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把头传艺(1 / 1)
提起回纥二字,一些小伙伴可能不太熟悉。
但实际上,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跟唐朝的关系可谓相当亲密。
安史之乱知道吧?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回纥葛勒可汗,曾派遣儿子叶护率领四千精骑来到中原,在收复长安、洛阳等重要城市的过程中,都是出过大力的,当然了,援助的过程中,这群人也没少抢。
有人可能会想:四千人有啥用,也好意思吹?
这就得普及一下骑兵和步兵的区别了。
在古代,一个步兵就是一个人,但一个骑兵却并不仅仅是一人一马,马匹少则三匹,多则五匹,甚至十匹也是有的,此外还得配一到两名马夫。
所以骑兵的花销相当巨大。
这就是为什么,汉朝要到汉武帝时代才击败匈奴的原因,因为前几代皇帝,根本就没钱打。
那为什么打匈奴非得搞骑兵呢?
因为,只有骑兵才能和骑兵抗衡,骑兵对步兵,几乎就是纯纯的碾压。
这方面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是直到一战时期,马克沁进入战场之后,骑兵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史书上记载的数十万骑兵云云,呵呵,都是吹牛逼。
这个算就能算出来。
以唐朝为例,史料记载,盛唐时期唐朝的骑兵总数,在30万到40万之间。
虽然唐朝是府兵制,马匹甲胄以及部分军粮需要自备,可就算刨除这些,30万骑兵的花销,一年也得将近2000万贯。
但盛唐时期的年均税收,大概在2000-4000万贯之间,这本身就已经不合理了。
唐玄宗真要舍得花一半税收搞骑兵,那别说四千精骑,就是把整个回纥搬过来,也打不过安禄山。
因为安禄山之所以敢造反,不仅仅在于他当时掌握唐朝将近三分之一的兵马,更在于他手里大部分都是骑兵。
所以史料中对骑兵数量的记载,甭管哪朝哪代,抹个零再看就差不多了。
而由于回纥跟唐朝的关系好,贸易往来自然也就相当频繁。
这么一来,回纥的贵族墓葬,那指定是富得流油!
……
无人区不需要摸黑作案,所以我们决定先休息,明天再干。
直接就在河床处扎营了。
毕竟是戈壁滩,不存在发洪水的可能性,河床这种低洼地带不仅背风,隐蔽性也好,是最佳的扎营场所。
弄好营地,夜幕已经降临,满天繁星高挂。
我们吃的是煮奶皮子加蒙古果条,这都乌力吉和宝音送给我们的,送了好多,估计一星期都吃不完。
晚饭后,我注意到把头正站在不远处抬头张望,就打算凑过去看他干什么。
不料我刚站起身,把头便道:“平川……”
“哎,把头我在。”
我立即一路小跑到他身边,取出根烟给他点上。
把头抽了一口,笑着问我:“你是哪天入的门来着?”
我不假思索便道:“六月十号,怎么了把头?”
他听后琢磨了一下,自顾自说:“也一个月了啊……”
“是啊把头,时间过得挺快的。”
“嗯,这一个月,没教你什么,心里不着急么?”
“没有啊把头。”
我咧嘴一笑,露出八颗牙,其实我着急的一批,不过我是不会承认的!
“哼!你小子……”
把头哂笑一声,而后望着天空道:“知不知道古代的地师,水平是怎么划分的?”
卧槽!
我瞬间激动起来,把头要教真本事给我了!
“知道!”
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我点头说:“一流地师观星斗,二流地师看水口,三流地师满地走,对么把头?”
“对…”
“对个屁!”
把头说着就拍了我脑门儿一下。
我心里高兴,也不觉得疼,就嬉皮笑脸的说:“那把头你快告诉我对的呗?”
对话说起来太复杂,我就直接叙述了。
把头告诉我,这套话正确的说法是:地师寻龙,首重观星斗,再则看水口,定穴满地走。
说白了,就是一个合格的地师,三条都要做到。
抓星辨种寻的是大势,勘验水口挑的是细节,而真正的定穴环节,不走到实地查看,那古代地师全都特么得让皇帝砍喽!
举个例子,清朝皇陵为什么要分东西?
原因就在于,当时给雍正准备的那块地方,穴中之土刨出了大量砂石。
按过去找皇陵的标准,帝王陵寝所在,需是细腻肥沃的黄土,才称得上万年吉地。
于是雍正只能从新找地方。
最后找了一圈,才在易县建造了西陵,并衍生出了“朝暮相见”这中特殊的丧葬规矩。
此外,所谓观星,并不仅仅就是看星星,地面上每座山都和头顶的星斗是相对应的,风水学中谓之星峰。
这个之前讲过,就不细说了。
而除了观星看山,还需要查云见雾。
例如《撼龙经》中有两个词,“上岭蛇”和“下岭蛇”,这个通过云雾观察就可以很准确。
但具体怎么看,和星峰的概念一样,语言文字是形容不出来的。
这方面需要一点点灵性,实地看完之后去意会,才能彻底理解。
至于水口,好些同行都说不重要。
因为盗墓是挖人,而不是埋人。
但把头告诉我,想一眼定穴,必须参照水口,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很可能就是好几里。
尤其是对一些中等级的古墓而言。
山主人丁水主财,大势上他们占不到那么好,就是占到了,命格上也坐不住,所以他们往往就会从水口这方面来找补,以求富贵绵延,泽被子孙后代。
那天晚上,借着夜幕中璀璨的星斗,我听得真是如痴如醉,把头一直讲到了半夜,可实际上却也只是讲了个梗概。
寻龙点穴,说来只有四字。
但真正要学,就算是用于刨坟掘墓,也必须得下两年苦功夫才行。
末了把头告诉我,初学这段时间,我主要是背和记,等以后有空,他会带我多走名山大川,让我实地感受,从而融会贯通,直至开悟。
这可把我给高兴坏了。
我激动的就想当场再给把头磕一个!
“平川,”正兴奋时,把头抬手指了指远处的矮山道:“其实这块地头,就有一处好穴,而且布置的还有些门道,依我看,这东家要么中原来的,要么,汉文化学的不错。”
我想了想问:“把头,那会不会是他从中原抓了个风水师过来,给他看的坟地?”
把头一愣,说这倒也没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