和雁门三郡,了解了诸多关于并州的信息。

在得知朝廷新任并州刺史司马防就任之后,他又果断的回到晋阳与其相会。

司马防瞧了瞧闭目沉思的贾诩,轻轻咳嗽一声:“贾侍中,老夫有一事相询,还请不吝赐教!”

贾诩缓缓睁开眼,微微欠身:“司马公客气了,在下奉陛下旨意来此,就是为助司马公稳定并州局势,若司马公有问,还请直言!”

司马防轻点了一下头,却是叹息道:“老夫蒙天子信赖,添为并州刺史,委以重任。可到任数日,那些诸郡太守和世家名门之人,却是未曾有一人前来拜访。若照此下去,老夫恐怕会有负圣恩,愧对天子所托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