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曹丕称帝(1 / 1)

加入書籤

曹植死后,眼睛之所以闭上,显然不是自己主动闭上的。

曹丕也壮着胆子看了一眼,然后便羞愧的将头低下,毕竟是做贼心虚,他根本没有勇气面对曹植。

曹仁转过身来,忿怒的看着曹丕,真恨不能把曹丕亲手杀掉。

“子桓,你真是心狠手辣啊,对自己的亲弟弟,都下得去手。”

曹丕一副委屈的样子,不停的摇头,“族叔,冤枉,这件事和我没有关系,完全是朱铄背着我,一手所为!”

“你以为我会信你吗?要是没有你的授意,他敢这么做吗?”

曹仁虽是一名武夫,但也没那么好骗。

曹丕一口咬定,“这件事真的和我没有关系。”

为了增加可信程度,曹丕还伸手指向陈群、钟繇等人,“族叔若是不信,你可以问他们,他们都可以为我作证。”

陈群、钟繇此时都尴尬的要死,不带这么玩的。

就在刚刚,他们还亲眼目睹了曹丕下令让朱铄杀了曹植。

可是现在,面对曹丕的“绑架”,他们却也只能和曹丕口供保持一致。

“对,大王说的没错。”

“我们都可以作证。”两人很违心的说道。

曹仁当然不信,亲眼见到曹植的尸体,他的怒火更是无处发泄,又拎起了鞭子,照着曹丕抽了十几下。

曹丕是真能扛,咬着牙一声不吭,也不喊疼,也不求饶。

哪怕疼的面目狰狞,不停的在地上打滚,依旧硬撑着。

没人敢劝,也没人能劝得了,但是,打着打着,曹仁最终还是停了下来。

总不能把曹丕给活活打死吧?

见他停了手,司马懿赶忙劝道:“将军息怒,国不可一日无主,事已至此,还望将军顾全大局。”

曹仁咬着牙,再次看向曹丕,“真的不是你的主意?”

“不是!”

打也好,骂也好,结局都已经注定了,曹仁纵有满腔的怒火,也无可奈何。

他气呼呼的走了,径直去了邺城西郊的高陵,曹操的坟就埋在这里。

尽管六七月的天气,骄阳如火,那炽热的阳光倾洒大地,使得气温已经让人感到有些灼热了。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蒸腾的热气,让人在行走间都能感受到那股逼人的暑意。然而,在这样的酷热之下,曹仁的心里却是无比的冰凉!

他身着庄重的铠甲,那金属的质感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但此刻却无法给他带来丝毫的温暖。

曹仁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曹操的坟茔前。

噗通!

曹仁满是自责的跪在了地上,他的内心被无尽的愧疚所占据。“主公,我对不起你。”

曹仁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深深的悔恨。“我没能照看好曹植,曹丕这个逆子,他大逆不道啊!”

曹仁的眼中燃烧着怒火,他对曹丕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曹丕为了权力,不惜对自己的兄弟痛下杀手,这种残忍的手段让曹仁感到心寒。

曹仁紧紧地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地陷入了掌心,“我真想杀了他,可我不能这么做,要不然,你一手创立的基业,也就彻底的完了。”

尽管曹丕篡位,害死了曹植,可是曹仁除了把曹丕狠狠的打骂一顿,又能做什么呢?

他感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之中。

作为曹操的亲信将领,他一直以来都忠诚地为曹家效力,为了守护这份基业,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现在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却感到无能为力。

不知过了多久,曹仁站起身来,“主公,我们都老了,这种事情我也无能为力,子建是个好孩子,可惜,他太善良了,也许你压根就不该让他接任,他能保全别人,可别人却不能饶过他啊。”

曹丕本以为曹仁会再次回城,可曹仁却没有,他唤过一名亲兵,压低了声音对他叮嘱道:“你马上去幽州,告诉曹彰,永远也不要再回邺城!”

心腹答应着,策马扬鞭,向着幽州的方向飞驰而去。

曹仁发出一声感叹,“子建都被杀了,子文别看能打敢拼,威震边塞,但是,他和子建两个人加一起,也不是子桓的对手!”

因为他们都不如曹丕心狠!

一个亲兵好奇的问道:“将军,你还要回邺城吗?”

曹仁一抖丝缰,朝着洛阳的方向疾驰而去,直接用实际行驶,做出了回应!

继续留在邺城,只会让他更心痛,更心烦,索性眼不见,心静!

曹仁索性不再去理会邺城那一堆烂事儿,他宁愿用自己的有用之躯,做些有用的事情。

而对此时动荡不安的曹魏来说,守护洛阳,阻挡强敌才是最值得曹仁去做的事情。

曹仁前脚刚走,有人便把消息告诉了曹丕,曹丕强忍着疼痛,这顿皮鞭可把他抽坏了,坐也不是,躺也不是,伤口只要稍微一碰,就疼的厉害。

“走了也好。”曹丕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陈群犹豫了一下,终于忍不住说道:“大王,之前临淄侯在位的时候,群臣就曾多次谏言,劝其称帝,但临淄侯始终没有采纳,还望大王顺天应命,及早决断。”

“称帝?”

曹丕固然很心动,但同时他也知道,现在距离稳定局势还早着呢。

想了想,忍不住问道:“长文,此时商议此事,是否欠妥?”

陈群摇了摇头,“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若大王不称帝,将始终是作乱的叛逆,朝廷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我们,而我们将处处落入被动。群臣都在观望,大王若不称帝,如何让群臣信服,如何聚拢人心?长此以往,各地政令不通,军心不稳,民意沸腾,我大魏上下形同一片散沙,后果不堪设想。”

钟繇犹豫了一下,也站了出来,“请大王早做决断,其实从天子南逃,离开许都那时开始,这一步就已经不可更改了,只不过曹公和临淄侯都顾虑太多,迟迟没有往前迈那一步。”

曹丕也不傻,为什么父亲和曹植都没有称帝?说白了,还是顾及颜面,他们都要脸啊,称帝就彻底坐实了叛逆。

不称帝是叛逆,一旦称帝就更是叛逆了。

但是不称帝,也不好办,群臣看不到希望,也得不到实际的好处,想颁布个指令也不行。

陈群之所以如此热衷,说白了,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家族的利益。

就拿给世家定品这件事来说,曹丕不称帝,这件事根本就无法推广。

因为他这个魏王,压根朝廷就不承认,何况这仅仅只是个爵位,曹丕目前的官职还停留在五官中郎将上面。

不称帝,所有的事情,都不好办,处处被压一头。

一开始只有几个心腹劝进,渐渐的,参与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曹丕拿不定主意,他便询问司马懿,司马懿也没有异议。

同年七月份,曹丕终于迈出了这一步,正式称帝,改元黄初。

虽然他很想定都洛阳,但考虑到洛阳随时有可能处于敌人的刀锋之下,曹丕只得继续留在邺城。

只不过,曹丕称帝外臣前来喝彩的却不多,尤其是在外统兵的大将,没几个人返回邺城。

曹彰接到曹仁的叮嘱,咬牙含泪,按兵不动继续留在幽州。

张辽和徐晃,还有藏霸,也都没有回邺城。

至于曹仁,尽管曹丕让他做了大将军,他理都没理。

整个曹魏几乎乱成了一锅粥,曹丕亲自来拜访贾诩,希望他能出来担任太尉,帮他稳住局势。

贾诩却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有气无力的对曹丕说:“老臣年迈多病,身体已不再康健,虽有心为陛下效力,却已行动不便,还望陛下体谅。”

曹丕无奈的叹了口气,“唉,既如此,先生且在家好生将养身体!”

曹丕失望的离开了,等他走后,过了一会,贾诩的小儿子贾访出了府门看了看,确认曹丕已经走远了,这才重新回到屋中。

来到父亲的病榻前,贾访小声的说:“父亲,他已经走了,你为何不答应呢?”

贾诩掀开了盖在身上的被子,声音苍老的说道:“因为曹魏现在和老夫一样,皆是命不久矣!”

“老夫已到归天之年,多活一年,少活一年,也没什么分别,可曹公一手所创的基业,随着他们兄弟反目,却瞬间就要塌陷,还记得为父对你说过的吗?若他们三兄弟齐心,或许还能有一战之力,现在,神仙也难救啊!老夫又何必再趟这浑水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