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船队初建(1 / 1)

加入書籤

王大海安全回家后,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已经过了两个月。

赵秀兰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充足的营养和越来越好的家境,让原本瘦弱的秀兰满面红光,身子也越发丰润结实,整个人都透着一种即为人母的柔和光彩。

“秀兰,说了不要动了,这种事交给我,你只有一个月就要生了,注意身体!”王大海刚踏进院子,就看见秀兰正费力地提着小半桶水要去浇院角那几畦绿油油的小葱。

他一个箭步上前,语气温柔带着一丝嗔怪,大手稳稳地抢过了水桶。

秀兰被他吓了一跳,随即脸上立刻荡漾开温柔的笑意:“哎哟,看你紧张的!我哪有那么金贵?就这点水,拎得动。

随后对着王大海眼睛眨了眨,笑眯成了月牙,说道:“你现在天天忙前忙后,家里地里都顾着,我这当媳妇的,总不能真当个甩手掌柜吧?”随即她抬手替王大海掸了掸肩头不知哪里蹭上的灰,动作自然轻柔。

王大海放下水桶,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的胳膊往屋里走:“在我这儿,你现在就是最金贵的!啥事有我呢,你就安心养着,把咱娃儿养得壮壮实实的。”

他低头看着妻子圆润的腹部,眼神里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这小院里的烟火气,妻子温软的话语,爹娘偶尔的唠叨,还有那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就是他最珍视的宝藏。

然而,幸福安稳之下,王大海心里那根名为“责任”的弦可从未放松。

家里的日子是比以前好了很多,除了稳定的海参干货还有“顺风号”的鱼获,王大海还悄悄的融了一部分金锭,换了500元钱,给全家都做了个体检,给秀兰添了营养,把破屋翻新了一下,顺便还帮拴柱家修了一下屋顶。

但王大海知道这点改善,就像平静海面上的一个小涟漪,远远不够。

他看着爹娘日渐苍老却依旧为生计操劳的背影,看着村里其他叔伯兄弟依然在破旧的小船上搏命,只为一口饱饭……心底那份“一起过好日子”的念头,如同破土的春笋,越发茁壮。

经济条件虽然转好了些,但这还远远不够!单打独斗,终究是小打小闹。

贫困的琼崖村守着这片富饶的海,不该只有贫穷和风险。要想办法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现在要把大家伙儿拧成一股绳,把力量聚起来,造大船,闯远海,赚安稳钱。

船队,必须建立起来!只有村子一起富了,这日子才算真正有了根,有了奔头。

这个念头,在他归家休养的这些日子里,反复思量,脑海里的方案也渐渐清晰起来。

几天后,一个晴朗的午后。

今天王大海没出海,把栓柱叫到了自家屋后的礁石滩。海风带着咸腥吹拂,海浪拍打着黑色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

“栓柱哥,”王大海开门见山,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个老实可靠的汉子,笑呵呵的说道:“我想弄个船队。”

陈栓柱闻言一愣,抬起头,黝黑的脸上带着一丝茫然:“上次说过的船队?大海,你是说像公社那时候的船队?”他想起以前集体化时的大锅饭,眉头本能地皱了起来。

“不,跟那个不一样!”王大海用力摇头,眼神坚定,“不是吃大锅饭。是咱们自己合伙,真金白银投进去,按股分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他走到一块平坦的大礁石上坐下,拍了拍身边的位置,让栓柱坐在旁边,开始描绘心中的蓝图:“你看,现在政策松动了,允许咱们渔民自己搞点联营。咱村现在都是些小船、破船,只能在近海转转,风浪大点就提心吊胆,捞点小鱼小虾能值几个钱?遇上铁板沙那种邪性地儿,连命都可能搭进去!”

他指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声音带着力量:“我想的是,咱们几家合起来,先弄条像样的大船!马力要足,抗风浪要好,能跑远点。

有了大船,就能去鱼更多、更值钱的海域,能拖网,能下延绳钓,能搞大货!一趟出去,顶现在小船跑十趟!”

陈栓柱听着,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但随即又被现实的忧虑压住:“大海,股份是什么?还有这想法是好!可大船得多少钱啊?那可不是小数目!咱们这几家,砸锅卖铁也凑不够吧?还有,谁懂开大船?谁懂指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钱的事,我想办法。”王大海没有细说金锭的事,毕竟这个钱也不好随便拿出手,还要找个由头才行,王大海淡淡说道,“我估摸了个数,你知道的最近我都在存钱,新房子的钱也能缓缓,大头我来出,剩下的,愿意入伙的叔伯兄弟,有多少力出多少力,按出钱出力算提成。至于开船和指挥……”

他顿了一下,目光真诚地看着陈栓柱,“栓柱哥,你是老把式,经验最足。我们还年轻都可以去学怎么去开大船,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走路,这不是问题的…

船上具体的事,特别是安全、看水色、找鱼群,还得靠你和我掌舵!咱们分工合作,你管船上的技术活,我来管船队调度,至于股份…”

这番话,既给了栓柱极大的信任和尊重,也点明了他在船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地位。顺便也解释了股份制的好处。

陈栓柱心头一热,看着王大海信任的眼神,越听越觉得有道理,而且大海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一股热血涌了上来。

他猛地站起身,粗糙的大手用力搓了搓脸,坚定的说道:“成!大海!你有这个心,带着大伙儿奔好日子,我陈栓柱这条命就跟你绑一块了!开船、看海、找鱼群,只要是我懂的,豁出命去也给你干好!你说咋弄,咱就咋弄!”

“好!栓柱哥,有你这句话,咱这船队,就成了一半!”王大海也激动地站起来,用力拍了拍栓柱结实的肩膀。

接下来的日子,王大海开始忙碌起来。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先找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家里劳力足、也有点小积蓄的叔伯,比如老支书德顺爷,还有和他爹交情深厚的福水叔,私下里透了透组建船队的想法。

他描绘的前景令人心动,但他也把困难说得清清楚楚:要投钱,要担风险,要守规矩。

他拿出了自己那份“赔偿金”作为启动资金的一部分,显示诚意。更重要的是,他承诺技术骨干由经验最丰富的王建国和陈栓柱担当,让大家心里有了底。

德顺爷抽着旱烟袋,沉默地听着,等王大海说完,他磕了磕烟灰,慢悠悠地说:“大海啊,你这娃,心大,也仁义。

带着大伙儿发财,是好事。可这船,是咱渔民的命根子,也是要命的东西。弄好了,皆大欢喜;弄不好,倾家荡产不说,还得搭上人命。这事,急不得,也莽撞不得。”

王大海恭敬地听着:“德顺爷,您说的是。所以我才先来跟您几位长辈讨个主意。章程咱可以慢慢商量,钱怎么凑,船怎么管,赚了怎么分,亏了怎么摊,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让大家伙儿心里都亮堂。安全更是头一条!我爹和栓柱哥的经验,加上咱们买船时挑结实抗风的,出海前看准天气,绝不冒进,宁肯少跑一趟,也不能让一个人出事!”

福水叔拍了下大腿:“我看行!大海这娃稳重,不是瞎咋呼的人。老这么小舢板晃悠,啥时候是个头?我家两个小子都壮实,能出力,算我家一股!”

有德高望重的老人把关,有踏实肯干的骨干,有清晰可行的计划,再加上王大海展现出的担当和那笔启动资金的“底气”,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慢慢在琼崖村这个闭塞的小渔村里荡开了涟漪。

观望的、心动的、私下里打听的,渐渐多了起来。

这天傍晚,王大海陪着秀兰在院子里慢慢散步。夕阳的余晖把海面染成一片碎金,也柔和地洒在小院里。秀兰扶着腰,看着丈夫这些天明显晒黑却精神奕奕的侧脸,轻声问:“大海,船队的事……能成吗?”

王大海小心地搀着她,目光望向远处归港的零星小渔船,声音沉稳,温柔的说道:“秀兰,放心。事在人为。咱不坑人,不害人,踏踏实实带着愿意信咱的人,往好日子上奔。就像咱爹说的,海龙王也喜欢勤快又守规矩的渔民。船队,一定能建起来。等咱娃出生,咱家,咱村,都会越来越好!”

秀兰看着他认真的脸,安心地把头轻轻靠在他坚实的臂膀上。

海风带着暖意吹过,小院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船队的蓝图,在王大海心中,在琼崖村悄然发酵的议论中,正缓缓铺开它的第一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