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明末,是否还能抢救一下?(1 / 1)

加入書籤

苏秩听从了朱元璋的建议,

把众人贡献的功德值以及可支配的功德值整理好,打印在一张纸上,随后贴到了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树上。

看着朱元璋竟然已经贡献了68000多功德值,

诸葛亮也有27000多功德值,众人心中都受到了震动。

尤其是岳飞,他只比朱元璋、诸葛亮晚,但功德值贡献却还是鸭蛋。

他知道,自己必须得抓紧推进道观的建设了。

没有去过朱棣世界的李世民、秦良玉,诧异的问道:“这个朱棣,怎么没见到过他?”

苏秩解释道:“朱棣是老朱的儿子,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并没有穿越到玄臻观来,是我们主动去他的世界找的他……”

经过苏秩一番解释,众人这才知晓,苏秩竟然还有能带人穿越历史世界的大神通!

这个发现,让李世民等人都有些兴奋。

不过这个神通六十天才能用一次,需要排队才行。

吃过午饭,

苏秩照例带着朱元璋、岳飞下山去大采购。

听闻解锁自由活动的权限,也需要功德值,这让李世民等人想要获取功德值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

傍晚时分,苏秩等人终于回来了。

三人一鬼大包小包带回来了很多东西。

现在镇上卖无人机,卖电子和通讯设备的商家,都给苏秩他们这几个“道士”开了会员服务。

毕竟每个月都来消费几十个W的客户,可是不多见的,自然得好好维系。

走进道观,苏秩把属于刘秀的那份“新人四件套(平板、药品、种子、淬体丹)打包交给了刘秀。”

刘秀惊喜万分的收下了新人奖励。

他摸了摸身上,只有一块玉坠。

他扯下玉坠准备递给苏秩当作回礼,却被朱元璋拦住,说道:“咱们身上的东西,对现在这个世界来说太过贵重,道长拿着也不好脱手。

下次来的时候,你多带些金豆、金饼就行,这样也方便以后买东西。”

刘秀恍然,拱手对苏秩说道:“多谢道长美意,下次来时我一定带够金饼!”

秦良玉在一旁,神色有些尴尬。

她现在就连养自己手下那些士兵,都已经有些艰难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财拿来“进献”?

朱元璋显然是看出了秦良玉的窘迫,他对秦良玉说道:“你想买什么尽管说,钱咱帮你出了。”

秦良玉望着太祖的眼睛,忽然颇为痛苦的说道:“太祖,我还有希望改变大明的结局吗?”

朱元璋眉头紧皱,轻轻叹了口气,直言道:“怕是几乎不可能了!”

“……”秦良玉的心,瞬间凉了半截。

听到老朱和秦良玉的对话,李世民、岳飞、刘秀三人都不由得靠拢了过来,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朱元璋也不避讳。

他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打开了一个装着各种视频、文档的文件夹。

他点开其中一个文档,对秦良玉说道:“咱看了许多崇祯年间的文献。发现崇祯五年的时候,大明朝财政其实就已陷入了绝境。”

“自崇祯三年起,辽饷加派至每亩9厘,年收银667万两,可辽东军费每年就得600到800万两,占全国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这么搞,百姓赋税负担太重,大量农民破产,只能加入起义军,这就成了‘剿匪越剿越多’的死局。

而且,大明中后期,士绅阶层通过‘投献’等手段隐匿土地,全国实际纳税土地不足登记数的一半,这税根本收不上来。”

秦良玉又望向朱元璋,追问道:“太祖,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这局面吗?”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回道:“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实施起来太难。”

李世民这时候突然插嘴道:“说来听听!”

老朱想着,李世民、刘秀都是政治上的一把好手,说不定会有一些好的建议。

于是,他说道:“咱觉得,首先还是得从财政入手。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军队、百姓、朝廷都无法维系。

那时候,官僚士大夫和地主豪商早已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这种集团,必须得用强力打破才行。

皇帝可以聚集有限资源,建立一支直属于他自己的部队,用这支部队去查账、收税。

收税就先从王室贵族开始,他们都带头捐献了,下面的官僚士大夫也就没理由不捐。

从藩王到勋贵,再到官绅地主,挨个征‘救国税’,谁要是敢不捐,就杀鸡儆猴。

先把钱征到手,再购买粮食,解燃眉之急……”

“那这支军队,不就跟锦衣卫差不多?”岳飞诧异道。

“但这么一来,会不会激起藩王乃至士大夫的反抗?”李世民问道。

苏秩端菜过来,恰好听到朱元璋的提议,顺口说道:“这事儿如果是老朱你来操作,估计没人敢反抗。但如果是崇祯帝由检,恐怕大明直接就崩了。”

“好像……是啊!”朱元璋也意识道了问题所在。

他想的办法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威望为基准,却忽略了朱由检已无法完全掌控大明的现实。

苏秩接着说道:“明末的土地兼并已达临界点。

据史料记载,江南地区‘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而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更是激化了矛盾。

你如果减免赋税,那你就要面对国库空虚的现实。

你若推行‘均田免赋’,则直接触犯士绅利益,可能引发地方武装叛乱。

老朱你那时候‘籍没豪强’重新分配土地的做法,在明末已缺乏执行基础。”

苏秩这段时间除了修炼,还是恶补了不少历史知识的。

此刻话一出口,顿时让众人惊艳不已。

老朱虽然来了几次后世,也看过不少历史资料和各种分析,但他始终是古人,一时难以跳出固有思维框架。

此刻,见苏秩似乎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连忙请教道:“道长您道长看得如此透彻,可有破解之法?”

苏秩想了想,说道:“我暂时也没什么办法,不过可以先给你们分析下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

“请道长赐教!”朱元璋、秦良玉异口同声说道。

“崇祯年间,全国饥荒,除了天灾,就是人祸。

百姓没有田,没有粮食,活不下去了,就只有造反。

而历史上,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占据河南后,通过‘均田免赋’口号迅速壮大势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百姓的诉求其实很简单——谁能让他们活命,他们就支持谁。”

苏秩顿了顿,继续分析道,

“还有,崇祯帝刚愎多疑,频繁更换甚至冤杀将领,对阁臣也猜忌不断,导致战略缺乏连贯性。”

“要想扭转崇祯时期的颓势,根子还得从朱由检本人开始改变才行。”

听完苏秩的分析与建议,秦良玉的心彻底凉了。

毕竟,总不能真把皇帝换成朱元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