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层层剥削(1 / 1)

加入書籤

在极致的饥饿面前,道德和人性,都会被碾得粉碎。

他只是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了一个油纸包。

那是他们离开黑水镇时,钱通为他们准备的干粮。

他缓步走了过去,将油纸包轻轻地放在了那两个家庭的中间。

干粮浓郁的香气,瞬间在死寂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住了。

那两个男人,那两个女人,甚至周围一些麻木的灾民,他们的目光,都死死地钉在了那个小小的油纸包上。

他们的喉结,在疯狂地上下滚动。

他们的眼中,那早已黯淡的生机,仿佛被重新点燃,爆发出贪婪而疯狂的光芒。

“吃吧。”

谢宁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那个抱着孩子的男人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像一头饿疯了的野狼,猛地扑了过去,一把将油纸包抢入怀中,然后用一种极度警惕的眼神,死死地盯着周围的人。

谢宁没有在意他的无礼。

他只是看着那个男人颤抖着手,打开油纸包,将一块干粮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另一份,则递给了对面的那个家庭。

即便是到了这种地步,他们依旧没有忘记最初的约定。

看着众人狼吞虎咽地将干粮吞下,谢宁的脸上露出了混杂着痛苦与欣慰的复杂神情。

一份小小的干粮,暂时拉回了两个即将坠入深渊的家庭。

周围的灾民也开始骚动起来,一道道饥渴的目光纷纷投向谢宁。

谢宁没有说话,只是又从行囊里拿出了一些干粮和一些清水,分给了周围几个看上去最虚弱的老人和孩子。

他的举动立刻让他成为了人群的中心。

“这位……这位大爷……”

一个看上去有六七十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如同刀刻的老者,颤颤巍巍地拄着一根树枝走了过来。

他的嘴唇干裂,声音沙哑。

“您是……从外地来的?”

“嗯。”

谢宁点了点头,扶着老者坐下,将水袋递了过去。

“老人家,慢点喝。”

老者接过水袋,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贪婪地喝了几口,干涸的喉咙得到滋润,这才缓过一口气。

他看着谢宁,浑浊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激。

“城里现在是什么情况?”谢宁看似无意地问道。

“朝廷的救济不应该早到了吗?”

听到朝廷救济四个字,老者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浓浓的讥讽与绝望。

“救济?”他惨笑一声,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凉,“来了,早就来了。”

“我听说……”

谢宁压低了声音,装作一副道听途说的样子。

“建安城里那位诗仙侯爷,一个人就捐了五十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天大的数目啊。”

“有了这笔钱,怎么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五十万两?”

老者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古怪,那是一种想笑又笑不出来,想哭又没有眼泪的麻木。

他摇了摇头,用一种看透一切的语气绝望道:“呵呵,五十万两。”

“这位爷,您是外地人,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您说的这笔钱,就算真的有,那也是从京城里出来的。”

“您想想,从京城到咱们这汴城,要经过多少官老爷的手?这一层转一层,一层剥一层,就像这漏水的瓢,再多的水,也经不住它一路漏啊!”

老者的声音不大,却如同一道炸雷,在谢宁的耳边轰然炸响!

“到了咱们这汴城府衙,那更是进了无底洞!最后能从指头缝里漏出那么一丁点儿,给咱们这些贱民,那都算是天大的恩赐了!”

“这样的捐款,一层到一层,到咱们手里,几乎快什么都不剩了!”

老者的话,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谢宁的心猛地一沉。

他知道会有人贪,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贪得如此明目张胆,如此肆无忌惮!

这五十万两白银,可不是普通的捐款!

这是由禁军护送,一路上更有他玄机阁的精锐在暗中盯着,确保万无一失。

他原本以为,最大的风险,是在汴城本地的分发环节。

可听老者的意思,这笔钱,在进入汴城之前,就已经被层层盘剥,所剩无几了。

这怎么可能?

除非……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谢宁的脑海中闪过。

除非,从上到下,从护送的官道,到汴城的府衙,都已经烂成了一片!

甚至,连他玄机阁内部,都出现了叛徒!

就在谢宁心神剧震之际。

“铛铛铛!”

一阵急促的锣声,从不远处的城门口传来。

一个官差骑在马上,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嘶喊着:“府尊大人开恩!府尊大人开恩啦!”

“今日在东城门外,开仓放粮!”

“各处施粥点同时开棚施粥,大家快去领粮喝粥啊!”

这声嘶力竭的呐喊,如同在死水里投下了一块巨石。

原本麻木的灾民们,眼中瞬间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

“有粮食了!”

“快,快去领粥!”

众人纷纷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互相搀扶着,朝着东城门的方向汇聚而去。

那刚刚还在跟谢宁说话的老者,也挣扎着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希冀。

“爷,多谢您的水……我也得去看看……”

看着那潮水般涌去的人群,看着他们脸上那卑微而又脆弱的希望,谢宁的眼神,冷得如同万年玄冰。

他对明月和红鲤使了个眼色。

“走,我们去看看,这位府尊大人,是怎么开恩的。”

东城门外,早已是人山人海。

数以万计的灾民汇聚于此,形成一片黑压压的洪流。

空气中弥漫着汗液和恶臭混合的刺鼻气味。

几处临时搭建起来的粥棚和粮台前,挤满了伸长了脖子,满眼期盼的灾民。

数百名手持刀枪的官兵排成一列,面目狰狞地维持着秩序,将人群死死地挡在数丈之外。

任何试图靠近的人,都会遭到他们毫不留情的鞭打。

谢宁三人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

很快,正午时分已到。

在一阵吹锣打鼓声中,一个身穿绯色官袍,挺着巨大肚腩,满面油光的中年官员,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临时搭建的高台。

此人,正是汴城知府,沈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