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再次出兵,目标奥斯曼帝国与莫斯科公国(1 / 1)
朱高煦听着李定荣所说的问题,并没有丝毫忧虑,显然他就已经想到了应对的法子。
朱高煦也确实想到了,只是他想到的法子只能用于眼前或者之后的一段时间,无法持久。
这也是他为什么兑换出了番薯与玉米的原因,这两个可以像水稻与土豆一样慢慢种植推广开来,为大汉解决以后的粮食不足问题,他所想的,则是解决当下以及短暂的以后。
朱高煦让人打开地图,带着李定荣来到地图之前。
“定荣,你看我们大汉现如今的疆域。”
李定荣只是大致看了看,因为他对大汉如今的疆域很是了解,不用看图都能够知道。
此刻李定荣一时有些懵,他不是在跟朱高煦说眼下粮食的问题吗?怎么朱高煦突然说起了疆域?
饶是李定荣想了一会,也想不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王爷,要不您说清楚一点?”
实在想不通的李定荣,也不想再去费那个脑细胞了,直接问向朱高煦,想要知道朱高煦到底是在想要怎么做。
朱高煦闻言,却是又将手放在另外两处。
“定荣,你看这里,奥斯曼帝国与弗拉基米尔公国。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刚崛起的帝国,不过战力对比大汉嘛,完全无法比。
哪怕就是之前的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打不过,安卡拉之战后,奥斯曼帝国更是元气大伤,七万大军被帖木儿帝国十六万大军打得伤亡惨重。
而另外的弗拉基米尔公国,如今则是莫斯科公国坐大,但这里的公国,之前都是听命金帐汗国。
哪怕就是弗拉基米尔公国的大公,也是从那一群王公之中挑选,但那些王公能够成为大公,需要金帐汗国指派。
金帐汗国能够控制那些公国,而金帐汗国又受白帐汗国所控,可无论是金帐汗国还是白帐汗国,都被我们所灭。
这两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有平原,尤其是弗拉基米尔公国,几乎都是平原之地,且土地肥沃,这两个地方都有着不少粮食。
而这两个地方的文化,与我们截然不同,极难融入大汉。”
朱高煦一脸笑容的说着,而李定荣在一旁听得认真,听到最后,已经渐渐有所明悟。
他现在终于知道朱高煦为什么会拿出地图,为什么会指出这两个地方了。
但即便如此,李定荣依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还没有想出来。
毕竟该给的情绪价值,得给足嘛,而且他也不确定自己所想的就是朱高煦要准备说的。
“王爷,那我们该怎么做?”
朱高煦看了一眼李定荣,顿时笑得更开了。
他知道李定荣这是故意在这么问,在配合他呢。
“既然这两个地方有粮食,但文化又与我们不相同,那就是夷人。
我大汉,亦属于大明,是天朝上国,自当有教化天下,让天地万民归服王化之责。
现在我们在南亚、西亚、中亚的人口迁移与安置已经完成,那么我大汉正义之师,理应出兵,使得诸民臣服。
我汉家文化为大国文化,理应让世人修习,这是大汉的职责。
而那些不愿归服王化之夷人,我们需要送他们去见汉家先贤,让汉家先贤使得他们受到教化。”
朱高煦说得很是轻松,李定荣听得也双眼发亮,因为这个法子,是真的能够暂时解决大汉一定程度的粮食问题。
其实朱高煦的这些话,说人话就是,大汉如今各地都已经稳定了下来,大军也休整得差不多了,可以该接着出兵了。
而正好朱高煦指出来的这两个地方就有粮食,而且不仅有粮食,还有肥沃的土地。
那些不愿意融入的人,则直接处理,这个处理嘛,就是送那些人下去。
这样粮食有了,肥沃的土地也有了,吃粮食的人少了,目的就达成了。
这次朱高煦没有像对待南亚、帖木儿帝国、金帐、白帐等国这些地方的人那么有耐心了,因为欧洲的那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
是的,已经有了文化,对这些人如果不采用更加果决的政策,想要这些人融入大汉,别想了。
李定荣思索一会后,却是有些皱眉。
“王爷,此法臣很是赞同,可是要出王师,两线作战,至少需要十万大军,最好则是二十万大军,因为不仅要攻打,还要占领那些地方。
尤其是还要完成王爷所说的任务,二十万大军是最好的,不然难以在进攻的同时完成那些任务。
而如今那些新下的地方虽然稳定了下来,但可以抽调的大军是有限的,因为那些地方还需要大军继续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才能算是真正稳定下来。
若要是从大汉其他地方抽调大军,虽然也能调集二十万大军出征,不过集结需要时间。
并且二十万大军需要的粮草,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朱高煦看着一脸担忧的李定荣,却是并没有在意。
“定荣,眼界要看开,不能只看着眼前的这么点东西。
还有一个消息你应该知道一部分,大明这两年内,一直在频繁调集物资,大量徭役北上,并且大明精锐的三大营也已经在一年前抵达顺天府。
除此之外,大明的边军都在集结,各府、卫所大军已经集结十余万,并且后续还在动员兵马。
大明在朝鲜实行的马政,又从朝鲜那里征调了一万五千匹好马,奴儿干都司的女真等各族部落,也都受到了征调。
另外还有赵王的兵马,也尽数被调集,去往开平一带。
这些消息,都已经充分说明了,皇帝要开始进行北征了,而按照这次大明筹备的规模,肯定不再像以往那样,出兵几个月最多一年,打一两仗就退回来,而是真的要去解决鞑靼的有生力量,甚至可能还有瓦剌的有生力量。
你再想想如今皇帝的年纪,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发动北征了。
皇帝能够在有我们的威胁之下,集结重兵出兵蒙古诸部,可见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李定荣又开始疑惑了起来,这些消息,他确实知道一部分。
大明物资筹集与运输的消息,他已经知道了,包括大明的主力大军三大营也跟随朱棣去往北平,他同样知道。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调集,大明瞒不住这个消息,但朱棣调集了这么多大军,还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可尽管有些他不知道,朱高煦说这个做什么?这和他们出兵,又有什么关联?
不是李定荣太笨,而是朱高煦这个思维跳脱得太厉害,尽管他和朱高煦配合了这么多年时间,依旧还是跟不上朱高煦的这个脑回路。
有时候李定荣都不知道朱高煦这个脑瓜子是怎么长的,还是他和朱高煦的差距太大。
想当初在大明之时,朱高煦都不是这样的啊,那时他还是朱高煦器重的幕僚,朱高煦的许多决策,都是有他身影的。
李定荣有时候都挺怀念当初的,那时候他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也有很多时候被朱高煦给否决。
现在他虽然进步了很多,和当初相比,以前的他,他都觉得是一个菜鸟。
可如今,他已经再难帮朱高煦出谋划策了,许多事情,都是朱高煦思考之后交代下来,他最多就是查缺补漏,这让李定荣有些时候很不甘心。
作为朱高煦的幕僚出身,却是无法帮朱高煦排忧解难,这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失败?
朱高煦不知道李定荣想到了什么,想了多少,接着开口。
“而大明如今都要开始北征了,还是消耗大明国力进行的北征,我又怎么能闲着。
我若是不用兵,大明的那些人,不会消停的,他们甚至会想办法阻止皇帝北征。”
朱高煦说到这里,都有一些感慨。
他确实对朱棣已经没有什么好感了,但朱棣到底是进行北征,在对外这一块上,他是支持朱棣的。
他其实挺期待朱棣真的能够消耗鞑靼的有生力量。
至于瓦剌,如今的瓦剌与鞑靼比起来,还真没法比,鞑靼的实力就是要比瓦剌要强。
前元的正统,不是在鞑靼嘛。
而要不是朱棣几次削弱鞑靼,后面瓦剌的脱欢,也不可能吞并鞑靼部。
朱高煦现在是真想看到朱棣能够北征成功,尽管他和朱棣并不和,他不仅无感,甚至有些反感,但朱棣要打外战,他是绝对支持的。
而且他出兵,也不完全是为了朱棣啊,这只是一个极小的理由罢了。
不待李定荣出声,朱高煦的话音再度传出。
“而刚才你所说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答案。
大明能够不惜动用国本北征,消耗大明国力,我们如今不过是需要筹集前期大军所需的粮草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后面就可以通过以战养战,不需要耗费大汉的粮食物资。
而至于出动的大军,这次确实会出兵二十万,不过并不全部都是精锐野战军。
这接近三年的时间里,不是又组建了十五万大军嘛,那这次就抽调这十五万大军前往,再加上五万原本的精锐一同出征,以老带新。
接下来面对的对手并不强,正是一个练兵的机会,不拿他们练一练,新军何时能够成长起来?
只有经历战火的淬炼,哪怕是敌人弱小,都能让新军完成蜕变。”
李定荣听到这里,也总算是明白了,原来朱高煦是在大明的事情告诉他,让他不要只看着眼前所付出的。
李定荣还能说什么,且他也只是提一提问题,朱高煦既然已经想到法子解决,他自然也没有了问题。
至于用新军出征,李定荣想要劝一劝朱高煦,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因为从理智而言,他也认同朱高煦所说的。
这次的敌人,实力弱小,如今大汉的武器装备进一步经过革新之后,可以说优势已经大得没边了。
这种时候都不历练新军,那什么时候历练新军?
李定荣随即也不再犹豫,当即出声。
“王爷,既然有了决定,臣建议当尽快开始出兵。
如今大汉沉寂了太久,也确实需要再活动活动,以大胜与开疆扩土,来进一步稳定新下的各地。
至于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臣会尽快开始筹集。
若是急需,臣可以直接从各地府库调集,速度会更快。”
“那你先准备吧,直接从府库抽调,也不用等了。
这次出征的大军,本就在那些地方,集结的速度并不慢,一月左右的时间,足够了。”
朱高煦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的是尽快出兵。
大明出兵需要准备那么久,是因为各项物资都需要调集准备,但在大汉,可没有那么繁琐。
只要大战开启,所有的物资人员调集,所有流程都会走得极快。
因为一旦到了战时,这些流程都有时间规定的,要是哪个流程负责的人超了时间,就会直接问罪。
并且人员与物资朝廷都是有储备的,储备的还不少,根本不需要怎么筹集,直接就能运输出去。
这也就是刚才李定荣说的,若是急,可以直接动用府库,速度能够提升很多。
李定荣闻言,与朱高煦又商议了许久的细节,正要下去准备,突然想到什么事,看向朱高煦。
“王爷,这次出兵,您不会亲征了吧?”
看着李定荣这紧张的样子,朱高煦都无奈笑了。
其实若是有可用的大将,根本无需帝王亲征,除非有时候迫不得已,亦或者内部的压力已经大到需要帝王亲征打出大胜,携带大胜之势来稳定各方。
不然最好的方式,都是皇帝不出去。
毕竟要是帝王但凡出了一点问题,那事情可就真的大条了。
朱高煦虽然不是皇帝,是王,但在大汉,胜似皇帝。
“你放心吧,这次我不会亲征,不过世子会亲自领军前往。
世子还没有统兵作战过,正好让世子出去历练历练。”
朱高煦一脸的笑容,这次他可不仅是要历练新军,还要历练朱瞻壑。
身为大汉世子,他的儿子,将来要继承大汉的人,要是不会打仗,那可真是越来越回去了。
他不是要朱瞻壑多么精通于打仗,但起码得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李定荣闻言,顿时一噎,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会让朱瞻壑领兵。
想要反对,但看着朱高煦坚定的样子,反对的话也说不出口。
其实在他心中,有一点想得和朱高煦是一样的,那就是朱瞻壑身为大汉世子,必须得会打仗才行。
以后朱瞻壑可以不用亲征,但不能不会打仗。
而且出去领兵扩张大汉疆域一次,还能增加自身的威望,对朱瞻壑有利无害。
至于朱瞻壑的安危,他相信朱高煦会安排好的。
“王爷,那臣就下去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