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分田地(1 / 1)
昨日,南湖镇的镇民们都吃得很尽兴。
虽然是大锅菜,但还是有好几种菜品的,更重要的是数量很多,足够每个人至少添一碗菜。
大锅菜,虽然品相往往较为一般,味道却不一定差到哪去。
做得好的大锅菜,食材被完美融合在一起,大量的肉食经过熬煮,发生的变化、孕育出的味道,是几乎无法从普通菜品中找到的。
大多数人,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也很难做到既吃得好、又吃的饱。
按照洪红松的话来讲,昨天算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大家对于大方、毫不藏私的张文很是满意。
什么许诺、宣言都是虚的,而吃进肚子里、唇齿间回味的可都是实打实的!而老百姓就喜欢真实存在的东西。
趁着人心可用,第二天,张文就带着人开始重新分配田地。
按照土地拥有数量的划分,南湖镇的居民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一无所有的贫苦佃农。
他们数量最多,占南湖镇人口比例最大,是分田地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
以往,他们都是依靠租种南湖镇地主的田地为生,一年收成,往往要被剥去大半,很多时候甚至会因为生病、结婚等原因落得欠债的下场。
结果便是,欠地主的愈来愈多,到最后根本还不起,任人家宰割。
沦为废土的联盟可不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情况完全不一样。
那时人口众多,人类的土地尚且属于人类,实在忍不了就逃,逃到别处重新过日子,只要肯冒风险,总是有出路的。
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远离南湖镇就是死路一条。
第二类,数量极少的自耕农。
能在前任镇长为首的地主手下,保留自家土地的,都是有自己能耐的。
要么家里男丁多,要么就是跟前任镇长有关系,不会被轻易招惹,对于一般的风险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第三类,前任镇长为首的地主。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或是威逼利诱,或是放高利贷,或是吃绝户……把南湖镇的大多数土地纳为己有,躺在上面发财。
除了前任镇长自己,其他的地主都是因为其收买人心的需要才得以存在的。
无论是前任镇长的管家一家子,还是其手下的税务官,亦或是那几个原护卫队队长,都是借了他的光,才能骑在别人身上。
作为回报,他们为虎作伥、充当打手,维护前任镇长的统治,对所有的反抗者重拳出击。
这些人,是剥削者、寄生虫,对于南湖镇毫无裨益,反而会阻碍新生力量的发展。
躺着、靠剥削他人过惯了好日子的人,是不可能会带着别人共同富裕的!
别的不说,南湖镇坐拥一座生存基地,明明是宋州市数一数二的良好开局,现在却混得极其差劲,不仅居民数量被安定城后来居上,原本的贸易枢纽地位也被后者早早取代了。
在别的聚居地都开始尝试发展工业的时候,前任镇长上任的十几年里,反倒把原来的底蕴败了个光,只留给后来者一个乱摊子。
这类人群,必须得重拳出击!
第四类,暂时的外来户。
包括刚进入南湖镇的难民,还有在南湖镇以提供医疗支援换取传教机会的南雅婧一行人,与暂时‘做客’的柳雪薇等人,都是没在南湖镇站稳脚跟的外来户。
前者,是未来极有可能加入南湖镇的未来居民,后两者,则随时都有可能离开。
对于前者,他们比第一类人群还要困难,肯定是要帮扶的对象。而后两者,身怀技术,可以靠劳动吃饭,在没有确定其去向之前,暂时不是土地的分配对象。
调查完土地、划分好居民类型后,张文开始调动守备队,进行下一步工作。
南湖镇的土地,在之前的几周内就已经被丈量完毕,张文进一步宣布、强调了分配方案:
每家每户,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不同等级的土地,按照肥沃程度进行划分,换算成不同的价值。
是良田分的就少一些,是贫田分的就多一些,按照往年的数据,确保人均粮食年产量大体一致。
当然,关于分到土地的种类,是个人都想自家分到的田好一些,事关耕种、收获的难易程度,是无解的问题。
土壤肥沃的田地,就是比养分贫瘠的田地更好种、种出来的粮食品质也更好,特别是在缺少化肥、只能用农家肥的情况下。
张文的应对方法,就是人多的家庭多分些贫田,人少的家庭多分一些良田。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贴在广场的告示板上,供人去看、提意见:
“人多,力量大,多得些土地,即使是贫田,也有能力种上些花生、黄花菜之类的作物,一家生活无忧,若是勤恳劳动,收益只会更多;
人少,力量也就小,种那点田已经够戗。少得些土地,精耕细作,供自家生活,仅此而已,良田算是对他们的帮助,尤其对是那些生活极为困苦的人家。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商讨。”
张文说的很明白,意思很清楚:
大家相互之间互相扶持,重点帮助人丁不旺的困难户,一起过日子。
人丁不旺的自然没有理由反对,人丁旺盛的也不好反对,不然显得自己不愿意睦邻友好一样。
再说,他们之前根本就没有土地,也不愿意当出头鸟反对张文。
一时间,分田地的事情顺风顺水,极快地被推行下去。
行动是从镇子田地的外围开始的,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张文带着守备队,尽量让租种土地的人能够继续拥有土地,以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田地距离镇子的不同远近、部分土地分散的问题,也都得到居民们的积极配合,很快就被解决。
每分完一块地,张文就会向众人正式宣布土地所有权的易主。
并且他还同时宣布以前的田契、债约和账簿都不算数,并将其现场焚毁——如果它们没有因之前的暴乱而消失的话。
这些都是糊涂账,跟暴力剥削脱不了关系,张文干脆就让它们彻底报废了。
亲眼见到真分到了地、过往的债还一笔勾销,没南湖镇的原佃农们没有一个不激动的、没有一个是不拥戴新镇政府的。
南湖镇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原本观望的镇民们,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张文的拥趸,让他的地位空前的稳固。
然而,总是有些唱反调的。
在分到靠近南湖与南湖镇的一些田地时,有的人彻底坐不住、跳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