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九顿北洞!(1 / 1)

加入書籤

听了林清的思路,一时间众人都愣住了。

冗余至上!

这是所有洞穴潜水基本原则,但是在林清的方案中却直接摒弃了这条思路。

在某种程度上,林清的这个方案破解了“情感与理性”的这个死结。

上层人员仅携带单程气瓶,物理层面消除“是否救援”的道德困境。当倒计时结束,气瓶余量强制要求必须返程,将情感抉择转化为客观技术限制。

而且,这样的操作给最底层的救援人员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一旦因为某些事情耽搁了下来,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上方的队友。

但是,这样做相当于完全舍弃了自己的容错啊。

作为团队气体管理员的长毛先开口说道。

“不行,不可能!不带冗余气瓶?你开什么国际玩笑?”

“对啊,你这样做万一设备故障没有备份怎么办?”

露娜也跟着说道。

这时,林清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小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在最新的气瓶采用的是NASA级碳纤缠绕气瓶吧?”

“嗯。不过,这个气瓶比起铝瓶仅仅是重量轻了百分之四十而已,没有什么别的优势啊。”

小兰点了点头,抬头看向林清,眼神中露出疑惑的表情,没理解林清的意思。

在洞穴潜水中,和一身的装备比起来,气瓶的质量本身就不算太重。

在主引导绳上,完全可以用大号补给气瓶来减轻分摊到每立方米气瓶承载所需的质量。

“但是,如果不把气瓶带在身上,而是挂在主引导绳上呢?”

林清紧接着说道。

“虽然,每名潜水员的身上带着单程气瓶,但是,可以在每个减压点的上方十米左右,设计气瓶补给站。形成‘树状补给系统’。因为材质的减轻,所以,相较于之前的水下氧气站,引导绳上可以挂更多的气瓶!将之前大量气瓶集中在少数几个减压点,改为将少量气瓶分散在整个引导绳上!”

“所以,你的意思是,一旦下方有人的设备出现故障,可以立即上浮到不远处进行补给?一次少量补给,不够的话就继续上浮?”

姜水生好像听明白了林清的意思,马上追问道。

“Bingo!”

看到有人懂了自己的意思,林清马上点了点头。

听完了林清的构思,潜水队的队员们你看看我看看你。

似乎都在期待着对方能从林清的计划中找到一丝破绽,但几名资深潜水员似乎哑火了一般,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那个,主引导绳方面......”

老黄咽了口口水,看向露娜,想从鸡蛋里挑出点骨头。

“引导绳这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

露娜皱紧眉头,脑海中反复琢磨着林清计划中需要的操作,但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林清这个计划,操作实现并不难,而且,一旦成功,未来甚至可以推广开来......”

推广开来?

大家都明白这四个字的含金量。

这代表,以后任何一次救援行动,都可以依照林清这次救援的模板来设计。

但,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次的搜索任务必须要成功!

不过,作为一个才接触潜水这项运动还没有几天的新人来说。

林清能结合各种已有的条件,制定出这种滴水不漏的计划,如果不是潜水小队几人亲自在场,任谁都不会相信的。

姜水生这时候抬起了头,看向林清,缓缓开口道。

“二十天之后,如果你通过了我的评估,你可以和我们一起下水参与搜寻。”

不然呢?

还能有什么理由?

强悍的身体素质,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甚至还能在几分钟之内,制定出一个挑不出大毛病的计划。

这不是纯纯的六边形战士么?

姜水生,本来已经算是天赋异禀的潜水员了,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林清,他甚至都觉得自己已经泯然众人矣。

虽然,林清还不具备姜水生这种在水下200米以下的作业能力,但这几天来,看到林清的表现,所有人都不会怀疑,林清未来将会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潜水员!

“不,二十天......实在是太久了。”

林清此时突然说道。

“五天,我想五天之内就下水。”

啊?

五天!未免也太心急了吧。

按照林清现在抗氮醉的能力,下到150米就已经是极限了,怎么可能跟着去找人呢?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姜水生没有过多考虑,摇头开口直接说道。

“不行,你现在的身体......”

“我知道,但是,我打算先下到100米左右看看。”

林清说道。

如果地球上的记忆没错,那么在水下95米处就可以找到夹层。

“哈哈哈哈。”

林清说完,长毛第一个笑了起来。

“林清,100米,那叫训练,不叫搜索。”

以李紫玄的实力,在100米,就差可以躺着打游戏了,怎么可能会折在那里!

在平常的搜索中,长毛和老黄至少会下到175米,而姜水生最深甚至下到过210米。

只是,在这种深度,依然一无所获。

“这不是正好么?”

听了长毛的话,林清微微一笑。

“100米,对你们来说应该也很容易。正好可以试一下我的计划是否可行!”

看着林清微笑的样子,几人又对视了一眼。

洞潜领域,产生危险的原因多种多样,而大部分的时候,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所以,林清现在的建议,在他们看来虽然可行,但更多的像是未经检验的空中楼阁。

好在林清要求下水的深度只有100米。

对这几人来说,下潜到100米的位置,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行吧,我们就陪你一次!”

作为队长,姜水生这时候点了点头。

......

五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这五天里,老李潜水俱乐部的众人,停止了潜水教学,对林清的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100米对这几人来说并不深,但每一次的集体潜水作业都马虎不得,更何况,这也是几人对于未来搜索方式的一个试验。

无论是树状的气体补给站,还是没有随身的冗余气体,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现在的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的中下旬,水温极低,不过也正因如此,水中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速度减缓,减少了水体中的悬浮颗粒。

这是最适合下水的时节。换做是其余的小池塘,完全可以说上一句清澈见底。

只不过,众人面对的是深度至少要达到300米,被誉为水下珠峰的九顿天窗!

“设备都准备好了么?”

北洞入口处,姜水生开口对着小兰问道。

“放心吧,我和露娜笛子,已经把整条引导绳上的荧光棒给换了一遍。该放气瓶的地方,我们也已经安装好了。”

小兰表情认真的点点头。

这件事儿可一点马虎不得。

因为众人的补给全部都系于一根绳子之上,所以引导绳在水中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起码要保证就算照明系统出现问题也能顺着主引导绳上的光线一点一点浮上来!

计划中小兰负责在陆地接应。

而林清,姜水生,长毛,老黄,露娜,笛子六人全部下水。

看着水中的同伴们,姜水生开口说道。

“照明检测!”

“完毕!”

五人异口同声。

“潜水服气密性检测!”

“完毕!”

...

“下水!”

检测完毕后,随着队长姜水生最后的一道命令,六人同时入水。

接下来,众人将无法再用语言沟通,

六人前后缓缓下潜,在30米处,笛子第一个留了下来,向众人摆了摆手,做了一个OK的手势。

其余五人继续下潜。

50米处,露娜。

这里,是一个横向的通道。很多潜水员在这里分不清左右,最后迷失方向。

但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引导绳的天然锚点有很多。

将引导绳操作员露娜安排在这里,正是为了在引导绳出现脱落时可以随时进行二次安装。

70米处,老黄。

这里的环境逼仄,氛围压抑,是整个北洞下潜通道中最为狭窄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在这里,很多潜水员会因为黑暗和幽闭等原因引发恐慌情绪,甚至在氮醉的影响下产生幻觉。

而作为下水年头最长的人,老黄对于这里最为熟悉,心理状态也最为平稳。

所以,把老黄安排在这里接应,是最好的选择。

......

潜水员们一个一个下了车。

只剩下了林清,姜水生,长毛三人。

这一次下潜,最下方的是林清和姜水生。

这也是众人对林清计划优化后的结果。

最下方负责作业的人数有两人,一方面可以资源共享,而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单人行动出现误判的情况。

终于,来到了85米处。

长毛冲着两人摆了摆手,在这里下了车。

林清和姜水生则继续下潜。

除了三人头灯处的亮光和主引导绳上的荧光棒,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全部都是黑暗。

压抑,冰冷。

这里,已经是生命的禁区。

除了一些附着在左右岩壁两边的藻类在随着水流摇摆之外,这里似乎什么也没有。

就在此时,一阵眩晕感向林清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耳部剧烈的不适感。

这是氮醉么?

不,不是!

林清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这是自己的耳压出现了问题!

耳膜像被塞进滚烫的钢针。

尽管在潜水俱乐部的后院长毛利用气瓶气体模拟了100米的水下环境,但那毕竟只是模拟,自己的身体依旧只暴露在40米的水压处。

而林清现在,则是实打实的下到了90米!

在这个烟囱状的垂直通道中快速移动,水压变化的格外快,耳部出现不适感也实属正常。

“嘎达嘎达!”

林清闪了两下头灯,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示意姜水生停下脚步,自己需要平衡耳压。

姜水生同样用OK的手势予以回应。

随后,林清捏住鼻子,轻闭口,缓慢呼气使气流冲击耳咽管。

这个经典的水下耳压平衡动作有一个很有趣的拟声名字“瓦尔萨尔瓦(Valsalva)运动”。

通过主动增加胸腔压力,将空气从咽鼓管压入中耳腔,平衡耳膜内外压力差。

随着胸腔的挤压,肺部的空气进入到林清的中耳道中,他耳膜中那根滚烫的“钢针”也被缓缓拔出。

姜水生看着林清的动作,点了点头。

其实耳压平衡是潜水新手常遇到的问题。耳压平衡失败可能导致耳膜损伤、眩晕甚至潜水事故。

只不过像姜水生他们几人早已把边下潜边调节耳部压力形成了肌肉记忆,不会特别关注。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姜水生才会想起,林清不过是才接触洞潜不到十天的新人。

当他们重新开始下潜时,姜水生将速率控制在每分钟3米。林清每隔半米就做一次汤因比式耳压平衡,下颌前伸同时收缩软腭,这比瓦尔萨尔瓦动作更适合当前深度。

终于,十分钟后,二人抵达了100米深处。

在潜水小队的原计划中,姜水生和林清在此处需要模拟搜寻二十分钟左右,随后林清独自顺着引导绳上浮减压,和停留在上方的潜水员们形成接力。

而姜水生则要模拟在水下耽搁了一定时间的情况,最后独自上浮。

只有这样把所有情况全部覆盖,才算一次完备的试验。

林清低头看了眼潜水电脑表,也就是说,现在留给自己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

那也就是说,自己需要在二十分钟之内,找到那个夹层!

林清给姜水生打了一个手势,示意要去前方探索。

姜水生紧随其后,在双人深潜的情况下,二人必须随时随地保持在一起!

根据手表显示,自己现在确切的位置,是在水下98米处,而自己印象中地球上夹层显示的位置,在95米左右,在岩壁的右侧。

林清一边缓缓上浮,一边向右侧游去。

在这里,水温已经低至4度,常年没有任何光照,水质极为优异。

在林清头灯的照射下,前方整个岩壁清晰可见。

只是,此时林清呆立在水中,整个人的大脑如一团乱麻。

这......

这里哪有什么夹层?

这分明就是一整块儿岩壁!

难道,地球上的地图是错的?

还是说,蓝星和地球的地质结构不同?

一旁的姜水生此时也发现林清停止了动作,呆呆的看着整面白色的钟乳石墙壁。

这小子干嘛呢?氮醉了?

PS:这几章最好结合图看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